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者乐章(第5篇) 办丧礼如同上快餐店 道士感慨孝道沦落
报导:罗忆雯
摄影:李玉珍
本期人物:万吉坛道士戴润发
在功利主义的社会,子女们连打醮都嫌时间过得慢,催促道士“速战速决”,草率处理亡母身后事,不孝行为,令道士看到都感不齿。
吉隆坡万吉坛道士戴润发15岁当道士。12岁那年丧父,家境一贫如洗,承担不起殓葬费,全靠父亲生前一批道士朋友仗义相助遗孤,免费打醮作法事。
当年道士地位受到尊崇,戴润发自知本身不是唸书材料,于是与一名小学同学离开家乡居銮,远赴马六甲,向父亲的朋友拜师。
父亲生前在殡葬业当杂役,戴润发耳濡目染下,也投身相关行业。他累计经验,从小道士晋升成经验老道的行家。
乡村丧礼浓厚乡情
离开乡土人情浓郁的乡镇,几经辗转,如今在繁华都市吉隆坡谋生,戴润发尝尽人情冷暖;处理多场法事,也见识城市人对丧礼的敷衍心态,不禁让他感到华人伦理孝德沦落。
都市人生活繁忙,凡事讲求效率,丧事也不例外。其中一宗个案,女死者从尸体领出到出殡不到24小时,子女们不耐烦丧礼繁文缛节,催促殡仪工作人员和戴润发,快手快脚完成仪式。基本上,丧礼意义已名存实亡。
案中往生者是个高龄母亲,遗下多名子女,个个事业有成。母亲上午10时在医院逝世,孩子傍晚7点后才陆续现身,并以各种理由合理化迟到的原因,各说生意繁忙和要接载孩子云云。
后裔声称,生活繁忙,分身乏术,交代翌日上午准时出殡,与普遍上打醮两天传统做法比较,缩短了一天。
眼见主家将丧礼看成上快餐店,戴润发看不过眼,但既然无能为力,也仅能尽心意,赶在有限时间内,替往生者办妥身后事。
“妻子没了还可再娶,妈妈永远只有一个。这种孩子如此对待父母,显示现代人情淡薄如纸。乡村丧礼反而有浓厚乡情,长者逝世会停柩3天至5天,家属希望亲友们来得及回来送终。”
戴润发比喻,即使埋猪埋狗都没有这么快,子女们何必急于结束父母葬礼,而不让仪式体面的进行。
村民集资村长出面
义助穷孝子为亡父补打醮
戴润发曾应村长邀请,替一名贫穷孝子帮亡父补打醮作功德。死者逝世时,独生子无能力请师父作法事。当父亲遗体安葬后,报梦哭说在地府过得很清苦,希望儿子尽一点心意。
“村民集资当成红包,由村长出面找我作这场法事,我没讨价还价,收下红包便着手作法事。最重要往生者走得安乐,后裔安心。”
边打工边学 2年内满师
少年时期在师父的果园边打杂工边背颂经文,2年内满师,担任大工。
戴润发说,客家河婆人相比其他籍贯更尊重道士,且尊称道士叫师长。
“时代变迁,道士作业形式相渐和寿板店业者配合。人们对道士看法有所改变。我从事这行,相信鬼神存在,但没亲眼见过。唸经超渡往生者,算是积阴德。经文背不完,却具有传承孝德意义。”
颂扬母爱的《血盆经》是为往生的为人母者颂读。戴润发说,其他经文含义不同,日子久了,他对各门经文也倒背如流。
风不风光不重要
“年轻时,我和师兄在果园竞争背经文。我们很快上手,师父再教授打手印、敲击锣钹等乐器。15岁那年,师父放心让我上阵应付小场法事。”
各派道士师承不同,做法也不同。传统打醮,一般打醮两天,第3天出殡。传统上,依循成服、段棺、发关、点主、招魂、参拜十王、参拜药师、参拜血盆(女死者)或黄河(男死者)、沙城游狱、破地狱、开光、脱孝除灵等步骤按部就班进行。
一场殓葬仪式风不风光不重要,最主要是亲友对死者的真正心意,其实在丧礼上可一览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