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韋地:真醫生假文青── 兩醫之間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林韋地:真醫生假文青── 兩醫之間

老媽說,她心情不好時就容易生病,比方說和兒子吵架時。我跟她說,所以每天早上睡醒就要默念:兒子是對的,兒子是對的,兒子是對的。



兒子是對的,所以在我的堅持努力、威脅利誘、撒驕哄騙下,老媽和我合寫了一本書,名為《兩醫之間》。《兩醫之間》出版后反應很好,老媽和我一個月就賣了兩百多本,絕大部分是老媽賣的。《兩醫之間》出版后,每天都會收到老媽傳來的短訊:“賣出一本”、“剛剛又賣出兩本”、“有讀者覺得感動好看,和我買了十本推介給朋友。”

老媽醫術一流,沒想到賣書功力也十分強大,完全可以想像老媽在打這些短訊時那種“死小屁孩,示範給你看看老娘賣書威力”的得意表情。

老人家很在意feedback,在意他人對她的看法,所以在出版這本書之前,老媽猶豫了很久,怕寫得不好很丟臉,寫一寫稿子,被我挑剔了一下便意興闌珊。書出版之后不久,老媽傳訊我:“《兩醫之間》feedback很好!病人把書給孩子看,意外修補了母女關係,她開心流著淚告訴我。真的很意外也很感動,很開心這書有這點貢獻。”



有了正面的feedback,老媽才放下心來。我自己從來不太在意別人怎麼看,這本書出版后,就到處和親朋好友說,有好的feedback請告訴我媽,不好的feedback請告訴我。

這本書也改變了我和老媽的聊天內容,出版前,我和老媽的對話比較常是這樣——

老媽:今天有個病人有糖尿病,已經吃Metformin了,HbA1c還是超過8。

我:所以妳有給他吃Foxiga嗎?

出版后,我和老媽的對話變成這樣——

老媽:今天有讀者問我〈被紮了〉這篇文章的內容是不是真的?

我:所以妳有和他討論散文真實性的社會契約和抒情傳統嗎?

因為成長經歷的關係,從小到大我都渴望他人認同自己的理念,希望得到他人實際行動上的支持,對自己家人更是如此。一直很想和老媽合寫一本書,所以這本書出版,有種完成人生一定要做的一件事的感覺。

這個構想是我人還在英國時開始的,回顧這幾年,從構想這本書,提議老媽寫稿,整理她的稿件,說服她的文字可以出版,期間不懂聽了多少次“寫得不好不要出啦”,到書出版了,現在每天聽她興高采烈地說又賣了幾本;讀者和她說了什麼。從她興奮的神情,才明白原來她的行動和支持,從來不是因為她覺得我的理念抱負計劃是多麼對,而是無論我長得多大,在她心裡,我永遠是個孩子。

想要出這本書的我,剛開始只覺得好玩,出版后,發現最有價值的部分,或許是老媽關于她成長記憶和她父母的書寫。老媽作為那個世代留台(中華民國)受過高等華文教育的馬來西亞/檳城華人,她的文字或許有其代表性吧?

黃錦樹有篇小說名為《如果父親寫作》,我想,我是極幸運的,因為我的母親寫作。

林韋地-在新加坡當醫生、“草根書室”董事,曾獲花蹤文學獎、大馬中文部落格祭最佳藝文部落格獎。出版文集《在第一本書之前》、《不可一世》、《于是》、《兩醫之間》。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