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者樂章(第5篇) 辦喪禮如同上快餐店 道士感慨孝道淪落
報導:羅憶雯
攝影:李玉珍
本期人物:萬吉壇道士戴潤發
在功利主義的社會,子女們連打醮都嫌時間過得慢,催促道士“速戰速決”,草率處理亡母身后事,不孝行為,令道士看到都感不齒。
吉隆坡萬吉壇道士戴潤發15歲當道士。12歲那年喪父,家境一貧如洗,承擔不起殮葬費,全靠父親生前一批道士朋友仗義相助遺孤,免費打醮作法事。
當年道士地位受到尊崇,戴潤發自知本身不是唸書材料,于是與一名小學同學離開家鄉居鑾,遠赴馬六甲,向父親的朋友拜師。
父親生前在殯葬業當雜役,戴潤發耳濡目染下,也投身相關行業。他累計經驗,從小道士晉升成經驗老道的行家。
鄉村喪禮濃厚鄉情
離開鄉土人情濃郁的鄉鎮,幾經輾轉,如今在繁華都市吉隆坡謀生,戴潤發嘗盡人情冷暖;處理多場法事,也見識城市人對喪禮的敷衍心態,不禁讓他感到華人倫理孝德淪落。
都市人生活繁忙,凡事講求效率,喪事也不例外。其中一宗個案,女死者從屍體領出到出殯不到24小時,子女們不耐煩喪禮繁文縟節,催促殯儀工作人員和戴潤發,快手快腳完成儀式。基本上,喪禮意義已名存實亡。
案中往生者是個高齡母親,遺下多名子女,個個事業有成。母親上午10時在醫院逝世,孩子傍晚7點后才陸續現身,並以各種理由合理化遲到的原因,各說生意繁忙和要接載孩子云云。
后裔聲稱,生活繁忙,分身乏術,交代翌日上午準時出殯,與普遍上打醮兩天傳統做法比較,縮短了一天。
眼見主家將喪禮看成上快餐店,戴潤發看不過眼,但既然無能為力,也僅能盡心意,趕在有限時間內,替往生者辦妥身后事。
“妻子沒了還可再娶,媽媽永遠只有一個。這種孩子如此對待父母,顯示現代人情淡薄如紙。鄉村喪禮反而有濃厚鄉情,長者逝世會停柩3天至5天,家屬希望親友們來得及回來送終。”
戴潤發比喻,即使埋豬埋狗都沒有這么快,子女們何必急于結束父母葬禮,而不讓儀式體面的進行。
村民集資村長出面
義助窮孝子為亡父補打醮
戴潤發曾應村長邀請,替一名貧窮孝子幫亡父補打醮作功德。死者逝世時,獨生子無能力請師父作法事。當父親遺體安葬后,報夢哭說在地府過得很清苦,希望兒子盡一點心意。
“村民集資當成紅包,由村長出面找我作這場法事,我沒討價還價,收下紅包便著手作法事。最重要往生者走得安樂,后裔安心。”
邊打工邊學 2年內滿師
少年時期在師父的果園邊打雜工邊背頌經文,2年內滿師,擔任大工。
戴潤發說,客家河婆人相比其他籍貫更尊重道士,且尊稱道士叫師長。
“時代變遷,道士作業形式相漸和壽板店業者配合。人們對道士看法有所改變。我從事這行,相信鬼神存在,但沒親眼見過。唸經超渡往生者,算是積陰德。經文背不完,卻具有傳承孝德意義。”
頌揚母愛的《血盆經》是為往生的為人母者頌讀。戴潤發說,其他經文含義不同,日子久了,他對各門經文也倒背如流。
風不風光不重要
“年輕時,我和師兄在果園競爭背經文。我們很快上手,師父再教授打手印、敲擊鑼鈸等樂器。15歲那年,師父放心讓我上陣應付小場法事。”
各派道士師承不同,做法也不同。傳統打醮,一般打醮兩天,第3天出殯。傳統上,依循成服、段棺、發關、點主、招魂、參拜十王、參拜藥師、參拜血盆(女死者)或黃河(男死者)、沙城遊獄、破地獄、開光、脫孝除靈等步驟按部就班進行。
一場殮葬儀式風不風光不重要,最主要是親友對死者的真正心意,其實在喪禮上可一覽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