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見聞‧他們要的不是同情 是同理心!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心見聞‧他們要的不是同情 是同理心!

報導:徐可麗
攝影:黃日凌



八打靈再也“愛‧關懷之家”為了喚醒民眾關懷弱勢群體,常年舉辦“殘健交流營會”,招募志工到營會中照顧身障人士,從互動中,建立彼此的信任及消除隔閡。

最終,大家會發現,原來身障人士要的,不是同情心,而是我們的同理心;當他們需要扶持時,只單純地希望,有人從旁扶他一把。

愛‧關懷之家今年的殘健交流營會,以“啟動愛”為主題,共獲得48名身障人士、30名家長及79名志工參與。眾人在41名籌委帶領下,浩浩蕩蕩來到彭州甘孟水上樂園度假村,進行三天兩夜營會。



營會中,大家稱身障人士為“小天使”,他們當中有智障、腦麻、學習障礙、痙攣兒等孩童及成人,大部分以輪椅代步,部分無法用言語溝通,由志工以一對一,或二對一方式照料,家屬則從旁協助。

或許有人會好奇,“小天使”連站立的力氣都沒有,能像一般人到水上樂園戲水嗎?絕對能!過程或許艱辛,但從他們被抱上游泳圈后,臉上展露天真無邪的笑容及快樂的笑聲,絕對能感染現場每一個人。

跨越障礙 心手相連

其實,小天使與普通人一樣,喜歡到處游玩旅行,礙于先天缺失,令他們“寸步難行”,通過類似的營會,讓志工們陪伴在側,和他們一起跨越所面對的障礙,并確保他們得到最完善的照顧。

《中國報》記者在隨團採訪過程中,感受到志工們照顧小天使的真心,每段路都走得不易,尤其需抱他們上下輪椅,或幫忙推輪椅上斜坡,個個汗流浹背,甚至有細心的志工,看見小天使不小心睡著了,從后環抱她,讓她靠在自己的手臂上。

關懷之家創辦人林國強說,帶著身障孩童出門,是項“大工程”,因此並非所有家長都樂意帶他們出門,認為他們待在家就好。

因此,營會除了喚醒社會人士對弱勢群體的關懷外,也鼓勵家長讓孩子接觸人群,并協助他們跨越內心的障礙。

“社會的封建思想應被糾正,儘管我們沒有能力改變世界,但我們絕對有能力,改變身邊的人。”

把愛傳出去 暖化冷漠世界

“身殘心不殘,請用同理心對我們!”

身為創辦人的林國強,患有先天性小兒麻痺症,出入都得靠電動輪椅,數十年走來,因手腳障礙,所經歷過的辛酸非旁人能理解,卻也令他更堅定地認為,有責任去喚醒社會人士,關懷及了解身障人士的需求,并改變對身障人士的錯誤觀念。

“身障人士都希望活得有尊嚴,與普通人一樣受到社會的尊重及愛戴,但礙于表達方式及動作異于常人,因而被唾棄或鄙視。”

他說,部分人心中已築起一道墻,當發現身障人士需要協助時,總會猶豫對方是否博同情或有欺騙意圖,使得人人覺得社會變得冷漠;只要提供平台讓社會人士接觸身障人士,必能讓他們從中了解真實情況,并放下過往的成見,再由人傳人的方式,將愛散播出去。

為了讓義工能周全地照顧小天使,營會首日先安排物理治療師兼義工黃家盛,教導志工們正確的知識,包括如何推動輪椅,及將身障人士抱離輪椅。

讓女兒學習接觸外人

龍美穎(媽媽,38歲)
張娛(女兒,10歲)

女兒出世時腦部缺氧,不幸患上腦麻,所以她很難控制自己的手腳,無法正常地用言語表達。所以,我多年前決定辭去工作,全職留在家裡照顧她。

外人或許會認為我照顧女兒很辛苦,但我並非只有付出,也會在她身上得到收穫,她讓我學習如何真心去照顧一個人,她開心,我就快樂。

無論身障與否,都是上天賜予我的孩子,我就有責任去照顧她。身障者有權利尋找快樂,而不是被人唾棄,或只是被關在家中。

這是我們第二次參加營會,讓女兒學習接觸陌生人,有機會與普通人一樣,開心地進行群體活動;我也從中了解,有些事并不是她不能,而是做父母的太過緊張,不肯放手讓她嘗試。

女兒平時在家十分依賴我,若沒看到我就會大聲喊叫,要求我陪在她身邊。自從參與營會后,她在性格上也有很大的轉變,不會過于依賴。

其實,走在街上,人家都會用特別的眼光看我們。有次我遇到一名很熱心的外國小孩,他看見我推著輪椅,主動為我們開門,所以從小的教育很重要,有助提高社會對關懷身障及弱勢群體的覺醒。

與其愁眉不如樂觀面對

陳玉勉(媽媽,47歲)
馬子宜(女兒,15歲)

當初我也很難接受產下患有腦麻的女兒,每天心情都很不好,直至有一天我發現,怎麼女兒跟我一樣都是苦瓜臉,當下才覺悟,與其永遠活在痛苦中,讓大家都難受,不如樂觀地面對。

女兒年紀還小時,我就常帶她出門逛街,讓她習慣別人投射的異樣眼光。儘管我無法阻止別人看她的眼神,但我可以改變女兒面對大眾的心態。

她曾經問過我,為什麼每個人都看著她?這句話聽在耳里,痛在我心,但我選擇以善意的謊言回答她:“因為你可愛呀,所以他們都望著妳”,增加她的自信心。

這15年里,我陪著她經歷很多酸甜苦辣,如今對于外人的冷言冷語,已經很難動搖我。即便辛苦,那麼多年都走過來了,日后我只會選擇樂觀面對任何挫折。

我從不認同一些人的說法,指我前世造孽,今世由孩子來討債;其實,在照顧女兒的日常生活上,我只是比普通媽媽多付出一點努力而已。

女兒很喜歡交朋友,這是我第五次帶女兒參加營會,讓她感受志工們的關愛,並與新朋友一起玩樂。

我們都希望社會人士能多關心身障人士,對照那些受挫折的年輕人,請大家看看他們,即使生活艱辛,他們依然堅持及勇敢面對。而年輕人受的傷,算得了什麼?

他們的世界 其實很單純

巫彩君(志工,31歲)
翁佩君(33歲,學習障礙)

我一直都認為,既然我們都是健康的人,四肢健全,就有義務去關懷及照顧身障人士,過程中會了解到,這不只是我在付出而已,而是“give and take”,在他們身上,絕對能感受到什麼叫真誠。

我在營會中負責照顧佩君,三天兩夜一起生活,彼此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及信任。當她想要依靠我時,就會很自然地牽著我的手,甚至有次吃飯時,突然拿紙巾幫我抹臉上的髒東西(原來只是一顆痣),小小的動作讓我很感動。

身障人士與家人在生活中,必定經歷過許多我們無法想像的辛酸,但他們的世界其實很單純,我們一定要用同理心去看待。我會把營會學習到的正能量感染身邊的人,喚醒他們關懷弱勢群體。

從他的眼神 看出他的心

志工黃汶祥(33歲)、小天使張健陽及母親郭美凌。

這是我第二次參加營會,被委任為組長,比起上次的手忙腳亂,這次是照顧他們的日常起居,反而輕鬆多了。我帶領一群新志工,一起用心照顧身障孩童。

我負責照顧的健陽,無法言語及行動,但可以從他的眼神,看出他的心情;他半夜睡覺時會抽筋,所以需要特別照顧,替他按摩舒緩。

我在營會中體驗到很多新事物,其實我們不能一直忙碌工作,偶爾得停下腳步,去關懷或照顧身邊的人。或許一些人會抗拒接觸身障人士,懷疑對方博同情或有欺騙成分,可是若我們沒敞開心胸去了解或接觸,他們就會永遠被忽視。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