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應對競爭令吉貶值 生意縮小來做

報導:葉鳳玲

HCC汽車冷氣及零件公司

在半山芭商業區營業,和LED裝飾店合租一間店舖。

大街小巷裡,半間店的蹤影無處不在,街道小店舖開始進入時代的尾巴……

近年來,城市裡的商業霸權越來越多。對普羅大眾而言,最貼身的例子,莫過于大街小巷林立的店舖,一家又一家換成連瑣、集團商場,或者乾脆把街道剷平,建設大型商場。平民店舖開始小店化,甚至越來越多半間店,在市面上出現。

在半山芭為例,隨便看一排店舖,肯定會看到半間店──和別人合租一間店舖,通常以單薄的木板夾層為間隔,楚河漢界,各自為政。

市道不景,批量變死貨!

HCC汽車冷氣及零件公司就是其一,它的左邊半間店是賣LED燈飾,自家的半間店前方位置,還有一個打造鑰匙的檔位。

負責人危先生見證半山芭的變化。“以前這裡很熱鬧,各種店舖都有,但是后來慢慢變調了,店舖開始變成半間店。甚至,外勞也越來越多了。”

周圍商圈的帶動發展,讓平民店舖最受榨壓,大幅加租、高價收購,或者只要在隔壁開一家超級市場,大幅割價利誘消費者光顧,從而就剝奪平民店舖的客戶群。

這股發展洪流,讓危先生也感到意興闌珊了。早前,他獨立承擔一間店舖,后來漸漸支撐不住,最后咬緊牙關,縮小經營,以半間店的空間來抓住希望。

現在?他輕描淡寫:“交給年輕人接手了,我只是幫忙。”據他所知,自消費稅執行和令吉貶值以來,業界不少朋友跟他一樣意興闌珊,不是縮小經營就是結束營業,退潮到一個小海灣,靜觀其變。

危先生表示,一般汽車冷氣行業都會直接跟大廠購買訂單,而且必須訂購廠家規定的批量,才能取到訂單。

“市場不景氣的時候,批量會變成賣不出去的死貨。有的時候,該車款已不再生產,市面該款汽車都消殆了,死貨還是在儲藏室裡。”

危先生很乾脆地把其中一些“死貨”,擺放在架子上,行外人不懂得,但是他經過看到,難免幾分唏噓。

小有小做生存力不弱

“我們做的都是熟客生意,而且多數都是批發給修車廠,不做單客的門市買賣,除非是認識的朋友。”一般做生意就是敞開大門,海納百川各式各樣的顧客才是,但是危先生有自己的想法。

“主要是考量到顧客對于汽車冷氣零件完全外行,來到店裡無法正確說明車子哪個零件有問題,結果買了回去發現不對,回來要退貨。一旦溝通不好,就很容易發生糾紛。”

商家最重視和氣生財,為避免以上所述的糾紛,他們只把汽車冷氣零件批發給附近的修車廠。

“一方面,我們跟修車廠經常交易,互相有信任感,批量售賣也有比較大的利潤空間。”

他透露,半山芭雖然商業店舖密集,但是據他觀察,這一帶只有他們一家是做汽車冷氣零件。小有小做,大有大做,只要市場消費者定向準確,他始終相信,半間店也可以細水長流,其持續經營能力絕不輸于連鎖集團。

合租店鋪減低成本

危先生在汽車冷氣行業有著逾廿年的經驗,雖然目前從頂峰退下來,但是在這行打滾經年,他仍然有點眷戀。

“朋友問我可不可以幫忙,他沒有什麼經驗,我說好啊,畢竟做了這麼久,要完全退下有點不捨,而且能夠貢獻自己的經驗,幫助后輩,也等于是幫助這個行業。”

他說,半山芭近年變化極大,周圍店舖確實是開了很多,但多數都是開了關,關了開。“生意難做,這裡是開了很多店舖,但是流動性大,可能半年之后就消失不見,換別人登場了。”

但是,生意難做也要做下去,在連鎖、集團進駐的商業時代,當街道大面積地去小店化,還是有一批市井小民通過合租店舖的方式,抓住時代的尾巴,企望不被時代的洪流沖走。


退休生活不乏味 寄情賣糕餅

亞洲風味

販賣家庭手工製作的各式糕餅,自兩年前開始營業,店舖專于組屋商鋪,一間店分割成三間小店。

開店不一定是冒險,有些人希望在退休之后,能夠重新腳踏實地規劃新的生活……

外表看不出端倪,但是一走進店裡,愕然發現它比目測的還要小!這家糕餅店真的很小,左邊是電池店,右邊是理髮店——三間店都是由一間店舖分割出來的獨立小店,唯一“交匯”的就是店舖后面共用的廁所。

“這裡確實是很小,放不了多少東西,而且左右都是木板隔層,無法在這裡做糕餅。”那,搬運糕餅不會麻煩嗎?“不會,因為我就住在樓上而已。”

許月寶(69歲)是在兩年前開始租下這半間店,當時聽說這裡要出租,在樓上家裡做好了糕餅,隨時可以乘搭電梯送來店裡,方便得很。

“以前這裡是沒有電梯的,所以我都在家裡接訂單、做糕餅,然后別人來拿。現在,除了做訂單,也可以另外多做一些,擺放店裡,等待顧客進來。”

除了自製的糕餅如月餅、餅乾等,店裡的架子上也有許多日常食品如快熟麵、咖啡、零食等。這些都是她趁著超市大減價之時買下來的,回來再分成小包裝販賣。

女兒支持,幫忙付店租

這家店雖然沒有什麼特別,但是對組屋居民來說,它是“饑餓”之時最可靠的店,走幾步路,不需要塞車就能找到吃。

每一天早上八點多,許月寶和丈夫就會準時開店。沒有顧客的時候,她們聽著音樂,吃著瓜子,悠然自得。

“為什麼開店?我喜歡做糕餅,乾脆把家裡的廚房搬到店裡,這樣就能讓更多人吃到手工製作的糕餅。

二來,退休后希望能做一些事情消磨時間,做糕餅、賣糕餅,可以接觸不同的人,生活不會沉悶。”

“亞洲風味糕餅店”的老板是許月寶和丈夫,但實際上,支付租金的是她們的女兒。提起女兒,她笑得很開心:“女兒說,開心就好,店裡所有架子都是她買來的,佈置也是。”

有興趣就去做 充實生活

製作糕餅是許月寶的興趣,讓她的退休生活增添無數快樂。原本以為在這半間店的空間裡,能做讓自己快樂的事情,卻沒想到這樣的家庭主婦生活,會受到國家經濟牽連。

最近,為製作中秋月餅,她向國外訂購一批杏仁,沒想到價格從去年一箱(約22公斤)500令吉,飆升至1150令吉!

消費稅、令吉貶值的雙重夾擊,出乎她的意料,也讓她叫苦。不過,她並不會因為成本提高,而放棄製作糕餅。

“做糕餅是我的興趣和樂趣,我做得開心,別人如果吃得開心的話,那就是最好的讚賞了。”

她認為,做自己擅長和喜歡的事情,不只是經常做,還要依此而活,這樣,退休生活有了新的心靈寄托 ,才不會乏味。

想找木製月餅模尋味傳統

說起製作糕餅,許月寶很喜歡做月餅,對木製月餅模具更加情有獨鍾。她說,木製模具通常有著傳統吉祥花紋,非常古樸懷舊,而且圖案深刻,做出來的月餅造型立體感十足。

“木製模具先把月餅倒扣在模具裡,然后再從模具中扣出。扣出來的時候,力道要均勻,側扣一下、反面扣一下,就可以把月餅取出來。”

相反,按壓式的塑膠月餅模具設有按壓把手,只要一按壓,月餅就會脫模。雖然它省力、省時,但是許月寶認為,它印出來的圖案浮淺,不夠細膩。

最重要的是,少了那“噗”的一聲,敲打模具之時清脆而沉重的聲響,總是覺得好像欠缺了什麼。

她曾經趁著到香港旅游之際,興致勃勃想要尋找傳統的木製月餅模具。可惜當時行程匆匆,留有遺憾。今年年尾,她即將到中國旅游,希望屆時願望得以成真,帶著木製月餅模具回來。


一人一半 衣食兩相依

生活茶餐室

位於繁華街道邊的華人茶餐室,據悉於60年代開始營業,與裁縫店共用一間店。

老字號自嘲是老人院!

關于“生活茶餐室”的“傳說”諸多。說它是傳說,是因為茶餐室老板為人很低調,淡淡一句“這裡是老人院,有什麼故事好講”,笑著拒絕受訪問。

于是,問了茶餐室的食客,看看能不能從他們的說詞裡,尋覓茶餐室故事的蛛絲馬跡。

在茶餐室附近工作且經常到這裡用餐的人“隱約”知道,這裡貌似有三位老板,工作崗位劃分清楚,一位負責煮食,一位負責泡茶,一位負責招待和結賬收錢。

甲說,三位老板各有性格,一位經常微笑,一位看上去比較嚴肅,但是和他說起話,才知道他也可以聊天。“還有一位?他經常在后面的廚房裡煮東西,少見到,不太清楚。”

客源多元,三大民族皆有

這就是街道小店和商場的不同。城市裡的商場越開越大,個性卻很模糊。每逢公假,層層樓人潮來來往往,擦身而過,各自散去,了無關係。

然而,小店卻不一樣。老板與夥計和小店形成一種獨有個性,多逛幾回,就烙刻在心裡。這個老板好客愛聊天,坐下來,一杯雪茶,就是熟客、朋友。或者,那個老板兇神惡煞,但其實心地善良,罵人只是個人說話風格。

乙說,茶餐室三位老板好像是兄弟,就算不是兄弟,應該也有親戚關係。“但是,又聽過別人講他們是朋友。”

這也是街道小店獨有的人情味。人與人正因在這裡相逢,相逢是人情的交流,有人情才有這份閒情去注意及關心周圍的變化,甚至,融入這個變化裡。

商場卻與街道完全不同。商場是散客,一些人懷抱目的而去,一些人可去可不去,去過,便散。街道是聚,你我他日常必經,一張張臉孔,從陌生到逐漸熟悉,過程中細加體會,有交集。

丙說,更早以前,這裡有一位身著紗籠的老婆婆,忙碌時間,老婆婆會出來招待客人。因此,從那時候起,大家管這茶餐室叫“夏威夷”,午餐時間一到,都會說:“去夏威夷吃飯咯!”

這更是街道小店和商場的不同。小店有生活記憶,比如帶不夠錢,跟老板說“賒住先”、“遲下俾”,人情無限。

這種情分,不止是華人食客,還包括馬來人和印度人食客。在這半間茶餐室裡,沒有“halal”、“pork free”牌子,卻經常看到三大民族一起用餐,華語、馬來語、淡米爾語、英語此起彼落,比任何政客更真誠流露“一個馬來西亞”。

食客分享:這裡就是一個馬來西亞

食客A:食物煮來煮去都是那幾樣,變化不多,但是味道不錯,特別是“滑蛋河”,醬汁很入味,很少會吃到這樣夠味的“滑蛋河”。

食客B:茶水還OK,不難喝。

食客C:這裡是繁華城市一角落,店很舊,而且都是老人家在做,感覺有點淒涼,聽說他們是三兄弟,其中有位結了婚的……

食客D:十年前這裡的食物味道還不錯,夠味、新鮮,但是不知道是不是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手藝也跟著退化了,總覺得食物沒有以前那般好吃了。告訴你,以前uncle燒的麵包很好吃,早上吃了會覺得整個人生氣勃勃。

食客E:公司附近少有華人茶餐室,沒得選擇,所以經常到這裡用餐。對這裡有很多回憶,午餐時和同事在這裡吃飯、發牢騷,說起來,我還是在這裡第一次喝三色奶茶!

食客F:覺得這小店氛圍奇妙,三大民族能夠坐在一起吃,這在吉隆坡很少見。裁縫店也越來越少,很難得見到。而且,樓上還“藏著”一間只有腳車發燒友才會知道的腳車店!

從前下雨整條街淹水

威明洋服

與茶餐室共用一個空間,分佔一邊,各自營生,於25年前開始營業。

這裡掛著不少西裝襯衣,以黑、藍為主,也有青藍紫等單色布料以及圖案繽紛的峇迪布。陳威明師傅(62歲)彎著腰,用上全部的專注力,看著檯上的布與尺,仿彿在看全世界最有趣的一件事。

“威明洋服”在這裡開了約25年,陳師傅之前在隔壁的裁縫店(現在沒有了)打工十幾年。25年前,聽說“生活茶餐室”要出租半間店面,他決定租下來自己創業當老板。

陳師傅原來是吉打州人,在家鄉跟著老師傅學習裁縫,18歲來到吉隆坡闖天下。一開始,他在十五碑(Brickfields)工作,后來轉移到孟沙(Bangsar)路,更在此創業,落地生根。

今天,許多人覺得孟沙是高級住宅區,但是三十多年前的孟沙路,只有一排店舖而已。

90是馬來客

“當時這裡只有一排店舖,大概只有12間店,雜貨店、腳車店、嘛嘛檔等。當年,店舖后面都是菜園屋,后來蓋了兩家報館。當年,只要一下雨,整條街道都會淹水。”

他口中諸多“當年事”,已經抵不過經濟發展洪流而消失不見,只留在老街坊的記憶裡。

和茶餐室共用一間店舖,陳師傅認為各做各的,沒有衝突。但是,因為只有半間店的緣故,加上布料不能退貨,使得他必須精打細算、精挑細選。

他說,裁縫店裡有車布邊、車鈕釦等四架不同功能的裁縫機,而90的顧客是附近幾個馬來住宅區的馬來友族。

一般上,訂製衣服的流程是這樣的:“量身、選布料、裁剪布料和車布邊,然后交給外面的人裁縫。”

陳師傅以前親力親為,從一塊布做出一件衣褲,但是后來他發現,這樣的做法很花時間和精神,得不償失,這才交給他人代辦。

“這樣,我就可以接收更多訂單,也才有時間和精神專注在裁剪上。”和他合作的都是認識幾十年的家庭裁縫師,手藝自然沒有問題。

近年,因為通膨和消費稅,老伙伴要求調高費用,他只能答應。“沒有辦法,不然沒有人要做。”

陳師傅會根據不同的訂單,交給蕉賴、安邦等不同地方的裁縫師負責。他說,一件手工裁製的衣物不容易,且一個人做不完:“現在沒有全包服務,都是分散來做,一些專做衣服,一些專做外套、褲子等。”

他感嘆,現在訂做衣服的人越來越少,懂得裁縫衣服的人也越來越少,而願意在手藝上下工夫的年輕人更少。

衣服做好最怕沒人來領不給賒賬沒有爛賬!

裁縫店的忙碌高峰期是開齋節前兩三個月,陳師傅會斟酌情況而做協調,比如,先趕急件訂單,其餘的稍微延后。由于合作的都是幾十年的伙伴,趕工並不需要加錢,頗有人情味。

在他的記錄簿子裡,清楚記錄每位顧客的身材尺寸、要求、選擇的布料、訂製日期、聯絡電話號碼等。問陳師傅,裡面可有“爛賬”?他笑說沒有:“因為我不給賒賬。”

對陳師傅來說,做出讓顧客滿意、符合顧客要求的衣服,是一位裁縫師必須遵守的職業責任。若遇上識貨的顧客,就是最大的禮物了。


賣魚先學捕魚

一頂魚屋

魚肉專賣店,三年前開始營業。店舖設在由一間店舖分割成兩間小店的其中一間,隔壁是理髮店。

兩位愛吃海鮮的年輕人放棄辦公室吹冷氣的工作,轉而到扛魚、切魚、賣魚的勞動工作。半爿店的空間,無損創業的夢想。

上午時段,這裡的停車空間一位難求。“當初就是看中這裡靠近巴剎,附近有許多茶餐室,可以帶動客源,而且周圍都是華人住宅區,華人一般對魚類需求量高。經營,還是要看地段。”

周政全是一頂魚屋老板之一。他說,半間店或小店的好處是經營開銷低,加上店舖空間不大,考量到沒有多餘地方儲放,因此,採購必須精挑細選,提供顧客優質貨品。

不過,說到底,開半間店的主因乃是資金不足:“租下整間店可能不夠錢,也不知道能不能做下去,所以才以半間店開始創業。”

從失敗中累積經驗

周政全和另一位拍檔張智群,兩人從裡到外看到什麼需要就做什麼,但由于有三位員工幫忙,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切魚。

“一開始我們什麼都不懂,從零開始一步步慢慢地學。但是,就因為不懂,所以有好奇心去研究,從失敗經驗中學習。”

“無中生有”的“有”是什麼,是非常模糊的,創業也是如此。但是,只要知道這是有機會、自己值得追求的,就可以累積經驗。于是,他們去到古晉的漁港,用半個月時間跟著漁船出海學習捕魚、切魚等,盡可能讓自己了解和融入行業當中。

累積經驗,才有機會創造價值。周政全說,有顧客反映,他們店裡的魚肉口感不同。

“其實大家拿的貨都是大同小異,但可能我們的魚類處理方法和其他人不同,比如我們注重乾淨和衛生,魚一送到店裡,馬上第一時間處理和包裝,不拖延時間。”

一開始,店裡販賣石斑、白鯧、馬鮫魚等本地魚,后來因為不斷有顧客詢問,他們才開始販賣三文魚。

沒想到的是,三文魚“后來居上”,成了店裡的熱門產品,一星期就賣超過200公斤!

除了挪威進口的三文魚,該店販賣的魚類還包括同樣是挪威進口的鱈魚、鯖魚;日本進口的鰻魚、鯖魚;沙巴購入的石斑、順風魚、馬鮫魚等。

店面雖小一應俱全

一頂魚屋店面分成三個部分,接照前后順序是:服務門市區、辦公室、儲藏和包裝區。辦公室設立在中間是有原因的,任何人進入服務門市區及儲藏和包裝區,都必須經過這裡,方便老板掌控整個店面。

他們也把切魚的小廚房設在服務門市區。“很多顧客會想知道我們怎麼處理魚?為了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安心食用,我們特地把切魚小廚房設立在服務門市區,開放作業空間。”

另外,為了方便顧客食用,置放在展示櫥櫃裡的都是可以即食的魚片,並且附上醬油和山葵醬。實際上,不少顧客都是買了之后,直接在店外面的檔位或茶餐室裡享用。

“許多人都是六點至八點到巴剎買菜,所以早上時段不斷有人潮經過、進來。到了下午一點,人潮退去后,這裡就安靜了下來。”

“一開始,我們營業到下午五點,后來發現到這個情況,就縮短營業時間到下午一點。同時,魚也不用置放過長時間,還能保持它的新鮮度。”

想簡單一點 趁沒負擔時創業

一頂魚屋另一位老板張智群表示,他們投資約14萬令吉,目前只用到一半的資金。

“打工沒有前途,所以我們在三年前尋找跳脫的機會,而創業是最佳的選擇。”對于創業,他說:“不要想太多,年輕就是本錢,從零出發,即使跌倒,也只是回到原點而已。”

三年后的今天,張智群很慶幸自己在三年前做了創業這個決定,“現在的話,可能不會這樣做了。”

周政全想了一想,說:“把東西想簡單一些,趁著沒有負擔的時候,出來創業,尋找新的可能。另外,不要一直想著賺錢,而是思考自己想把什麼東西帶進市場?如果想賺錢,去投資會更好。”

切魚挑筋去骨 磨利八把刀!

當初創業,只有不斷往前挑戰,一頂魚屋兩位老板完全沒有想到會像現在這樣。

周政全說:“開店的頭兩三個月都是虧本,靠資金來支付租金、水電費。后來,終于可以平衡支出,兩人也才有第一份薪水180令吉、250令吉……”

“本來門市只是擺放展示鐵架,后來用賺來的錢買了第一架、第二架冷凍櫥櫃。”

張智群笑說,開店的時候,店裡只有三把刀,其中一把還是母親送的家裡的菜刀。

“現在已經有七八把刀,根據切魚、挑筋、去骨等不同作業而使用。其實,最重要的是發自內心想要去做,魚很敏感,不小心就會弄壞;魚也會隨著天氣產生變化,要懂得處理各種狀況。”

周政全也表示,撞板無數次是創業的必經之路。“以前很少機會接觸整條魚,看到的都是已經處理好了,擺放在商場裡的魚。一開始,不懂得如何處理局部壞掉的魚,要怎麼切?還是整隻丟掉?”

創業像摸著石頭過河,要鍥而不捨,而且可能不是想像中那麼快,但等到有了經驗,才算掌握到了。“現在,即使看到壞魚也不會慌張了,因為已經懂得處理。”

站在頂點未來想擴大

從零開始共創一頂魚屋,從兩個人忙裡忙外,到有盈利聘請三位員工,周政全和張智群的工作還是沒有分彼此,看到什麼就做什麼。

“現在請了三位員工,一位做客戶服務,兩位做包裝。但是,店裡每個人都能掌握每個環節作業,所以,實際上大家都在共同分擔所有工作。”

周政全表示,在他們營業之前,這個半間店的空間賣過手機、有機食品、理髮等。而他們開店的時候,就有顧客要求擴大地方,比如供食用的桌椅。

“明年,我們計劃擴展店面,把隔壁的半間店也租下來。店主也鼓勵我們租下整間店,因為店舖很早就分割成目前兩間店的格局,他也很想看到整間店完整的模樣,就像是把柏林圍牆推倒,讓東德、西德合併為一,哈!”

有了另外的半間店之后,張智群計劃設立食用區和一個廚房:“其實有不少顧客問我們魚要怎麼煮?為什麼在家裡煮的味道不同?有了廚房之后,就可以跟更多顧客分享煮魚的方法。”

一頂魚屋店名的由來,也頗有意思。由張智群先想到英文名字“Top Catch Fisheries”,意思是“抓魚第一名”,后來周政全用一分鐘決定“一頂魚屋”的中文命名,理由很簡單,Top是第一,也是頂點的意思。

講求刀工角度不能錯!

處理、烹調各式魚類,兩位創業者完全是從零開始邊做邊學,沒有上任何相關的課程。“我們大部分是參考網絡資料,有些懂得烹調的顧客也會跟我們分享經驗。”

周政全透露,一頂魚屋的主要客源是50歲以下族群,他觀察到,這些人能夠接受新式賣魚,對食品安全也有所求。

創業是在無形、長期的經營過程中累積經驗。沒資金、沒條件也是理所當然,但是要想辦法累積自己的能力、金錢,累積得越多,就慢慢掌握未來的機會。

像張智群,一開始不懂得執刀切魚,但是現在的他同時對磨刀掌握幾分心得。

“磨刀角度要對,每一種刀的磨擦角度不同,日本刀要17、18度,因為日本刀都是橫切,而西洋刀一般是正中切,磨刀角度約20度。”角度不對,刀磨不鋒利,還會毀刀。

為了了解漁業,他們曾經到古晉半個月,跟隨漁船出海捕魚。

“出海一次,漁船需要花費2000令吉購買冰塊冷凍捕抓到的魚。但是,有些人為了減省成本而用藥。所以,我們只跟東馬漁民拿魚,因為我們知道他們願意花錢來保持魚的新鮮。而且,東馬魚獲從捕抓到送到店裡,只有三天時間,保鮮度高。”

送到店裡的每一批魚,他們都會先行試吃。一些硬了皮的魚,一般便宜賣或幹脆不賣,胥視魚的品質。


不教補習不溫書 只開發全腦!

蒲公英中文學堂

中文課程和繪本課程教學,今年5月開始營業,和戲劇製作單位共用商業辦公樓單位。

蒲公英雖小,花絮卻可以隨風四處飄揚。如同有夢想的翅膀,環境困頓不了想飛、要飛的願望……

下午訪問的時候,蒲公英中文學堂(簡稱蒲公英)剛好沒上課,氣氛安靜得很。幾個小時訪問結束之后,走出課室,一陣喧嘩聲傳入耳際,原來是戲劇製作單位在做演出綵排。

蒲公英和“紅姐姐工作室”合租辦公樓一個單位,從大門口進去,可以看到右邊被黑布圍繞的觀眾台階,左邊半邊牆上立著“蒲公英中文學堂”的招牌,隱隱宣示這裡是分隔區域。

強調自主學習

一邊是靜態教學,一邊是動態演出;一靜一動,原本是不相容的東西,在這裡協調得很。

“教學需要一個比較寧靜的環境,所以我們都把課程編排在‘紅姐姐工作室’沒有戲劇演出的時間段裡。上課和演出時間不重疊,所以互不影響。”

蒲公英創辦人顏欣儀透露,該學堂設有中文課程、繪本課程,都是針對6歲以前的學前教育,特別是國際學校的學生以及英語為第一語言的學生。不過,學堂裡也有7歲以上的學生和華小生。

“我們既不是教補習,也不是溫習學校所教的課業,而是透過教學讓兒童全腦開發,鼓勵、支持他們自主學習。”

蒲公英和紅姐姐工作室之間,並沒有豎起一道牆來做間隔。基本上,當“鄰居”在做戲劇演出,這裡也會配合開放繪本館,吸引不少攜帶孩子看戲的父母過來詢問。

“其實,這也是我們的用意,共用一個空間可以互相吸引彼此的群眾。我們的學生多數是接受英文教育或在家說英語的小孩,相反,紅姐姐的觀眾多數是接受中文教育,所以我們可以互相吸收不同的群眾。”

顏欣儀認為,中文和英文學習同樣重要,0歲至8歲則是兒童學習的黃金時機。其中,中文學習越早越好。因此,她期望這半間店的中文學堂,如同它的名字“蒲公英”般,把愛和教育的種子散播出去,讓中文教學四處發揚。

寓教于樂學習更多!

蒲公英有兩項課程:中文課程、繪本課程。在中文課程裡,老師會透過動作、圖片等,讓小朋友認識不同的單字,以及單字連接起來變成不同的詞語,鼓勵他們發現及思考單字之間組合的無限可能。

“繪本課程則分有繪本繪畫、繪本讀作兩個部分,繪本是想像和創作的空間,在閱讀繪本之后,老師會根劇繪本內容做延伸活動,比如黏土、畫畫、比賽等,結合靜態和動態學習,寓教于樂。”

顏欣儀對兒童教育體會頗深。在她為就讀國際學校的大女兒尋找中文教學的過程中,漸漸地梳理出理想的教學方式,那就是寓教于樂。

“以兒童有限的心智去學習中英巫三種語文,可能會有思想斷層,但是透過輕鬆的學習,可以讓他們更好地掌握知識。我希望,透過寓教于樂能讓兒童愛上閱讀,因為閱讀會影響人的一生。”

師生互動上課不悶

顏欣儀對教育有一個理想目標,那就是“讓小朋友快樂學習”。她說,蒲公英積極朝往兩個方向教學,一是小朋友開心學習,二是讓父母看到學習成績。

“教材裡的文句很多都帶有節奏感,可以讀,也可以唱;配合不同的教學道具,小朋友在邊學邊玩當中,藉著視覺、聽覺和觸覺的同時間刺激,活躍學習能力。”

另外,課程採小班制,中文課程一班是4至6人,隨時可有互動。

“有的小朋友一開始坐不定來看書,無法專注平面和靜態的閱讀,這是現代兒童接觸過多電子產品的通病。因此,靜態和動態結合的寓教于樂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習變得有趣又有效。”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