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天美:我的故鄉是馬來西亞
上個世紀,當台灣政府把全部具有華人血統的學生統稱為“僑生”時,大馬“僑生”總是在任何有台灣政府官員出席的場合,大聲抗議自己的“僑生”身分。大家之有這么劇烈的反應,主要是字義上“僑生”或“華僑”,泛指沒有入籍他國但取得當地居留權的華人。
大馬“僑生”打從娘胎出來,幾乎都有大馬公民地位而非居留權,我們當然不是“僑生”。在“僑生”多年強力反彈和其他考量下,台灣政府終於在本世紀讓步──大馬華裔學生可自行決定要以“僑生”或“外國學生”身分,申請到台灣大專院校就讀。
身為華人,我們無法否認我們身上流的血液和中國人或台灣人相近,但在大馬土生土長的我們,中國或台灣卻只有部分文化上的意義,例如通用的文字和過節習俗;但三五好友到mamak檔喝teh tarik聊天、吃nasi lemak或roti canai當早餐的文化,卻是獨一無二的馬來西亞文化,也是大馬華人與中國、台灣華人完全不同之處。
中國駐馬大使黃惠康說得很好,“不管你是住在海外多少代的華人,中國永遠是你父母的故鄉”,因為中國雖然不會是海外華人後代的故鄉,卻是在這片土地居住經年的南來華人的故鄉!可惜這句話有個小暇疪,中國人移居大馬的歷史可追溯到漢代,因此中國並不是每個父母的故鄉。
有趣的是我們繼承父母的姓氏和DNA,但不少兩代華人的故鄉卻未必一致,我曾經與一位年少時南來、逾80歲的長輩探討這個課題,為什麼他居住在大馬超過50年,仍視中國為故鄉,而非大馬?長輩的回答很有意思:“如果你移民到台灣也拿到台灣身分證,你會認定自己是大馬人還是台灣人?”我說“大馬人”。長輩說“這就是你問題的答案”。
此時我才懂得,對故鄉的認知不是以我們停滯的年限計算,而是那片我們最初認識這個世界,我們生而為人擁有最初記憶的土地。我的故鄉是大馬,中國和台灣就如同印尼、泰國和新加坡一樣都是外國。那麼你的呢?
(寄自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