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言屋语.系列房产措施 冷却还是加温?
你知道吗,因使用斑马线而丧命的行人,比没有使用者更多。你又知道吗,在美国,儿童安全盖药瓶反而使到更多儿童中毒?
“为何会这样?”
重读由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撰写的《小狗看世界:这疯狂年代、美丽人生和奇妙生活》(What the Dog Saw)一书后,我看到了以上令人费解的事实与答案。
该书作者认为,行人一般都会一厢情愿地认为斑马线很“安全”,所以在使用时都不太注意迎面而来的车辆,从而提高意外发生的风险。至于儿童安全盖药瓶,因为它具安全性能,让成人过于安心,反倒疏忽没把药物置放在远离孩童的地方,才会导致更多的儿童中毒病例。
风险平衡理论
在书中,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引用了风险平衡(Risk Homeostasis)理论来解释上述现象。根据该理论,在某些情况下,为使一个系统或一个组织更加安全而作出的调整,实际上更不安全。人总是在降低了某方面风险的同时,在另一方面却得付出更大的代价。
我觉得这个理论非常有趣,因为它可被套用在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这也不禁让我联想起政府对本地房地产业所实施的冷却措施,以及我们眼前的房市状况。
政府自2010年起推行一系列冷却房产措施,并在2014年财政预算案宣布更多措施。这其中包括把购买第三间房屋贷款顶限设为70%、要求房贷限额依据净收入计算而非毛收入、把房贷摊还期限从之前的45年缩短至35年、废除发展商承担利息计划(DIBS)以及上调房产盈利税(RPGT)。
以上措施旨在冷却房市,并抑止房地产价持续飙升。然而,根据最近的新闻报道,尽管住宅产业在2013年的总交易为24万6225个单位,下跌了约10%,去年的总交易却回升,达24万7251个单位。
冷却后房价保持强劲
由Savills(大马)私人有限公司及房产研究公司Raine & Horne International Zaki + Partners所公布的有关巴生谷及槟城房地产数据显示,尽管政府已实施了各项房屋冷却措施,各类住宅产业的价格依然保持强劲。
在巴生谷,排屋和公寓在2015年首季的价格分别按年增长8.6%及18.5%。同期,槟城的房地产业价格的上升幅度介于12%至17%。
另一方面,国家房地产资讯中心(NAPIC)的数据显示,二手房地产交易成为房市的主要市场,其在2010年至2014年之间的市占率介于78%至87%。
住宅产业价格飙高及二手房市出现高需求,是全球经济体所实施的量化宽松(大量印钞的政策)导致货币通胀,以及我国年轻及不断增长的人口对房产拥有高需求的现象。
那我们怎?知道有关需求是否真实?
一马人民房屋计划(PR1MA)机构总执行长拿督阿都慕达立日前在电视台《Astro Awani》的对话会上指出,目前该机构系统里共有102万名注册者。此数据证明了人民对住房有着极大的需求。令人遗憾的是,本地房屋业在过去两年内,每年只提供少于10万个单位的房屋,导致房屋供需差距悬殊。
目前看来,房屋冷却措施的效应似乎适得其反,无法提高房屋供应。由于购屋者纷纷抱持“观望”态度,这些措施无助于鼓励发展商提供更多新单位或开发新项目。当供不应求时,房价只有向上攀。
克服低供应问题
虽然我们都能理解冷却措施的用意良好,可是,当市场出现房屋短缺问题,尤其是在提供可负担房屋方面的问题还未获得解决之前,这些措施可能反向促使市场升温。为解决此问题,政府有必要缩小供需之间的巨大差距及提供更多可负担房屋。
有关当局有义务善用土地资源、把农地转用来兴建民房及加速审批过程,三管齐下提供更多可负担房屋。地方政府若能及早排除这些障碍,克服低供应问题的工作相会相对容易。
此举也能达成政府承诺为国人提供更多可负担房屋的目标,因为需求和供应将依据市场情况而有所调整。
就像刚提过的风险平衡理论一样,一些原本旨在加强系统安全性质而作出的调整,到头来可能使情况变得更糟糕。而房屋冷却措施也不例外,在未解决根本问题前,它可能适得其反把房价推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