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羽把脉(二) 改革后老牌强旅续称霸 21分制难不倒 | 中国报 China Press

为国羽把脉(二) 改革后老牌强旅续称霸 21分制难不倒

报导:涂素燕
摄影:张文辉、本报资料中心



羽球赛制经过多次变更,才演变成现在的21分制。

在21分制之下,一场比赛有更多可能性,所以有人形容这是“抑强扶弱”赛制。

新赛制明显改变比赛节奏,整个羽坛格局看来也起了变化。



我国如何应对这种趋势?

羽球史上,有过多次计分改革,15分制、11分制、7分制,2006年正式推行21分制。

当时,行内人预测,新赛制带来的变化,会让世界羽坛重新洗牌。

过去几年,不管传统强国还是“二线国家”,都在摸索新赛制的规律。

21分制对羽坛的影响,并没有像大家预料中那样马上发生。

落实21分制以来,老牌强旅中国继续称霸羽坛,从2006年到2012年依然捧稳汤杯。

不过,去年汤杯,日本先推倒长城,又击退我国捧走汤杯。

检讨技术是否老化

最近的比赛,日本选手都有亮眼比赛,不只日本,印度、西班牙、台湾球员,名字也开始出现在世界排行旁前面位置。

是传统羽球强国正在逐渐没落?还是大家预测的“21分制效应”,拉近各国选手强弱差距?

许多受访者认为,当前世界羽坛趋势正在悄然变革。

前男单国手黄综翰目前是羽球教练,一直以来,他都很关注现今羽球趋势。

他观察到现在国际顶尖球员的打法、作战方式已经改变。

他认为,我们需要检讨,我们的“技术”是否已经“老化”?

“教练必须紧贴国际趋势,跟进顶尖球员作战方式,从细节方面着手调整训练。”

学校体育老师兼羽球教练黄天鸿则认为:“现在各国球员的技术跟体能已经很接近,要战胜别人只能靠战术,要灵用应用战术,避免过度消耗体能。”

每分每刻不能松懈
讲求快、狠、多变化

21分制是落地得分制,采用每球直接得分计算方法。

场上每粒发球和接发球,都直接影响得失分,所以选手一刻都不能松懈下来。

林丹曾经说过,21分制比赛节奏很快,所以更加考验球员心理素质。

黄天鸿表示:“在21分制之下,现在羽球风格更快、狠、多变化。”

国家队体能训练师林祖贤分析,目前的21分赛制,对球员体能的要求跟15分制时不一样。现在的计分制,对球员速度、爆发力和耐力要求很高。

“15分制可能比较讲求耐力,球员只要有耐力,就上打上1小时、一小时半都没问题,21分制除了耐力,还要求爆发力。”

黄天鸿观察到,我国球员普遍战术意识比较弱。

他表示,教练需要协助球员塑造风格,提高球员战术意识。

“战术意识包括赛前作战方案、了解对手的强弱点,运用本身技术等。

他觉得,日常训练时,教练就要灌输这种战术意识,加强球员在这方面的训练。”

大马需要“思考型球员”

德国足球队近年的表现震撼世界足坛,去年更夺下世界杯。

评论普遍认为,这归功于该国的“足球科技革命”。

现今的德国足球,更为重视科学训练方式,并结合先进技术,德国人除了靠“身体”和“意志”,还“用脑”踢球。

黄天鸿是博特拉大学体育科学硕士,专攻运动生理学(Exercise Physiology),他说,现在我们需要的是“思考型球员”。

他指羽球训练一样需要采用科学方式,应该聘请更多专业教练,拟定系统的训练计划。

“这个训练计划,需要分准备期、集训期、竞赛期,记录和评估球员的训练量、频率、强度。”

另一位羽球教练周天益也提到科学训练和系统训练的重要性。

“例如赛前准备,体能训练需应该占多少巴仙?还有日常训练时,经常分析和检讨自己和对手的优缺点,注意情绪的控制、心理素质的训练等。

幕后支援团人力不足

国家体育学院(ISN)副总执行长杨位健表示,目前我国国家队已经跟着国际羽坛趋势,改变训练方式。

长久以来,我国国家队羽球培训,都是依据科学理论和系统的训练。

球员背后,除了教练,还有国家体育学院(ISN)的整支专业团体,在幕后协助他们的日常训练,及支持他们应对比赛。

这支团体成员包括战术及策略分析员、体能训练师、营养师、按摩师、心理师和物理治疗师。

但是,我们的团队跟其他国家,像中国比起来,只是一个小团队。

“以技术及战略分析员来说,我国国家队只有两位,全国专业研究羽球战术的,可能只有四五人。”

中国不只国家队,在大学、各省级等都有各自的技术及战略分析员。

国家羽球队技术和战略分析员颜伟良,曾经是一位球员,后来在大学修读体育相关科目。

他告诉记者,一位羽球技术和战略分析员的责任,包括协助球员在赛前做好备战功夫,球赛时在赛场上录影,赛后分析赛情,并跟教练开会检讨赛情及探讨战略。

因为整个国家队只有他跟另一位同事祖比拉(Nur Zubillah Azis)在负责这方面的工作,所以比赛期间往往要“赶场”和“一脚踼”。

缺学术论文专才指点

杨位健说,我国有很多“咖啡店评述员”,平时看球赛时擅长对球员评头论足,但是却没有足够的专才。

黄天鸿教练也提到,我国太少关于羽球的学术论文,中国、丹麦就有比较多这方面的研究。

中国很多羽球教练都是体育本科生,他们都有专业的运动科学知识。

杨位健认为,我们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经费,发展运动科学领域,栽培更多这方面的专才。

早前,青年及体育部推行精英培育计划(Podium Programme),以重点栽培入选优秀球员,为他们打造量身定制的培训,及提供他们更高奖金配套。

共有8位羽球员入选这项计划,他们是李宗伟、吴堇溦、吴伟申及陈炜强、温可微与许嘉雯、陈炳顺及吴柳萤。

“到时候我们会获得更多发展经费,也许可以聘请更多专才。”

运动科学必须相信

国家体育学院营养师蔡文君,在国家羽球队服务多年,她说,开始时,教练和球员都不相信运动科学这回事,觉得运动科学不重要。

“有教练跟我说过,他以前去比赛,扛着一箱快熟面去,还不是一样把杯捧回来。”

也有教练跟她说:“我觉得我的球员体重没有问题,他看起来比较重,但是他杀球比他的搭档更有力。”

她说,国家体育学院团队,花了很长时间想尽办法,让教练和球员理解及领略到运动科学的作用。

“起码现在没有人会说,运动科学不重要,只是每个教练的接受程度不同,也看他们如何运用。”

有些教练完全信任,他们会完全配合,但也有一些教练是抱着走着瞧的心态,你们来做,他只是观望。

“教练、管理层都会换人,新的教练是否接受?我们也需要重新磨合。”

营养师也负管理运动员日常饮食、药物摄取的禁忌。

“但是这不是几天、几个月的事,一个运动员的生涯十多年,没有人可以10年、15年都过著一种完全受控制的生活。”

营养师只能让球员知道,什么是该懂、该做和不该做的,球员需要本身负责控制饮食习惯。

传统打法不合时宜

黄综翰认为,当今羽球的打法、球路、战术已经改变很多,各国球员的战术已经不容易捉摸。

现在各国高手采用的打法和许多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基本不存在。

他说,过去的球员吊球要贴网;高球要到后线;杀球要到边线。

“现在的顶尖球员,杀球未必杀到边线,可以出其不意杀到对方身上,同样得分。”

网前球也不一定要贴网,可以打到球场中间。

“外行人看来,可能觉得这个选手的技术这么粗糙,网前球离网这么远,高球都没到后场,为什么你每粒球都接不到?”

他说,这种打法看起来好像没有技术含量,其实是一种新技术。

搞不清楚这点,就会觉得对方技术明明很粗糙,自己却处处受制于对方。

“对方球速可以这么快,失误却少,这就是他的技术高明所在,不是每个球员有能力果断打出这么快速的球。”

他表示,现在很多羽球二线国家的训练,系统都贴近这种趋势,他们的战术思维“转速”高,所以能够闯出一条自己的路。

如果我国放不下羽球强国历史包袱,球员继续停留在搓球要贴网、高球到后线的传统打法,在国际大赛就只能受制于对手了。

训练换气迎合球速

黄综翰说,过去羽球战术一般是寻找对手破绽,并攻击对方弱点。

今天羽球球路更多元,球速也更快,球员不只要有更好的爆发力和反应力,还要提升呼吸系统的换气量。

所以球员必须改变训练方式,尤其是体能训练和呼吸系统的换气节奏,需要吻合现代球速。

“以前我们都是先练好技术,才逐渐提升球速,现在球员的打法却是先发挥球速,再锁紧对手球路弱点。”

过去的技术,像把球杀到两侧边线,都需要“靠时间呈献”。

“如果对手球速很快,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发挥自己的战术,只能处于挨打状态。”

所以许多采用旧式打法的球员,会因为对手球速太快跟不上比赛节奏,而对手却像有“未卜先知”能力,可以掌控我们的球路。

“尤其是当我们的呼吸系统换气节奏跟不上对方球速,可能会突然缺氧,反应不过来。”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