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故事.应对竞争令吉贬值 生意缩小来做 | 中国报 China Press

主题故事.应对竞争令吉贬值 生意缩小来做

报导:叶凤玲



HCC汽车冷气及零件公司

在半山芭商业区营业,和LED装饰店合租一间店舖。

大街小巷里,半间店的踪影无处不在,街道小店舖开始进入时代的尾巴……



近年来,城市里的商业霸权越来越多。对普罗大众而言,最贴身的例子,莫过于大街小巷林立的店舖,一家又一家换成连琐、集团商场,或者干脆把街道铲平,建设大型商场。平民店舖开始小店化,甚至越来越多半间店,在市面上出现。

在半山芭为例,随便看一排店舖,肯定会看到半间店──和别人合租一间店舖,通常以单薄的木板夹层为间隔,楚河汉界,各自为政。

市道不景,批量变死货!

HCC汽车冷气及零件公司就是其一,它的左边半间店是卖LED灯饰,自家的半间店前方位置,还有一个打造钥匙的档位。

负责人危先生见证半山芭的变化。“以前这里很热闹,各种店舖都有,但是后来慢慢变调了,店舖开始变成半间店。甚至,外劳也越来越多了。”

周围商圈的带动发展,让平民店舖最受榨压,大幅加租、高价收购,或者只要在隔壁开一家超级市场,大幅割价利诱消费者光顾,从而就剥夺平民店舖的客户群。

这股发展洪流,让危先生也感到意兴阑珊了。早前,他独立承担一间店舖,后来渐渐支撑不住,最后咬紧牙关,缩小经营,以半间店的空间来抓住希望。

现在?他轻描淡写:“交给年轻人接手了,我只是帮忙。”据他所知,自消费税执行和令吉贬值以来,业界不少朋友跟他一样意兴阑珊,不是缩小经营就是结束营业,退潮到一个小海湾,静观其变。

危先生表示,一般汽车冷气行业都会直接跟大厂购买订单,而且必须订购厂家规定的批量,才能取到订单。

“市场不景气的时候,批量会变成卖不出去的死货。有的时候,该车款已不再生产,市面该款汽车都消殆了,死货还是在储藏室里。”

危先生很干脆地把其中一些“死货”,摆放在架子上,行外人不懂得,但是他经过看到,难免几分唏嘘。

小有小做生存力不弱

“我们做的都是熟客生意,而且多数都是批发给修车厂,不做单客的门市买卖,除非是认识的朋友。”一般做生意就是敞开大门,海纳百川各式各样的顾客才是,但是危先生有自己的想法。

“主要是考量到顾客对于汽车冷气零件完全外行,来到店里无法正确说明车子哪个零件有问题,结果买了回去发现不对,回来要退货。一旦沟通不好,就很容易发生纠纷。”

商家最重视和气生财,为避免以上所述的纠纷,他们只把汽车冷气零件批发给附近的修车厂。

“一方面,我们跟修车厂经常交易,互相有信任感,批量售卖也有比较大的利润空间。”

他透露,半山芭虽然商业店舖密集,但是据他观察,这一带只有他们一家是做汽车冷气零件。小有小做,大有大做,只要市场消费者定向准确,他始终相信,半间店也可以细水长流,其持续经营能力绝不输于连锁集团。

合租店铺减低成本

危先生在汽车冷气行业有着逾廿年的经验,虽然目前从顶峰退下来,但是在这行打滚经年,他仍然有点眷恋。

“朋友问我可不可以帮忙,他没有什么经验,我说好啊,毕竟做了这么久,要完全退下有点不舍,而且能够贡献自己的经验,帮助后辈,也等于是帮助这个行业。”

他说,半山芭近年变化极大,周围店舖确实是开了很多,但多数都是开了关,关了开。“生意难做,这里是开了很多店舖,但是流动性大,可能半年之后就消失不见,换别人登场了。”

但是,生意难做也要做下去,在连锁、集团进驻的商业时代,当街道大面积地去小店化,还是有一批市井小民通过合租店舖的方式,抓住时代的尾巴,企望不被时代的洪流冲走。


退休生活不乏味
寄情卖糕饼

亚洲风味

贩卖家庭手工制作的各式糕饼,自两年前开始营业,店舖专于组屋商铺,一间店分割成三间小店。

开店不一定是冒险,有些人希望在退休之后,能够重新脚踏实地规划新的生活……

外表看不出端倪,但是一走进店里,愕然发现它比目测的还要小!这家糕饼店真的很小,左边是电池店,右边是理发店——三间店都是由一间店舖分割出来的独立小店,唯一“交汇”的就是店舖后面共用的厕所。

“这里确实是很小,放不了多少东西,而且左右都是木板隔层,无法在这里做糕饼。”那,搬运糕饼不会麻烦吗?“不会,因为我就住在楼上而已。”

许月宝(69岁)是在两年前开始租下这半间店,当时听说这里要出租,在楼上家里做好了糕饼,随时可以乘搭电梯送来店里,方便得很。

“以前这里是没有电梯的,所以我都在家里接订单、做糕饼,然后别人来拿。现在,除了做订单,也可以另外多做一些,摆放店里,等待顾客进来。”

除了自制的糕饼如月饼、饼干等,店里的架子上也有许多日常食品如快熟面、咖啡、零食等。这些都是她趁著超市大减价之时买下来的,回来再分成小包装贩卖。

女儿支持,帮忙付店租

这家店虽然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对组屋居民来说,它是“饥饿”之时最可靠的店,走几步路,不需要塞车就能找到吃。

每一天早上八点多,许月宝和丈夫就会准时开店。没有顾客的时候,她们听着音乐,吃着瓜子,悠然自得。

“为什么开店?我喜欢做糕饼,干脆把家里的厨房搬到店里,这样就能让更多人吃到手工制作的糕饼。

二来,退休后希望能做一些事情消磨时间,做糕饼、卖糕饼,可以接触不同的人,生活不会沉闷。”

“亚洲风味糕饼店”的老板是许月宝和丈夫,但实际上,支付租金的是她们的女儿。提起女儿,她笑得很开心:“女儿说,开心就好,店里所有架子都是她买来的,布置也是。”

有兴趣就去做 充实生活

制作糕饼是许月宝的兴趣,让她的退休生活增添无数快乐。原本以为在这半间店的空间里,能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却没想到这样的家庭主妇生活,会受到国家经济牵连。

最近,为制作中秋月饼,她向国外订购一批杏仁,没想到价格从去年一箱(约22公斤)500令吉,飙升至1150令吉!

消费税、令吉贬值的双重夹击,出乎她的意料,也让她叫苦。不过,她并不会因为成本提高,而放弃制作糕饼。

“做糕饼是我的兴趣和乐趣,我做得开心,别人如果吃得开心的话,那就是最好的赞赏了。”

她认为,做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事情,不只是经常做,还要依此而活,这样,退休生活有了新的心灵寄托 ,才不会乏味。

想找木制月饼模寻味传统

说起制作糕饼,许月宝很喜欢做月饼,对木制月饼模具更加情有独钟。她说,木制模具通常有着传统吉祥花纹,非常古朴怀旧,而且图案深刻,做出来的月饼造型立体感十足。

“木制模具先把月饼倒扣在模具里,然后再从模具中扣出。扣出来的时候,力道要均匀,侧扣一下、反面扣一下,就可以把月饼取出来。”

相反,按压式的塑胶月饼模具设有按压把手,只要一按压,月饼就会脱模。虽然它省力、省时,但是许月宝认为,它印出来的图案浮浅,不够细腻。

最重要的是,少了那“噗”的一声,敲打模具之时清脆而沉重的声响,总是觉得好像欠缺了什么。

她曾经趁著到香港旅游之际,兴致勃勃想要寻找传统的木制月饼模具。可惜当时行程匆匆,留有遗憾。今年年尾,她即将到中国旅游,希望届时愿望得以成真,带着木制月饼模具回来。


一人一半
衣食两相依

生活茶餐室

位于繁华街道边的华人茶餐室,据悉于60年代开始营业,与裁缝店共用一间店。

老字号自嘲是老人院!

关于“生活茶餐室”的“传说”诸多。说它是传说,是因为茶餐室老板为人很低调,淡淡一句“这里是老人院,有什么故事好讲”,笑着拒绝受访问。

于是,问了茶餐室的食客,看看能不能从他们的说词里,寻觅茶餐室故事的蛛丝马迹。

在茶餐室附近工作且经常到这里用餐的人“隐约”知道,这里貌似有三位老板,工作岗位划分清楚,一位负责煮食,一位负责泡茶,一位负责招待和结账收钱。

甲说,三位老板各有性格,一位经常微笑,一位看上去比较严肃,但是和他说起话,才知道他也可以聊天。“还有一位?他经常在后面的厨房里煮东西,少见到,不太清楚。”

客源多元,三大民族皆有

这就是街道小店和商场的不同。城市里的商场越开越大,个性却很模糊。每逢公假,层层楼人潮来来往往,擦身而过,各自散去,了无关系。

然而,小店却不一样。老板与伙计和小店形成一种独有个性,多逛几回,就烙刻在心里。这个老板好客爱聊天,坐下来,一杯雪茶,就是熟客、朋友。或者,那个老板凶神恶煞,但其实心地善良,骂人只是个人说话风格。

乙说,茶餐室三位老板好像是兄弟,就算不是兄弟,应该也有亲戚关系。“但是,又听过别人讲他们是朋友。”

这也是街道小店独有的人情味。人与人正因在这里相逢,相逢是人情的交流,有人情才有这份闲情去注意及关心周围的变化,甚至,融入这个变化里。

商场却与街道完全不同。商场是散客,一些人怀抱目的而去,一些人可去可不去,去过,便散。街道是聚,你我他日常必经,一张张脸孔,从陌生到逐渐熟悉,过程中细加体会,有交集。

丙说,更早以前,这里有一位身着纱笼的老婆婆,忙碌时间,老婆婆会出来招待客人。因此,从那时候起,大家管这茶餐室叫“夏威夷”,午餐时间一到,都会说:“去夏威夷吃饭咯!”

这更是街道小店和商场的不同。小店有生活记忆,比如带不够钱,跟老板说“赊住先”、“迟下俾”,人情无限。

这种情分,不止是华人食客,还包括马来人和印度人食客。在这半间茶餐室里,没有“halal”、“pork free”牌子,却经常看到三大民族一起用餐,华语、马来语、淡米尔语、英语此起彼落,比任何政客更真诚流露“一个马来西亚”。

食客分享:这里就是一个马来西亚

食客A:食物煮来煮去都是那几样,变化不多,但是味道不错,特别是“滑蛋河”,酱汁很入味,很少会吃到这样够味的“滑蛋河”。

食客B:茶水还OK,不难喝。

食客C:这里是繁华城市一角落,店很旧,而且都是老人家在做,感觉有点凄凉,听说他们是三兄弟,其中有位结了婚的……

食客D:十年前这里的食物味道还不错,够味、新鲜,但是不知道是不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手艺也跟着退化了,总觉得食物没有以前那般好吃了。告诉你,以前uncle烧的面包很好吃,早上吃了会觉得整个人生气勃勃。

食客E:公司附近少有华人茶餐室,没得选择,所以经常到这里用餐。对这里有很多回忆,午餐时和同事在这里吃饭、发牢骚,说起来,我还是在这里第一次喝三色奶茶!

食客F:觉得这小店氛围奇妙,三大民族能够坐在一起吃,这在吉隆坡很少见。裁缝店也越来越少,很难得见到。而且,楼上还“藏着”一间只有脚车发烧友才会知道的脚车店!

从前下雨整条街淹水

威明洋服

与茶餐室共用一个空间,分占一边,各自营生,于25年前开始营业。

这里挂著不少西装衬衣,以黑、蓝为主,也有青蓝紫等单色布料以及图案缤纷的峇迪布。陈威明师傅(62岁)弯著腰,用上全部的专注力,看着台上的布与尺,仿彿在看全世界最有趣的一件事。

“威明洋服”在这里开了约25年,陈师傅之前在隔壁的裁缝店(现在没有了)打工十几年。25年前,听说“生活茶餐室”要出租半间店面,他决定租下来自己创业当老板。

陈师傅原来是吉打州人,在家乡跟着老师傅学习裁缝,18岁来到吉隆坡闯天下。一开始,他在十五碑(Brickfields)工作,后来转移到孟沙(Bangsar)路,更在此创业,落地生根。

今天,许多人觉得孟沙是高级住宅区,但是三十多年前的孟沙路,只有一排店舖而已。

90是马来客

“当时这里只有一排店舖,大概只有12间店,杂货店、脚车店、嘛嘛档等。当年,店舖后面都是菜园屋,后来盖了两家报馆。当年,只要一下雨,整条街道都会淹水。”

他口中诸多“当年事”,已经抵不过经济发展洪流而消失不见,只留在老街坊的记忆里。

和茶餐室共用一间店舖,陈师傅认为各做各的,没有冲突。但是,因为只有半间店的缘故,加上布料不能退货,使得他必须精打细算、精挑细选。

他说,裁缝店里有车布边、车钮釦等四架不同功能的裁缝机,而90的顾客是附近几个马来住宅区的马来友族。

一般上,订制衣服的流程是这样的:“量身、选布料、裁剪布料和车布边,然后交给外面的人裁缝。”

陈师傅以前亲力亲为,从一块布做出一件衣裤,但是后来他发现,这样的做法很花时间和精神,得不偿失,这才交给他人代办。

“这样,我就可以接收更多订单,也才有时间和精神专注在裁剪上。”和他合作的都是认识几十年的家庭裁缝师,手艺自然没有问题。

近年,因为通膨和消费税,老伙伴要求调高费用,他只能答应。“没有办法,不然没有人要做。”

陈师傅会根据不同的订单,交给蕉赖、安邦等不同地方的裁缝师负责。他说,一件手工裁制的衣物不容易,且一个人做不完:“现在没有全包服务,都是分散来做,一些专做衣服,一些专做外套、裤子等。”

他感叹,现在订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少,懂得裁缝衣服的人也越来越少,而愿意在手艺上下工夫的年轻人更少。

衣服做好最怕没人来领< “有好些顾客订制衣服之后,就失去音讯,做好了的衣服置放店里一、两年,也没有来领取。”为了避免这些亏损,陈师傅后来要求每位顾客必须给40订金。 但是,一些顾客却仗着交情,埋怨说:“一定要给这么多订金吗?怕我跑掉吗?”有时候,他对此状况相当为难。 陈师傅指著高挂的一件西装外套,说:“这是熟客订做的,他每年都会订做新的西装外套,不知道为什么,这一件已经做好两年了,一直没来领取。” “有打电话提醒他,但是对方说在出坡、没空等各种理由……他只给60令吉订金,整件西装外套是750令吉,可能最后要自己亏本了。” 要怎么处理这些没人认领的衣物呢?陈师傅说,会在开斋节过后,把它们捐给灾民等,或是修改一下,便宜卖给其他顾客。 不给赊账没有烂账!

裁缝店的忙碌高峰期是开斋节前两三个月,陈师傅会斟酌情况而做协调,比如,先赶急件订单,其余的稍微延后。由于合作的都是几十年的伙伴,赶工并不需要加钱,颇有人情味。

在他的记录簿子里,清楚记录每位顾客的身材尺寸、要求、选择的布料、订制日期、联络电话号码等。问陈师傅,里面可有“烂账”?他笑说没有:“因为我不给赊账。”

对陈师傅来说,做出让顾客满意、符合顾客要求的衣服,是一位裁缝师必须遵守的职业责任。若遇上识货的顾客,就是最大的礼物了。



卖鱼先学捕鱼

一顶鱼屋

鱼肉专卖店,三年前开始营业。店舖设在由一间店舖分割成两间小店的其中一间,隔壁是理发店。

两位爱吃海鲜的年轻人放弃办公室吹冷气的工作,转而到扛鱼、切鱼、卖鱼的劳动工作。半爿店的空间,无损创业的梦想。

上午时段,这里的停车空间一位难求。“当初就是看中这里靠近巴刹,附近有许多茶餐室,可以带动客源,而且周围都是华人住宅区,华人一般对鱼类需求量高。经营,还是要看地段。”

周政全是一顶鱼屋老板之一。他说,半间店或小店的好处是经营开销低,加上店舖空间不大,考量到没有多余地方储放,因此,采购必须精挑细选,提供顾客优质货品。

不过,说到底,开半间店的主因乃是资金不足:“租下整间店可能不够钱,也不知道能不能做下去,所以才以半间店开始创业。”

从失败中累积经验

周政全和另一位拍档张智群,两人从里到外看到什么需要就做什么,但由于有三位员工帮忙,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切鱼。

“一开始我们什么都不懂,从零开始一步步慢慢地学。但是,就因为不懂,所以有好奇心去研究,从失败经验中学习。”

“无中生有”的“有”是什么,是非常模糊的,创业也是如此。但是,只要知道这是有机会、自己值得追求的,就可以累积经验。于是,他们去到古晋的渔港,用半个月时间跟着渔船出海学习捕鱼、切鱼等,尽可能让自己了解和融入行业当中。

累积经验,才有机会创造价值。周政全说,有顾客反映,他们店里的鱼肉口感不同。

“其实大家拿的货都是大同小异,但可能我们的鱼类处理方法和其他人不同,比如我们注重干净和卫生,鱼一送到店里,马上第一时间处理和包装,不拖延时间。”

一开始,店里贩卖石斑、白鲳、马鲛鱼等本地鱼,后来因为不断有顾客询问,他们才开始贩卖三文鱼。

没想到的是,三文鱼“后来居上”,成了店里的热门产品,一星期就卖超过200公斤!

除了挪威进口的三文鱼,该店贩卖的鱼类还包括同样是挪威进口的鳕鱼、鲭鱼;日本进口的鳗鱼、鲭鱼;沙巴购入的石斑、顺风鱼、马鲛鱼等。

店面虽小一应俱全

一顶鱼屋店面分成三个部分,接照前后顺序是:服务门市区、办公室、储藏和包装区。办公室设立在中间是有原因的,任何人进入服务门市区及储藏和包装区,都必须经过这里,方便老板掌控整个店面。

他们也把切鱼的小厨房设在服务门市区。“很多顾客会想知道我们怎么处理鱼?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安心食用,我们特地把切鱼小厨房设立在服务门市区,开放作业空间。”

另外,为了方便顾客食用,置放在展示橱柜里的都是可以即食的鱼片,并且附上酱油和山葵酱。实际上,不少顾客都是买了之后,直接在店外面的档位或茶餐室里享用。

“许多人都是六点至八点到巴刹买菜,所以早上时段不断有人潮经过、进来。到了下午一点,人潮退去后,这里就安静了下来。”

“一开始,我们营业到下午五点,后来发现到这个情况,就缩短营业时间到下午一点。同时,鱼也不用置放过长时间,还能保持它的新鲜度。”

想简单一点
趁没负担时创业

一顶鱼屋另一位老板张智群表示,他们投资约14万令吉,目前只用到一半的资金。

“打工没有前途,所以我们在三年前寻找跳脱的机会,而创业是最佳的选择。”对于创业,他说:“不要想太多,年轻就是本钱,从零出发,即使跌倒,也只是回到原点而已。”

三年后的今天,张智群很庆幸自己在三年前做了创业这个决定,“现在的话,可能不会这样做了。”

周政全想了一想,说:“把东西想简单一些,趁著没有负担的时候,出来创业,寻找新的可能。另外,不要一直想着赚钱,而是思考自己想把什么东西带进市场?如果想赚钱,去投资会更好。”

切鱼挑筋去骨
磨利八把刀!

当初创业,只有不断往前挑战,一顶鱼屋两位老板完全没有想到会像现在这样。

周政全说:“开店的头两三个月都是亏本,靠资金来支付租金、水电费。后来,终于可以平衡支出,两人也才有第一份薪水180令吉、250令吉……”

“本来门市只是摆放展示铁架,后来用赚来的钱买了第一架、第二架冷冻橱柜。”

张智群笑说,开店的时候,店里只有三把刀,其中一把还是母亲送的家里的菜刀。

“现在已经有七八把刀,根据切鱼、挑筋、去骨等不同作业而使用。其实,最重要的是发自内心想要去做,鱼很敏感,不小心就会弄坏;鱼也会随着天气产生变化,要懂得处理各种状况。”

周政全也表示,撞板无数次是创业的必经之路。“以前很少机会接触整条鱼,看到的都是已经处理好了,摆放在商场里的鱼。一开始,不懂得如何处理局部坏掉的鱼,要怎么切?还是整只丢掉?”

创业像摸著石头过河,要锲而不舍,而且可能不是想像中那么快,但等到有了经验,才算掌握到了。“现在,即使看到坏鱼也不会慌张了,因为已经懂得处理。”

站在顶点未来想扩大

从零开始共创一顶鱼屋,从两个人忙里忙外,到有盈利聘请三位员工,周政全和张智群的工作还是没有分彼此,看到什么就做什么。

“现在请了三位员工,一位做客户服务,两位做包装。但是,店里每个人都能掌握每个环节作业,所以,实际上大家都在共同分担所有工作。”

周政全表示,在他们营业之前,这个半间店的空间卖过手机、有机食品、理发等。而他们开店的时候,就有顾客要求扩大地方,比如供食用的桌椅。

“明年,我们计划扩展店面,把隔壁的半间店也租下来。店主也鼓励我们租下整间店,因为店舖很早就分割成目前两间店的格局,他也很想看到整间店完整的模样,就像是把柏林围墙推倒,让东德、西德合并为一,哈!”

有了另外的半间店之后,张智群计划设立食用区和一个厨房:“其实有不少顾客问我们鱼要怎么煮?为什么在家里煮的味道不同?有了厨房之后,就可以跟更多顾客分享煮鱼的方法。”

一顶鱼屋店名的由来,也颇有意思。由张智群先想到英文名字“Top Catch Fisheries”,意思是“抓鱼第一名”,后来周政全用一分钟决定“一顶鱼屋”的中文命名,理由很简单,Top是第一,也是顶点的意思。

讲求刀工角度不能错!

处理、烹调各式鱼类,两位创业者完全是从零开始边做边学,没有上任何相关的课程。“我们大部分是参考网络资料,有些懂得烹调的顾客也会跟我们分享经验。”

周政全透露,一顶鱼屋的主要客源是50岁以下族群,他观察到,这些人能够接受新式卖鱼,对食品安全也有所求。

创业是在无形、长期的经营过程中累积经验。没资金、没条件也是理所当然,但是要想办法累积自己的能力、金钱,累积得越多,就慢慢掌握未来的机会。

像张智群,一开始不懂得执刀切鱼,但是现在的他同时对磨刀掌握几分心得。

“磨刀角度要对,每一种刀的磨擦角度不同,日本刀要17、18度,因为日本刀都是横切,而西洋刀一般是正中切,磨刀角度约20度。”角度不对,刀磨不锋利,还会毁刀。

为了了解渔业,他们曾经到古晋半个月,跟随渔船出海捕鱼。

“出海一次,渔船需要花费2000令吉购买冰块冷冻捕抓到的鱼。但是,有些人为了减省成本而用药。所以,我们只跟东马渔民拿鱼,因为我们知道他们愿意花钱来保持鱼的新鲜。而且,东马鱼获从捕抓到送到店里,只有三天时间,保鲜度高。”

送到店里的每一批鱼,他们都会先行试吃。一些硬了皮的鱼,一般便宜卖或干脆不卖,胥视鱼的品质。


不教补习不温书
只开发全脑!

蒲公英中文学堂

中文课程和绘本课程教学,今年5月开始营业,和戏剧制作单位共用商业办公楼单位。

蒲公英虽小,花絮却可以随风四处飘扬。如同有梦想的翅膀,环境困顿不了想飞、要飞的愿望……

下午访问的时候,蒲公英中文学堂(简称蒲公英)刚好没上课,气氛安静得很。几个小时访问结束之后,走出课室,一阵喧哗声传入耳际,原来是戏剧制作单位在做演出彩排。

蒲公英和“红姐姐工作室”合租办公楼一个单位,从大门口进去,可以看到右边被黑布围绕的观众台阶,左边半边墙上立著“蒲公英中文学堂”的招牌,隐隐宣示这里是分隔区域。

强调自主学习

一边是静态教学,一边是动态演出;一静一动,原本是不相容的东西,在这里协调得很。

“教学需要一个比较宁静的环境,所以我们都把课程编排在‘红姐姐工作室’没有戏剧演出的时间段里。上课和演出时间不重叠,所以互不影响。”

蒲公英创办人颜欣仪透露,该学堂设有中文课程、绘本课程,都是针对6岁以前的学前教育,特别是国际学校的学生以及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学生。不过,学堂里也有7岁以上的学生和华小生。

“我们既不是教补习,也不是温习学校所教的课业,而是透过教学让儿童全脑开发,鼓励、支持他们自主学习。”

蒲公英和红姐姐工作室之间,并没有竖起一道墙来做间隔。基本上,当“邻居”在做戏剧演出,这里也会配合开放绘本馆,吸引不少携带孩子看戏的父母过来询问。

“其实,这也是我们的用意,共用一个空间可以互相吸引彼此的群众。我们的学生多数是接受英文教育或在家说英语的小孩,相反,红姐姐的观众多数是接受中文教育,所以我们可以互相吸收不同的群众。”

颜欣仪认为,中文和英文学习同样重要,0岁至8岁则是儿童学习的黄金时机。其中,中文学习越早越好。因此,她期望这半间店的中文学堂,如同它的名字“蒲公英”般,把爱和教育的种子散播出去,让中文教学四处发扬。

寓教于乐学习更多!

蒲公英有两项课程:中文课程、绘本课程。在中文课程里,老师会透过动作、图片等,让小朋友认识不同的单字,以及单字连接起来变成不同的词语,鼓励他们发现及思考单字之间组合的无限可能。

“绘本课程则分有绘本绘画、绘本读作两个部分,绘本是想像和创作的空间,在阅读绘本之后,老师会根剧绘本内容做延伸活动,比如黏土、画画、比赛等,结合静态和动态学习,寓教于乐。”

颜欣仪对儿童教育体会颇深。在她为就读国际学校的大女儿寻找中文教学的过程中,渐渐地梳理出理想的教学方式,那就是寓教于乐。

“以儿童有限的心智去学习中英巫三种语文,可能会有思想断层,但是透过轻松的学习,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我希望,透过寓教于乐能让儿童爱上阅读,因为阅读会影响人的一生。”

师生互动上课不闷

颜欣仪对教育有一个理想目标,那就是“让小朋友快乐学习”。她说,蒲公英积极朝往两个方向教学,一是小朋友开心学习,二是让父母看到学习成绩。

“教材里的文句很多都带有节奏感,可以读,也可以唱;配合不同的教学道具,小朋友在边学边玩当中,借着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同时间刺激,活跃学习能力。”

另外,课程采小班制,中文课程一班是4至6人,随时可有互动。

“有的小朋友一开始坐不定来看书,无法专注平面和静态的阅读,这是现代儿童接触过多电子产品的通病。因此,静态和动态结合的寓教于乐教学方式,可以让学习变得有趣又有效。”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