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羽把脉(完) 未来的球怎么打? 职业化 新出路 | 中国报 China Press

为国羽把脉(完) 未来的球怎么打? 职业化 新出路

报导 : 涂素燕
摄影 : 练国伟、依哲



马来西亚羽球队向来是“公家”培训,去年年尾,我国首次举办羽球联赛。

行内人都期待,在国家队和俱乐部协作之下,可以提升我国羽球整体水平,让我国羽坛百花齐放。

过去,我国羽球员要参加国际比赛,惟一管道就是进入国家羽球队。



要进入国家羽球队,得先从校队代表、县代表、州代表一阶一阶往上爬,最后才能成为国家代表。

国家队席位僧多粥少,一位球员经历数年到十多年的训练生涯,如果挤不进国家队,可能就没有机会在球场表现自己。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著名西迪羽球世家的米士本、拉昔兄弟所成立的努莎玛苏丽(Nusa Mahsuri)俱乐部,开启我国羽球俱乐部时代。

未见真正成功例子

前男单国手黄综翰表示,那是我国羽球俱乐部的初步概念,当时还没有培训年轻球员的机制,也没有羽球联赛。

参与俱乐部的球员都是从国家队出来的精英球员。

这些年来,虽然有许多球员以自由人身分出征国际大赛,不过表现乏善可陈。

羽球教练黄天鸿提出疑问:“有多少位自由球员,离开羽总还能长期有稳定表现,他们可以打多久?”

他认为,纪律对一位球员很重要,自由球员如果不够自律,首先训练质量就会降低。

我国羽球“职业化”或“商业化”,目前还未见真正成功例子。

去年年尾,我国首次举办大马羽球联赛“紫色联赛”和“紫色新秀联赛”(参赛球员年龄限定在13岁到18岁)。

顺应潮流开放发展

他表示,我国开始办羽球联赛,尤其是新秀联赛,可以提供平台给新秀球员,可以栽培更多年轻球员,塑造明日之星。

他说,印尼比我们更早举办羽球联赛,现在也靠俱乐部培育球员,我国也不能一成不变,应该顺应这种潮流,开放发展羽球。

黄综翰认为:“目前我国的羽球发展更多元,但不一定更精专。”

俱乐部的水平参差不齐,不是所有俱乐部都有完善体制培训球员。

“不过总的来说,现在的发展趋势,优点多于缺点。毕竟越多人接触羽球,选材范围会更广,有更高机会选出优秀球员。

排名定参赛资格 公平竞争

羽球在我国开始以俱乐部模式发展,许多俱乐部开始建立系统训练体制,有自己的合约球员,也从外国引进外援球员。

球员现在有更多平台和出路,国家队会不会因而受到冲击?

黄综翰说,目前国际羽联系统,是以排名制决定球员参赛资格,所以不管球员来自国家队、俱乐部,还是自由球员,都没多大问题。

只要球员表现好,而个人或俱乐部又有经费,就可通过州羽总报名参赛。

“打到一定水平,有了排名,就可参加更大型的比赛。”

他指一些自由球员面对的通常是经费问题,如果没赞助商或俱乐部支持,可能无法参赛。

不过一些团队比赛,像汤杯、东运会,还是必须由国家队征召和选派代表。

还有一些州级比赛,可能也面对选派州队球员,还是俱乐部或自由球员问题。

他说,州队球员本来应该是是州代表的优先选择。

“但是现在一些球员(自由球员),水平跟州手相差不远。”

这些俱乐部或私人训练的优秀球员,并不是州羽统栽培的,那他们会不会选派这些球员出赛?

“这也许会让州羽总会面对尴尬局面。”

不看背景 应以成绩选秀

黄综翰认为,对羽总来说,他们的宗旨应该是培育好的下一代球员。

所以选派代表时,应该看球员表现,只要是好球员,不管来自哪里,都应该给他们机会参赛。”

毕竟俱乐部要是能够栽培更多好球员,意味着我国羽坛百花齐放,何尝不是好事?

叶锦福则表示,国家队需要做好准备,迎接俱乐部时代的来临,包括一些团体赛选拔球员的制度。

“我在国家队任职期间,就有例明选拔标准,比如根据球员近两个月的成绩选拔,我们不根据世界排名,还有球员必须参与培训等。”

他说,俱乐部当然也要遵守国家队的规定,比如让球员参加集训,遵从集训营的纪律等。

自由球员 训练靠自己

陈斌生和拍档颜德财,当年因为赞助商找上他们,而脱离国家队当自由球员。

“当时李万华和钟腾福先离开国家队当自由球员,而我已经25岁了,想要出外另寻发展空间,就离开羽总。”

当自由球员虽然有更多自主权,但是,他回想当时的情况,觉得“太过自由”未必是好事。

那时候,他们没有教练,平时连陪练都很难找到,比赛时也没有随行教练。

“我们只是参赛之前,请一位相熟教练帮我们集训。”

他们在国家队呆过多年,就算没有教练,也懂得基本的训练方式,可以靠自己练习,不过,他觉得无论如何还是会影响训练质量。

“所以如果是年轻球员,最好是进国家队,有教练长期陪伴训练。”

他表示,教练对一位球员影响重大,尤其是球员十八十九岁时,能不能更好的发挥,有时取决于教练的训练方针。

栽培幼苗 扛起俱乐部

叶锦福曾经在国家队担任总教练,并在武吉加里尔体育学校培育过少年球员,目前他已把心思放在俱乐部,专注俱乐部事务和栽培球员。

他表示,一个俱乐部要走得远,一定要从幼苗开始,栽培自己的当家球员。

“寻找羽球幼苗,一定要跟学校配合,鼓励更多学生从小接触羽球。”

巴生89Arena俱乐部目前跟巴生三间小学培英华小、中华女校及滨华二校携手合作,发掘有潜质的球员。

“我们的俱乐部代表巴生,所以先从巴生做起,未来可能会从外州引进一些好球员。”

他们计划在5年到10里,提高巴生地区小学生和年轻族群的打羽球风气。

“1000人打羽球跟1万人打羽球,对选材的机会,有很大差别。”

俱乐部有自己的教练团队和训练体系,目前栽培的全职球员有10位,从学校挑选出的幼苗有百多位,其他百多位是会员球员。

俱乐部全职训练球员的生活作息跟羽学院球员一样,除了上课时间,一周练习5天到6天,星期天则一般参加比赛。

“他们可能来自各地,年龄十多岁,技术、水平都已经不错,我们会用5年到10时间栽培他们。”

他说,俱乐部希望栽培更多球员,但因为经费问题,无法免费训练所有球员。

“除非是俱乐部挑选出来并重点栽培的球员,一般球员需要自付学费。”

国家队 依然是最好平台

尽管俱乐部兴起,许多受访者认为,目前对有志成为全职球员的年轻人来说,国家队依然是最好的平台。

毕竟比起刚成立的俱乐部及一些私人训练机构,国家队的培训体制较为完善。

叶锦福相信,现在如果有一位球员,被国家队和俱乐部同时相中,球员还是会选择进国家队。

前双打国手陈斌生也认为,要成为全职球员,最好是加入国家队。

他当过几年自由球员,当时不管日常练球的时间、比赛的手续、经费的预算、一切行政工作等,都要自己包办。

在国家队的时候,这一切事务都有专人解决,球员只要专注练球和参赛。

联赛刚起步 赞助商观望

叶锦福表示,我国的联赛和俱乐部机制才起步,赞助商的反应还不是这么热烈。

因为资金有限,许多俱乐部目前并没有能力聘请著名的外援。

以他本身的俱乐部来说,他们尽量聘用一些年轻、有潜质的外援,提供培训,希望他们可以在两三年提高水平,交出好成绩。

“本地球员,也有机会跟这些外援一起练球交流。”

他相信许多赞助商目前还在观察俱乐部的发展,如果看到前景,就会有更多商家投入参与。

“一个俱乐部的发展,至少要5年到10年时间,才可以看到成败。这是一个长期的规划,投资者必须有远见。”

他认为政府,尤其是青年及体育部、国家体育理事会等应该支持俱乐部的成立。

“很多小孩潜能可能还没有发挥出来,俱乐部可以协助发掘和栽培这些小孩,政府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俱乐部。”

俱乐部 发展空间大

曾经为大马赢得首面奥运银牌的双打好手叶锦福,目前是巴生89 Arena俱乐部负责人。

他看好羽球俱乐部兴起,未来可以像日本、印尼的羽球俱乐部那样,对国家羽球发展有所贡献,及提供球员更多机会。

“目前一些俱乐部,已经拥有齐全设备,系统的训练规划,栽培本身的球员了。”

他说,除了俱乐部,现在的自由球员,跟三五年前相比起来,也更容易找到赞助商。

“现在的球员,基本上中选为州手后,就有赞助商赞助他们运动用品。”

他说比起日本、中国,我们的俱乐部和自由球员,资金虽然没有那么雄厚,但是发展空间确实比以前大了。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