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者樂章(第6篇).講究配色設計風格 紙紮師父鬼斧神工
報導:羅憶雯
攝影:楊淦翔
本期主角:紙紮師父陳泳生、陳勇良、周來發
設計師,需要在生活中孕育無限創作靈感始能發揮才華。而專為亡生者訂造紙紮品的紙紮師父,“服務”的對象雖存在另一個世界,但他們沒有畏懼心理,反而視紙紮設計為一門藝術,也是替先人作功德的修行。
來自雪州鵝嘜光前村的陳泳生(50歲)和徒弟陳勇良(38歲)及周來發(40歲),年輕皆投身紙紮行業,陳泳生後期試過轉行發展始終不得志,兜兜轉轉回到紙紮行業,與人合夥小規模經營。
陳泳生說,現代人吃不了苦,年輕人不願意繼承紙紮手藝。本地同行唯有聘請印尼外勞取代人力。
不同籍貫不同風格
身為紙紮師父,要具備美術眼光和天分,對於紙紮品色彩運用十分講究,馬虎配色就會淪為不淪不類。
不過,作建醮祀神或喪禮功德用途的大型紙紮屋,陳泳生與徒弟會親自下手處理,這類祭品重視色彩效果,屋子整體外觀和風格依據籍貫區別。為了避免出亂子,陳泳生不會假手於外勞處理。
以他多年的經驗,他認為,福建人家庭觀念特別重,兒女成群,因此家庭成員合資作功德,對紙紮祭品都有要求。福建人喪禮功德使用的紙紮屋特色,甚有派頭。
陳泳生說,福建人紙紮屋造型如神廟,屋頂樑身講究曲折度,規模夠大,顏色趨向鮮艷;而客家人或廣東人的紙紮屋,以排屋或獨立式洋樓為主。
不冒犯不怕遇靈異事
甫上班一週的徒弟遇上邪門事件,發現金童玉女紙紮公仔對著自己笑,嚇得馬上辭職。
陳勇良敬畏鬼魂的存在,但認為只要不冒犯它們,便不需刻意迴避和害怕,自會心安理得。他十多歲跟隨師父學藝,沒遇過駭人靈異遭遇,只是偶而在店裡聽見怪聲。
“以前一名新手剛上班一週,便稱看見紙紮公仔對他笑,嚇到辭職。而我從小投入這行業,百無禁忌,不會因為怕遇上靈異而不上班。我們要養家啊。”
有時農歷七月需要趕工,陳勇良和同事在店裡趕工過夜,半夜會聽見哭泣聲或莫名談話聲音,但大家習以為常,專心做好本分,不加理會。
心血投火海矛盾兼不捨
“交貨”之際,紙紮師父目睹心血付諸一炬,心情矛盾不已,感慨要交差,卻留不住作品。
普通造型的紙紮車,約要2天完成,陳勇良都會預先做好幾個,陳設店裡,供喪家隨時上門買貨。
除非遇上特定要求,如要求訂作紙紮跑車、豪宅、賭場或泳池等,需費盡心思耗時設計。普渡期間,訂單接踵而來,陳勇良預早2個月動工趕製作,不然誤時趕不及交貨。
紙紮品本是一門藝術,活人花錢買它孝敬先人祭鬼神,紙紮師父依據訂單達到客戶要求,趕工期間投入心血精神。當完工焚燒之際,正是製作人感觸良深的時刻。
陳勇良說,每次見著自己作品投入火海,內心感到可惜。他提醒自己,收了人家的錢,不能不燒。
“只要付得起錢,任何款式紙紮品難不到我們。就算要求紮一個和活人相似度高的紙紮人,也不是問題。”
詢及是否有公眾付錢,要求訂做與政治人物相似的紙紮人,以達到發泄情緒的目的,他笑說暫時沒遇上這種現象。
精湛手工不懼電腦印製
雖受電腦印製的祭品衝擊,紙紮行業靠精湛手工站穩市場。
傳統祭品以立體逼真度取勝,步驟繁雜,製作過程心思細密。自從先進電腦技術面世,顛覆傳統祭品形象,製作手法簡化,卻也往往濫竽充數。
周來發十多歲拜師學做紙紮,憑著紮實基礎功,堅持以傳統手法製做紙紮品,一捆捆粗幼兼雜的竹藤,是他構思紙紮品模型的重要功臣。
當作品骨架綁穩構成外型,第2步驟便是選色貼紙,一層層貼上變作製成品。
紙紮師父以巧奪天工的雙手,賦於紙紮品生命。目前,市面很多紙紮祭品,依賴電腦列印技術製造,不再人手上畫,缺乏質感。
周來發說,童年時當紙紮學徒月薪約300令吉,如今40歲,薪水約2000多令吉,僅夠養活糊口。而祭品身價有些卻高達數千令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