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现场.教育费要多少?(下篇) 宁愿穷自己 绝不穷孩子教育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学习现场.教育费要多少?(下篇) 宁愿穷自己 绝不穷孩子教育

报导:方俊心



教育费是父母无法躲避,甚至无法节省的一笔大开销,而且随着孩子成长,要付出的教育费用就越高。上周二《学习现场》分享了三位小学生家长的经验,今天轮到中学生家长,由三位分别来自国中、独中和私立学校的妈妈,告诉大家他们每个月花在单个孩子身上的教育费。

他们都在城市居住,两位在雪隆区,一位在汝来(Nilai)。他们都是有两个孩子的双薪家庭,家庭月入不少过5000令吉。在教育花费里,他们还有一项共同点:都要替孩子付电话费,而这笔花费是以前孩子小时候所没有的。

萧女士,双薪家庭



孩子数量:2
学校类型:长子唸私立学院,幼女唸国民型中学
★家庭月入:1万至1万5000令吉
★幼女每月教育费用占家庭月入比例:7.7%
■学杂费:2~5令吉
■补习班:300令吉(华文、马来文、英文、数学、科学)
■钢琴班:300令吉
■跆拳道班:25令吉
■电话费:30令吉
■零用钱:300令吉
交通费:父亲载送
总计:958.5令吉

补习、才艺班费用大

萧女士的幼女每个月约需958.5令吉的教育费用,以他们家庭月入平均1万2500令吉来说,这笔费用占了总收入的7.7%,其中补习班、钢琴班和零用钱各300令吉,占了教育总费用的31.3%。

萧女士在小学任教职,他们把孩子送进国民型中学,原因之一是对政府教育体制有信心,再来他们认为该校的成绩和课外活动表现都不错,华人也较多,加上学校靠近住家,因此自然成了不二选择。

学校规定每个学生都得参加一项学会、一项制服团体和一项运动,萧女士原本期待这些活动可以增加孩子将来离校后的竞争力,同时训练他们的领导能力,然而,她发现这些终究得看孩子个性。学校的课外活动是积分制,幼女抱着取巧的心态,认为只要拿到分就好了,所以并没有太投入。

扣除了哥哥唸音乐系的教育费用后,他们的家庭状况还算可以,每年能进行一次家庭旅行,多数在国内,只有两次出国,一次是到泰国,一次到越南。

她表示,孩子出生后,他们就开始替孩子购买教育保单,也把过年的红包钱存起来,慢慢积少成多。“音乐系比较难申请PTPTN(国家高等教育基金),是以前有存钱才可以应付得到。”她也说,老师的薪水已固定了,很多时候,他们家还是得依靠先生的收入维持家庭开销。

杨女士,双薪家庭

孩子数量:2
学校类型:独中
家庭月入:5千至1万令吉
长女每月教育费用占家庭月入比例:10%
■学杂费:400~500令吉
■零用钱:200令吉(含电话费)
■交通费:100令吉
总计:750令吉

从不吝啬给孩子买书

长女的教育费用占了杨女士家庭月入的10%左右,其中最高的是学杂费,占了教育总费用60%,再来是零用钱26.7%。

长女跟别人最不同的地方,是没有任何补习,杨女士表示,这要归功于他们夫妻在孩子小时候,常带他们去图书馆借书、看书,“提供他们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他们就会有学习能力,不用担心他们的学业。”

另外,长女也没有上任何才艺班。其实她以前上过,钢琴班每个月200令吉,考试费六七百令吉,但现在已考了第八级,就没有再学了。她也曾学芭蕾舞,每月250令吉,现在也没再学。“因为她很少补习,省下来的钱就可以给她学这些,其实很划算。”

她认为,如果要送孩子到国中,孩子能够自爱是没问题的。只是她以前邻居的孩子读control school,老师时常没去学校,自己必须到外面补习,费用也很高。另外也担心学校的纪律问题。“独中的老师不用担心他们没教书,也很注重课外活动,这些对以后工作应该很有帮助,所以辛苦一点也去读。”

她说,女儿的同学很多家庭环境都不错,有次女儿跟同学吃麦当劳早餐,吃了三十多令吉,同学还大叫便宜。朋友间送礼物也很大手笔,曾试过大家合送一个G-Shock手表给朋友做生日礼物,而女儿生日时也收到两百多令吉的相机。她跟女儿说,家里的环境跟她的同学不同,以后可以折纸星星送朋友,或者织帽子,有心思又便宜。

对于自己的家境,杨女士说是“有点辛苦过”,扣除每月开销,几乎很少存到钱。家里每天开伙,孩子带便当上学,因为儿子反映食堂的食物也涨价,以前椰浆饭两块半很多饭,现在很少了,也可能是因为孩子进入发育期的关系吧。

“虽然我们家每个月的开支都很紧,没存到什么钱,但买书从来不手软。”她也说,当家里需要采购时,她多是趁大减价去抢购,自己从来不用名贵手提袋,衣服也是十多二十令吉罢了。

练女士,双薪家庭

孩子数量:2
学校类型:长女唸本地私立学校(中学部),幼儿未入学
★家庭月入:1万5000令吉以上
★长女每月教育费用占家庭月入比例:<34.4% ■学杂费:3700令吉 ■补习班:1100令吉 ■电话费:130令吉 ■零用钱:200~250令吉 交通费:父母载送 总计:5155令吉

币值下滑教育保单未必好

练女士的长女就读本地私立学校,粗略估计,长女每月要花上5155令吉的教育费,其中最高是学杂费,占了教育总费用的71.8%,再来是补习班,占了21.3%。

长女在小学时曾入读华小,四年级时因举家搬迁他州,所以转到比较靠近住家的国际学校;升上中学后,基于一些理由,父母又让她从国际学校转到了现在的学校。

国际学校跟私立学校的差别在于,国际学校一般只提供国际的课程纲要,比如英制IGCSE(国际中学教育普通证书),而私立学校有些采双轨制——既提供国际课程,也提供政府课程,长女读的就是此课程。

观察女儿在不同校制求学的经验,练女士总结出一些心得。她认为,国际学校实在是太senang(轻松)了,学生几乎没功课,每天都在办活动,因为他们相信学生可从活动中学习。“可是,我认为这些对懒的人就不行”,对此正中他们下怀,能够偷懒的地方就偷懒,“而且学生完全不知道什么叫尊师重道,礼义廉耻”。

相比之下,她认为本地私立学校相对完善。毕业后如果有能力,可让长女到国外唸书,如果没能力,至少她也还有一张政府文凭,可以留在国内。

在每月3700令吉的学杂费当中,有大约100令吉是活动经费,比如学校办嘉年华需要家长赞助,或要替孩子购买衣服等。补习则是请老师到家里一对一,每星期三小时,主攻英文、数学和科学。至于电话费,因长女需要时常跟同学讨论报告和活动,也只得花了。

对他们而言,教育费这笔负担固然不小,但“不可以负担都要负担下去”,顶多是节俭一点,少买一些名牌、少换一部车。虽然他们也替孩子购买教育保单,但她认为这些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币值一直在下滑,存到最后,币值的购买力跟当初已远远不能相比。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