吳和豪:教育的本來目的是甚麼?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吳和豪:教育的本來目的是甚麼?

最近筆者參加由拉曼大學學院為員工主辦的英語培訓課程。課程是由一名年輕陳姓老師所主持。我對於他的表現非常滿意。



這培訓課程不但讓學員能夠更好地掌握英文文法及國際標準發音,也能通過實際方法,讓學員學習到教育心理學。

我非常欣賞這位年輕英文老師,因為他能夠通過瞭解學員的需求,來建立後者對學習國際發音標準的興趣及信心。

不過一個星期後,讀到《中國報》刊登的“以中五華文理解文章來考小六華小學生”而對有關情況感到失望。華校的問題出在哪裡?是不是我們已忘了孔夫子提倡的有教無類之說,或是我們的教育日益走向精英化、貴族化,或已乖離以教育培養每一個人成為有健全人格的人的目標?



據我所瞭解,有些華小老師為了有更多時間教導某一些科目而放棄教音樂,並以音樂節的時間來教那個科目。我不曉得真正原因是什麼,是缺乏老師,還是老師為了達到工作目標而造成這種問題?無論如何,犧牲音樂節來教導其它科目,就是乖離以教育培養每一個人成為有健全人格的人的目標。

奪取學生發展機會

音樂歌唱有其陶冶性情的作用,像來自檳城的一代歌王李逸,本是頑皮學生,經時中小學的老師苦心教導之後變成好學生。後來,他更以一曲《天倫歌》在檳城奪得歌唱比賽冠軍,增進了他的信心,進而奪取RTM歌唱比賽冠軍。因此,犧牲音樂節從某一個角度來看,是在奪取學生的發展機會。

我小學就讀檳城輔友小學,還記得輔友小學校歌裡的歌詞強調三語並重,四育同修。

三語並重就是注重中文、國文及英文。四育就是蔡元培教育論集裡提及的體育、智育、德育及美育。這四育同樣重要,不可放鬆。我們不能為了達到特定學術指標,忽略學童在其他方面的發展。

與其犧牲音樂節,不如用創意方法把音樂與語文教學結合,以達到一石二鳥之效。以我本身教日語的經驗來談,如果處理得好,通過歌唱來教導語文,不但能製造更輕鬆的學習環境,同時也能提高學員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由古到今,教育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今天我們提及全面及均衡的發展,古時候的聖賢也需精通四書五經及六藝。總而言之,教育本來的目的就是要培養每一個人成為有健全人格的人,而不是走向精英化、貴族化。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上則新聞 Baby自覺嫁對人 下則新聞 CLC首次來馬會粉絲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