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羽把脈(四) 亞青世青留足“績” 冠軍去哪兒? | 中國報 China Press

為國羽把脈(四) 亞青世青留足“績” 冠軍去哪兒?

報導:塗素燕
攝影:練國偉



過去八九年,我國出過許多羽球世青賽和亞青賽冠軍、亞軍,怪異的是,這幾年我國羽球隊卻面對青黃不接窘境。

這些青年冠軍升上“成年隊”後,並未繼續發光發熱,交出讓人驚喜的表現。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關心羽壇的人都知道,我國羽壇出過不少世青冠軍,尤其是男雙。

男單方面,許多球員也曾揚名亞青賽。

前男單國手黃綜翰說,跟李宗偉同輩的關博文(原名關明鴻),較後的阿里夫阿里夫(Mohamad Arif Abdul Latif),現在的蘇德智、宋浚洋等,在亞青賽都曾有一定成績。

聘有經驗教練

其中年輕球員蘇德智、宋浚洋、自由人祖法利(Zulfadli Zulkifli)等,都被視為李宗偉接班人。

“一位球員在青年賽階段是亞洲冠軍、亞軍人物,基本上在全世界也算數一數二了。”

他問,可是為什麼這些球員,過了18歲關口,在19歲到21歲這幾年關鍵時刻,表現無法更上一層樓?

不只黃綜翰關注這個課題,許多行內人也在觀察這個問題,他們不約而同問到,這些青年冠軍到底去了哪裡?

國家體育學院體育副總執行長楊位健表示:“這個問題我們也在尋找的答案,背後肯定有很多因素。”

前國家隊羽球總教練葉錦福認同,我國青年球員,升上“成年隊”後,表現無突破,問題不只是單一因素,不能一概而論。

“無論如何,國家隊必須更全面發展,比如聘請有經驗的教練,幫助球員更快成長。”

他說,這個教練必須已經證實他的培訓方法可行,比如栽培過許多世界冠軍。

“目前我們已經面對一個危機,需要及早化解。”

一些行內人在接受訪問時,也提到國家隊的訓練機制出了一些問題,但他們基於身分敏感,都不願意深入談論這個課題。

沒表現球員也有責任

許多行內人受訪時都表示,球員沒有表現,羽總需要負相當的責任,不過黃綜翰認為,這不只是國家隊的問題,球員本身也有責任。

黃綜翰目前也是一位羽球教練,他表示:“你不能只期望教練或羽總幫你,你需要加強各個環節。”

他相信,我國許多年輕球員,技術和體能肯定已經達到一定水平,他們需要的是思維的提升。

“球員不能夠覺得自己從羽球學院出來,就已經畢業了,他們需要精益求精提升自己,不管技術還是體能方面。”

以他身為一位球員的經驗,他認為,一個青年球員在升上“成年隊”以後,必須在3年里,把水平提升到資深球員階段。

“如果這個階段不能打出成績,還停留在世青賽冠軍或四強水平,就會很快成為‘三文治一族’”。

所謂的“三文治一族”,是指球員前面有比自己經驗豐富的資深球員,後面新的世青冠軍又追了上來,而球員本身被夾在這之間。

競賽的世界裡沒有人情可言。

“你的對手,贏你的永遠都想把跟你的差距拉得更大,輸給你的只想拉近跟你的差距,一個球員不可能有時間停留下來,享受過去的光輝。”

太年輕摘世冠易迷失

一位全職運動員的生涯,除了練習、比賽,還是練習跟比賽,對一些人來說非常枯燥單調。

楊位健說:“因為生活里只有羽球,沒有其他活動,可能影響球員個人的人生進展。”

尤其是當大家都期望他們在18歲、20歲就要成為世界冠軍,他們可能會迷失自己。

他說,也許過去許多天才球員,很早就登上世界冠寶座,締造羽壇許多傳奇,所以大家開始對後來的球員有所期許,認為他們一定要“一戰成名”。

“其實大部分運動員,一般要到二十四五歲,等他們各方面都較成熟時,才能有隱定的表現。”

他指諶龍從年輕時表現就很好,但是他無法橫掃所有大賽,也是近年才有比較隱定的表現。

我們也許需要給球員一些時間和機會,讓他們表現自己。

需克服心理素質

每當國家羽球隊表現不好,或者一哥李宗偉遇上林丹,輸多贏少時,大家除了批評他們的球技,也總會說球員心理素質不好。

楊位建說,球員面對大賽時,心情難免亢奮,他相信林丹、諶龍也一樣,問題在於他們如何克服這點。

團隊支持力量大

尤其是缺乏大賽經驗的球員,在大型比賽時怯場是正常的事,很難一口咬定他們就是心理素質太弱。

“除了心理師的輔導和協助,球員還需要累積更多大賽的實戰經驗,才能突破自己。”

他說,在心理學方面,有一些技巧可以克服球員的心理障礙,最重要的是,球員和教練本身必須相信這些方法。

“當他們接受和懂得應用這些技巧時,應該能夠更好的掌控比賽。”

侯碧娥是國家羽球隊唯一一位心理咨商師,她需要負責國家隊所有男女球員的團隊建立、解決球員的心理困擾等。

“因為人手不足,所以我都是進行一些團隊的心理訓練。羽球雖然是單項運動賽事,但是團隊的支持,可以給球員很大力量。”

初入羽隊需自找贊助

我國國家隊羽球選手的待遇,可能無法媲美企業界或其他行業。

球員進入武吉加里爾體育學院或國家羽球隊之前,練習和參賽費用,一般需要靠自己承擔或尋找贊助商。

儘管如此,黃綜翰說,羽球員在我國享有的待遇,比起其它運動項目選手,依然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笑說:“其他運動員看到羽球員的待遇可能會哭,有些運動員會問,我們還要活嗎?”

那些武術、跳水運動員,長年刻苦訓練,等待的就是那兩三個比賽機會。

“但是稍微可造的羽球員,羽總一年都會派選他們打六七場比賽。”

他說,羽總需要給機會球員,球員本身也必須以表現證明,羽總這個機會是給得值得的。

“我國球員只要夠優秀,一年要打20場比賽也沒有問題。問題是球員自己行嗎?”

賞罰分明激發球隊

羽球國手的待遇,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黃綜翰認為,為了激發球員和教練,羽總應該根據績效評比,該賞的賞,該罰的罰。

“教練跟球員都是員工,你要靠激勵留住一個好員工,還是擠壓他們?”

他說,在一個公司里,員工如果不斷受到擠壓,除非沒有選擇,他們才會忍氣吞聲。

“如果有人提供更好條件,外面有更好的機會,員工肯定會走。”

他說,羽總應該把賞罰條規列明,雙方在有共識的情況之下合作。

如果羽總能夠更好分配資源,也許可以留住更多好教練好球員為他們服務。

“明星化”球員壓力大

今天的羽壇,球員已經“明星化”,一些著名的球員,根本就已是明星,他們場內場外的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

網絡時代,球員面對的輿論壓力,除了來自媒體評論,也來自網民的議論紛紛。

網民言論,往往不只贊跟彈而已,可能還包括辱罵、嘲諷、人身攻擊等。

侯碧娥表示,一些球員確實會因為網民的一些批評影響心情。

球員是人,總會有面對家庭困難、個人情緒問題的時候。

她說,有時候一些球員在比賽期間因為面對一些私人問題,也可能影響他們的心理狀況。

她希望公眾人士,可以給予我國球員更多鼓勵和正面的支持。

日本雙打非專業選手

日本從來不是羽球強國,繼去年捧走湯盃,今年殺進蘇迪曼杯決賽,人人都說日本羽球真的崛起了,不敢小覷日本羽球隊。

日本雙打組合早川賢一和遠藤大由接受中國媒體訪問時,曾經說到“我們不是專業選手”,讓中國媒體很驚訝。

日本羽球選手都是來自企業俱樂部,早川賢一和遠藤大由是隊友也是同事,兩人是東京一家電器公司的白領。

他們平時跟一般上班族一樣,6點多起床乘搭地鐵上班,上午時段工作,下午才練球,只有比賽時才全天訓練。

黃綜翰說,一些訓練資源少的國家,反而能夠從困境走出來,證明他們都有很強的韌性。

“這些國家的球員資源不足,每年參賽機會不多,有些還需自己找贊助,參賽的機會可能是求回來的。”

對他們來說,輸了這場球賽,可能就沒有下一場,比起那些國家隊有預算,一年可以參加很多比賽的球員,他們更珍惜每次出賽的機會。

“我的意思不是說必須限制球員參賽或削減經費,羽總應該給球員基本福利,但是球員不應該視這一切為理所當然。”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