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羽把脈(二) 改革後老牌強旅續稱霸 21分制難不倒

報導:涂素燕

攝影:張文輝、本報資料中心

羽球賽制經過多次變更,才演變成現在的21分制。

在21分制之下,一場比賽有更多可能性,所以有人形容這是“抑強扶弱”賽制。

新賽制明顯改變比賽節奏,整個羽壇格局看來也起了變化。

我國如何應對這種趨勢?

羽球史上,有過多次計分改革,15分制、11分制、7分制,2006年正式推行21分制。

當時,行內人預測,新賽制帶來的變化,會讓世界羽壇重新洗牌。

過去幾年,不管傳統強國還是“二線國家”,都在摸索新賽制的規律。

21分制對羽壇的影響,並沒有像大家預料中那樣馬上發生。

落實21分制以來,老牌強旅中國繼續稱霸羽壇,從2006年到2012年依然捧穩湯盃。

不過,去年湯盃,日本先推倒長城,又擊退我國捧走湯盃。

檢討技術是否老化

最近的比賽,日本選手都有亮眼比賽,不只日本,印度、西班牙、台灣球員,名字也開始出現在世界排行旁前面位置。

是傳統羽球強國正在逐漸沒落?還是大家預測的“21分制效應”,拉近各國選手強弱差距?

許多受訪者認為,當前世界羽壇趨勢正在悄然變革。

前男單國手黃綜翰目前是羽球教練,一直以來,他都很關注現今羽球趨勢。

他觀察到現在國際頂尖球員的打法、作戰方式已經改變。

他認為,我們需要檢討,我們的“技術”是否已經“老化”?

“教練必須緊貼國際趨勢,跟進頂尖球員作戰方式,從細節方面著手調整訓練。”

學校體育老師兼羽球教練黃天鴻則認為:“現在各國球員的技術跟體能已經很接近,要戰勝別人只能靠戰術,要靈用應用戰術,避免過度消耗體能。”

每分每刻不能鬆懈

講求快、狠、多變化

21分制是落地得分制,採用每球直接得分計算方法。

場上每粒發球和接發球,都直接影響得失分,所以選手一刻都不能鬆懈下來。

林丹曾經說過,21分制比賽節奏很快,所以更加考驗球員心理素質。

黃天鴻表示:“在21分制之下,現在羽球風格更快、狠、多變化。”

國家隊體能訓練師林祖賢分析,目前的21分賽制,對球員體能的要求跟15分制時不一樣。現在的計分制,對球員速度、爆發力和耐力要求很高。

“15分制可能比較講求耐力,球員只要有耐力,就上打上1小時、一小時半都沒問題,21分制除了耐力,還要求爆發力。”

黃天鴻觀察到,我國球員普遍戰術意識比較弱。

他表示,教練需要協助球員塑造風格,提高球員戰術意識。

“戰術意識包括賽前作戰方案、了解對手的強弱點,運用本身技術等。

他覺得,日常訓練時,教練就要灌輸這種戰術意識,加強球員在這方面的訓練。”

大馬需要“思考型球員”

德國足球隊近年的表現震撼世界足壇,去年更奪下世界盃。

評論普遍認為,這歸功于該國的“足球科技革命”。

現今的德國足球,更為重視科學訓練方式,並結合先進技術,德國人除了靠“身體”和“意志”,還“用腦”踢球。

黃天鴻是博特拉大學體育科學碩士,專攻運動生理學(Exercise Physiology),他說,現在我們需要的是“思考型球員”。

他指羽球訓練一樣需要採用科學方式,應該聘請更多專業教練,擬定系統的訓練計劃。

“這個訓練計劃,需要分準備期、集訓期、競賽期,記錄和評估球員的訓練量、頻率、強度。”

另一位羽球教練周天益也提到科學訓練和系統訓練的重要性。

“例如賽前準備,體能訓練需應該佔多少巴仙?還有日常訓練時,經常分析和檢討自己和對手的優缺點,注意情緒的控制、心理素質的訓練等。

幕後支援團人力不足

國家體育學院(ISN)副總執行長楊位健表示,目前我國國家隊已經跟著國際羽壇趨勢,改變訓練方式。

長久以來,我國國家隊羽球培訓,都是依據科學理論和系統的訓練。

球員背后,除了教練,還有國家體育學院(ISN)的整支專業團體,在幕后協助他們的日常訓練,及支持他們應對比賽。

這支團體成員包括戰術及策略分析員、體能訓練師、營養師、按摩師、心理師和物理治療師。

但是,我們的團隊跟其他國家,像中國比起來,只是一個小團隊。

“以技術及戰略分析員來說,我國國家隊只有兩位,全國專業研究羽球戰術的,可能只有四五人。”

中國不只國家隊,在大學、各省級等都有各自的技術及戰略分析員。

國家羽球隊技術和戰略分析員顏偉良,曾經是一位球員,后來在大學修讀體育相關科目。

他告訴記者,一位羽球技術和戰略分析員的責任,包括協助球員在賽前做好備戰功夫,球賽時在賽場上錄影,賽后分析賽情,並跟教練開會檢討賽情及探討戰略。

因為整個國家隊只有他跟另一位同事祖比拉(Nur Zubillah Azis)在負責這方面的工作,所以比賽期間往往要“趕場”和“一腳踼”。

缺學術論文專才指點

楊位健說,我國有很多“咖啡店評述員”,平時看球賽時擅長對球員評頭論足,但是卻沒有足夠的專才。

黃天鴻教練也提到,我國太少關于羽球的學術論文,中國、丹麥就有比較多這方面的研究。

中國很多羽球教練都是體育本科生,他們都有專業的運動科學知識。

楊位健認為,我們需要投入更多時間和經費,發展運動科學領域,栽培更多這方面的專才。

早前,青年及體育部推行精英培育計划(Podium Programme),以重點栽培入選優秀球員,為他們打造量身定制的培訓,及提供他們更高獎金配套。

共有8位羽球員入選這項計划,他們是李宗偉、吳堇溦、吳偉申及陳煒強、溫可微与許嘉雯、陳炳順及吳柳螢。

“到時候我們會獲得更多發展經費,也許可以聘請更多專才。”

運動科學必須相信

國家體育學院營養師蔡文君,在國家羽球隊服務多年,她說,開始時,教練和球員都不相信運動科學這回事,覺得運動科學不重要。

“有教練跟我說過,他以前去比賽,扛著一箱快熟面去,還不是一樣把盃捧回來。”

也有教練跟她說:“我覺得我的球員體重沒有問題,他看起來比較重,但是他殺球比他的搭檔更有力。”

她說,國家體育學院團隊,花了很長時間想盡辦法,讓教練和球員理解及領略到運動科學的作用。

“起碼現在沒有人會說,運動科學不重要,只是每個教練的接受程度不同,也看他們如何運用。”

有些教練完全信任,他們會完全配合,但也有一些教練是抱著走著瞧的心態,你們來做,他只是觀望。

“教練、管理層都會換人,新的教練是否接受?我們也需要重新磨合。”

營養師也負管理運動員日常飲食、藥物攝取的禁忌。

“但是這不是幾天、幾個月的事,一個運動員的生涯十多年,沒有人可以10年、15年都過著一種完全受控制的生活。”

營養師只能讓球員知道,什么是該懂、該做和不該做的,球員需要本身負責控制飲食習慣。

傳統打法不合時宜

黃綜翰認為,當今羽球的打法、球路、戰術已經改變很多,各國球員的戰術已經不容易捉摸。

現在各國高手採用的打法和許多技術,在上世紀80年代基本不存在。

他說,過去的球員吊球要貼網;高球要到后線;殺球要到邊線。

“現在的頂尖球員,殺球未必殺到邊線,可以出其不意殺到對方身上,同樣得分。”

網前球也不一定要貼網,可以打到球場中間。

“外行人看來,可能覺得這個選手的技術這么粗糙,網前球離網這么遠,高球都沒到后場,為什么你每粒球都接不到?”

他說,這種打法看起來好像沒有技術含量,其實是一種新技術。

搞不清楚這點,就會覺得對方技術明明很粗糙,自己卻處處受制于對方。

“對方球速可以這么快,失誤卻少,這就是他的技術高明所在,不是每個球員有能力果斷打出這么快速的球。”

他表示,現在很多羽球二線國家的訓練,系統都貼近這種趨勢,他們的戰術思維“轉速”高,所以能夠闖出一條自己的路。

如果我國放不下羽球強國歷史包袱,球員繼續停留在搓球要貼網、高球到后線的傳統打法,在國際大賽就只能受制于對手了。

訓練換氣迎合球速

黃綜翰說,過去羽球戰術一般是尋找對手破綻,並攻擊對方弱點。

今天羽球球路更多元,球速也更快,球員不只要有更好的爆發力和反應力,還要提升呼吸系統的換氣量。

所以球員必須改變訓練方式,尤其是體能訓練和呼吸系統的換氣節奏,需要吻合現代球速。

“以前我們都是先練好技術,才逐漸提升球速,現在球員的打法卻是先發揮球速,再鎖緊對手球路弱點。”

過去的技術,像把球殺到兩側邊線,都需要“靠時間呈獻”。

“如果對手球速很快,我們根本沒有時間發揮自己的戰術,只能處于挨打狀態。”

所以許多採用舊式打法的球員,會因為對手球速太快跟不上比賽節奏,而對手卻像有“未卜先知”能力,可以掌控我們的球路。

“尤其是當我們的呼吸系統換氣節奏跟不上對方球速,可能會突然缺氧,反應不過來。”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