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縱貫線.自然觀察課重啟感知能力 培養有溫度的人

報導:蔡愛卿

台灣自然觀察達人黃一峰成長于台灣繁華都市台北,卻擁有善于發現自然野趣的眼睛。目前是一名自然教育老師的他,最常面對來自城市的家長問他:為甚么要讓孩子來上課學自然觀察?

他坦言,引導孩子做自然觀察,不會馬上給他們帶來甚么了不起的改變。但這會幫助孩子培養感知的能力,讓他們關心周邊所發生的事,長大后成為一個有溫度的人。

他說,一個健全的人,應該具有觀察、聆聽、發現、思考的能力。但現代許多城市孩子卻不是這樣,首先教育制度剝奪了他們思考的能力,使他們變成背頌工具。再來有平板電腦和手機等科技產品令他們不再觀察與聆聽,只用眼睛盯著螢幕,沉迷在虛擬世界里。周邊發生了甚么事,他們根本不關心。

他說,自然觀察其實就是幫助孩子把感官打開,讓他們與自己生活的環境連結。如果孩子可以這么做到,對他們的課業並不會帶來甚么了不起的改變,但是從長遠來看,這個孩子長大后更可能成為一個有溫度的人,而不是只關心自己,不理他人死活的冷血動物。

要求家長陪同學習

黃一峰的自然教育課,表面看來是針對小孩而設,其實家長也是重要對象,因此他都會要求家長陪同孩子一起學習。他說,唯有讓家長一起來學習和體驗,日后他們才會陪伴孩子在生活中進行自然觀察。

黃一峰日前受大山腳豆豆學園與自然教室邀請,首次來檳城進行自然野趣分享。他擁有寫作、繪畫、攝影、藝術設計、空間視覺設計等多重創作人身分,已出版的著作包括《自然野趣DIY》、《婆羅洲雨林野瘋狂》、《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自然怪咖生活週記》、《鳥類不簡單》等。

家長只需陪伴引導觀察

黃一峰以自身經歷為例子,說明引導孩子做自然觀察,不一定非得具備豐富的知識。有時候,家長要做的只是陪伴,並引導孩子去觀察。

黃一峰受小學都沒畢業的媽媽影響很大。媽媽雖然讀書不多,對孩子卻常常有很多引導。他說,這些引導是很簡單的,例如看到路邊一棵樹開了花,可以引導孩子去摸摸花的質感,聞聞花香,談談花兒的美麗。

“引導不代表家長必須成為一個博物學家,灌輸孩子有關那棵樹的各種知識。陪伴孩子觀察和討論一起看到的東西,那過程才是重要的。”

他說,現在網絡發達,許多知識都可以從網上搜尋到。不過對孩子來說,如果家長告訴他有關那棵樹的知識,他也不會放在心上,通常是聽過就算了,因為那棵樹跟他沒有關係。

但是如果先引導孩子去觀察與發現樹上一些有趣的東西,與樹建立連結,然后再告訴他有關那棵樹的知識,結果是迥然不同的。

猴子棄果實原來在分享

黃一峰分享他個人做自然觀察的一些發現時,其中一個例子是有關猴子。許多人都知道猴子是一種很浪費的動物,當猴子來到長滿果子的樹上,摘果子吃個幾口就會丟掉,然后再去摘新的果子。黃一峰在婆羅洲雨林觀察時,發現這其實是一種分享行為。

他說,幾年前他在婆羅洲雨林一棵樹下,看人猿與長臂猿在樹上爭果子吃。牠們與一般猴類動物一樣,摘下的果子咬了幾口還沒吃乾淨,就丟到樹下了。當時他心裡也在想,猴類果然是很浪費食物的動物。

不過他在樹下觀察時間長后,就發現眼前所見不是事實的全部。因為過了幾個小時,樹下開始來了包括鼠鹿在內的小動物,來吃猿猴們丟下的果子。那時他突然了解到,人們口中浪費食物的猴子,其實正在與森林裡其他動物分享果子。

他說,如果猴子們沒有將果子丟到樹下,那些不會爬樹的小動物,很難可以吃到樹上的果子。這說明人類常常將自己的主觀強加在動物身上,然后判斷動物的行為,而沒有真正去了解動物。

黃一峰:隨時隨地可進行

自然觀察並不一定要到野外才能進行,事實上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場景都可以做自然觀察。黃一峰舉例,住家附近的公園、人行道旁的綠化帶、巴剎甚至餐桌上都是做自然觀察的好地方。

他說,很多工作忙碌的家長都說,自己沒有時間常常帶孩子去野外,這樣又如何進行自然觀察?事實上,自然觀察根本不必去到野外才能做。

他說,巴剎是一個進行自然觀察的好地方,因為那裡有各種新鮮的蔬果、魚蝦和禽肉,小孩子跟著大人去巴剎買菜,可以同時上一堂很好的自然教育課。

甚至在餐桌上也可以做自然觀察,例如眼前有盤雞翅膀,可以趁機討論為何鳥類的翅膀會長成這樣子。更近的地方是在家裡就可以做自然觀察,從壁虎、螞蟻、蟑螂、米蟲、蜘蛛等可能出現在居家範圍的小動物或昆蟲,都可以觀察。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