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言屋語.系列房產措施 冷卻還是加溫?
你知道嗎,因使用斑馬線而喪命的行人,比沒有使用者更多。你又知道嗎,在美國,兒童安全蓋藥瓶反而使到更多兒童中毒?
“為何會這樣?”
重讀由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撰寫的《小狗看世界:這瘋狂年代、美麗人生和奇妙生活》(What the Dog Saw)一書後,我看到了以上令人費解的事實與答案。
該書作者認為,行人一般都會一廂情願地認為斑馬線很“安全”,所以在使用時都不太註意迎面而來的車輛,從而提高意外發生的風險。至於兒童安全蓋藥瓶,因為它具安全性能,讓成人過於安心,反倒疏忽沒把藥物置放在遠離孩童的地方,才會導致更多的兒童中毒病例。
風險平衡理論
在書中,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引用了風險平衡(Risk Homeostasis)理論來解釋上述現象。根據該理論,在某些情況下,為使一個系統或一個組織更加安全而作出的調整,實際上更不安全。人總是在降低了某方面風險的同時,在另一方面卻得付出更大的代價。
我覺得這個理論非常有趣,因為它可被套用在我們生活中的許多方面。這也不禁讓我聯想起政府對本地房地產業所實施的冷卻措施,以及我們眼前的房市狀況。
政府自2010年起推行一系列冷卻房產措施,並在2014年財政預算案宣布更多措施。這其中包括把購買第三間房屋貸款頂限設為70%、要求房貸限額依據凈收入計算而非毛收入、把房貸攤還期限從之前的45年縮短至35年、廢除發展商承擔利息計劃(DIBS)以及上調房產盈利稅(RPGT)。
以上措施旨在冷卻房市,並抑止房地產價持續飆升。然而,根據最近的新聞報道,盡管住宅產業在2013年的總交易為24萬6225個單位,下跌了約10%,去年的總交易卻回升,達24萬7251個單位。
冷卻後房價保持強勁
由Savills(大馬)私人有限公司及房產研究公司Raine & Horne International Zaki + Partners所公布的有關巴生谷及檳城房地產數據顯示,盡管政府已實施了各項房屋冷卻措施,各類住宅產業的價格依然保持強勁。
在巴生谷,排屋和公寓在2015年首季的價格分別按年增長8.6%及18.5%。同期,檳城的房地產業價格的上升幅度介於12%至17%。
另一方面,國家房地產資訊中心(NAPIC)的數據顯示,二手房地產交易成為房市的主要市場,其在2010年至2014年之間的市佔率介於78%至87%。
住宅產業價格飆高及二手房市出現高需求,是全球經濟體所實施的量化寬松(大量印鈔的政策)導致貨幣通脹,以及我國年輕及不斷增長的人口對房產擁有高需求的現象。
那我們怎?知道有關需求是否真實?
一馬人民房屋計劃(PR1MA)機構總執行長拿督阿都慕達立日前在電視臺《Astro Awani》的對話會上指出,目前該機構系統裏共有102萬名註冊者。此數據證明了人民對住房有著極大的需求。令人遺憾的是,本地房屋業在過去兩年內,每年只提供少於10萬個單位的房屋,導致房屋供需差距懸殊。
目前看來,房屋冷卻措施的效應似乎適得其反,無法提高房屋供應。由於購屋者紛紛抱持“觀望”態度,這些措施無助於鼓勵發展商提供更多新單位或開發新項目。當供不應求時,房價只有向上攀。
克服低供應問題
雖然我們都能理解冷卻措施的用意良好,可是,當市場出現房屋短缺問題,尤其是在提供可負擔房屋方面的問題還未獲得解決之前,這些措施可能反向促使市場升溫。為解決此問題,政府有必要縮小供需之間的巨大差距及提供更多可負擔房屋。
有關當局有義務善用土地資源、把農地轉用來興建民房及加速審批過程,三管齊下提供更多可負擔房屋。地方政府若能及早排除這些障礙,克服低供應問題的工作相會相對容易。
此舉也能達成政府承諾為國人提供更多可負擔房屋的目標,因為需求和供應將依據市場情況而有所調整。
就像剛提過的風險平衡理論一樣,一些原本旨在加強系統安全性質而作出的調整,到頭來可能使情況變得更糟糕。而房屋冷卻措施也不例外,在未解決根本問題前,它可能適得其反把房價推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