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客室.周末架势堂 用一辈子去做一件擅长的事 | 中国报 China Press

会客室.周末架势堂 用一辈子去做一件擅长的事

特约:子若
摄影:张文辉



今日登场
继程法师/周金亮/潘友来
一种专长能够打造辉煌人生吗?一条路真的能走到底?继程法师、音乐人周金亮和《东方日报》总编辑潘友来,用他们的生活履历向人们証明,在人生路上,我们无需太贪婪,只要找到一门自己最懂得做的事,再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做,想必能让自己成为最有价值的人。

当年,周明添因为听到竺摩长老说:“马来西亚发心出家的青年很少,出了家肯研究佛学的更少!”而激发他于1978年初在竺摩法师座下剃度,法名继程。

尔后,他到了台湾佛光山研究佛学,并在该山中国佛教研究院任教。那一年出家的他只有22岁,时至今日,他已经是一个讲学、弘法、禅修、书画、茶道、佛曲样样皆精通的法师。

周金亮闯入本地乐坛后,于1984年跟朋友成立《焦点合唱团》,推出我国首张纯本地创作专辑《需要你的关怀》,随后加入《激荡工作坊》这个推动本地创作歌曲的大家庭,并于1993年,与音乐人张盛德和友弟组成《另类音乐人》,把一首《用马来西亚的天气来说爱你》唱得街知巷闻,唱到跨越几十个年头。



各自发展专业

如今,他已是集词曲创作人、歌手、乐手和唱片制作人多个名堂于一身的著名音乐人,不仅擅长于流行音乐,更是古典吉他音乐的佼佼者,积极为本地乐坛培养有潜质的后浪。

自1975年进入《建国日报》开始媒体人的生涯,潘友来就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圈子,就算是1988年离国前往香港,也因为他当时接下了国际时事杂志《亚洲周刊》资深编辑的任务。

多年以后,倦鸟知返的他,回到吉隆坡出任《中国报》总编辑一职 ,2002年则成为《东方日报》创报总编辑至今。这数十年间,处于乱世中的他一如既往地以一副沉稳笃定的姿态,带领过无数的新闻团队走在新闻第一线。

继程法师、周金亮与潘友来这一路走来,坚持走到底,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后来以佛法入文,以音乐入文,写新闻更与文字脱离不了关系,他们都以文出彩,总算没把当年结合他们在一起的“文之初”给忘掉。

同窗聚首
禅韵入乐谱

毕业以后,三个人都像断了线的风筝,各自飘荡在各自的天空,继程法师说道:“我们仿彿失散,但我们都断断续续获知彼此的讯息。”有的时候,三人都在同一个城里却不相见,彼此的距离是这么近又那么远。

依然调皮的周金亮说道,当年,周明添出家成了继程法师,潘友来到《亚洲周刊》当资深编辑,都成了同学圈里的热门话题,当然,周金亮勇闯乐坛也引起继程法师的注意。

在三个人之中,继程法师与周金亮是最早取得联系,并且互动比较频密。他俩再次见面是在周金亮把新鲜出炉的《需要你的关怀》专辑,交到继程法师手中时。

当时,与金亮多年不见的继程法师,为对方在词、曲方面崭露的才华惊为天人,“他的歌很有香港著名作曲家顾家辉的味道,用字谴词亦非常精致。”周金亮曾说道,他老早就锁定,自己这一生要走音乐这条路。

彼时,已经开始为佛曲填词的继程法师,仿彿找到了一盏明灯,他不假思索就把手中一首相当长的词《空的讯息》交给周谱曲,“但这首歌太长了,以致后来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唱得到。”

后来的日子里,两人可说是合作无间,为本地佛教界共同创作了许多经典佛曲,当中包括《慧灯普照》,以及在1999年推出《禅灯》专辑,“我呀,连娱乐版都出现了咧!”继程法师笑着忆述。

周金亮也因此曾获太平佛教会青年团的邀约,回到太平教唱佛曲。当他在音乐界的名气越来越响亮时,也奔走全国各地建立他的音乐事业。在此也顺道提一提,今年为了迎接两个人的60岁,他们共同创作了60首佛曲,已交由周金亮录制,推出专辑。

20年后再见
不是出师就是出家

据周金亮说,每年农历新年初一晚上,继程法师都会在太平佛教会办同学会,“我若是在太平,都会出席这个聚会。”他转身望向潘总并调侃他:“这个‘友来’总是没来!”

毕业后,走上媒体这条路的潘总,要知道其他两人的消息并不难,因为每当有刊载他们新闻和动态的版面摆在他面前时,他都会给予特别关注,笑问他:“有给他们特别关照吗?”他先是笑而不言,随后才说一句:“特别关心也是合情合理的嘛!”

坐在报馆办公桌前接触第一手新闻版面,他辗转得知他俩的发展动向,好比:继程法师四处弘法并在太平佛教会举办的禅修课程很受落,后来,两人也因为参与了现代诗曲朗唱会“动地吟”而聚在一起。

他说,再次见到当年的周明添时,已是毕业后的20年了,对方也成了继程法师,当时后者给了潘总一个拥抱,他对法师的随性有感到一丁点的惊讶,他觉得,他是个入世的出家人。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将自己融入公民社会、文化、生活中去的师父,这是非常难得的。”潘总口中所说的继程法师,正是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志业。

至于周同学,潘总表示,这些年间,他也曾坐在舞台下观赏站在舞台上表演的金亮,每当曲终人散时,他俩也会寒暄两句,但没有特别的深谈。他与他真正聊起来的一次,距离那年他们毕业已是廿多年后的事了。

“还记得,当天在马路上巧遇他,他正为下一个表演而赶路。”再一次如此近距离看他,潘总感触良多地说:“老同学的头发真的白了,人也似乎沧桑了!”那一刻是否有我们都变老了的感觉吗?“没有耶。”潘总爽快地回答,“但金亮有提到,我们快要60岁了!”

那一次,他们俩在马路边聊了15分钟,过程中,聊到彼此用音乐、用佛法、用新闻进行文字的传承,结果也许不是立竿见影甚至是无形的,但在潘总眼前,他的同学们都闯出了一场非凡的成就。”

不管世界怎么变
友谊不受污染

在报馆里一边关注著两位老同学动向,潘总也一边为老同学的坚持感到欣喜万分。他以金亮为例,他说,音乐这条路也许无法为对方带来大富大贵,但这位同学始终坚持本身的信念,尽管他没有问,也知道金亮获得的是精神上的富足。

潘总觉得,最难能可贵的是,周金亮每一个人生阶段都让人看见新的突破,包括前往不丹旅游而在佛前发愿要写1000首歌并制作成辑,“看起来,他没有放弃自己所爱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融入我们曾经共同拥有过的文字里头。我们的共同理念是:文字很重要!”

他又指出,“你瞧,师父不只是唸经罢了,他还以写稿出书作为弘法途径,并且持之以恒。”继程法师向来以多个笔名推动佛教文学创作,其著作包括散文、论文、讲记等等约五十种,创作佛教歌词也近百首,可说是一位多产的僧侣作家。

“他们俩都是正能量代表人物,一直以来,擅用自己的兴趣与专长做积极正面的事,激起这个社会极需要的正能量。”

乐坛里的苦行僧

周金亮说在求学时写下当导演、小说家、音乐家,但都被老师否定了,并认为这些都只能成为一个人的嗜好;直至他看到周同学出家了,潘同学也用汉字影响本区域的读者群,他们成了周金亮的人生指标,对自己的音乐选择更加笃定了。

在继程法师的眼里,周金亮是本地乐坛里的苦行僧,凡事亲力亲为,总是风尘仆仆地奔走在音乐路上,仿彿把生命都交托给音乐。他希望,这位老同学多点照顾自己的健康,“他太拼了!”

对于在报社中工作的潘友来,他敬佩潘总在面对媒体风风雨雨时的抗压能力,他希望潘总未来能花更多时间在文学方面耕耘,“因为以他的文学功力,未来应该出版更多文学著作,也可以尝试以报界的经历写成小说。”

继程法师最近对潘总说了一句话,后者借用了这话来勉励两位老同学:年岁渐长,时日渐少,做事要有所选择,该提起的提起,该放下的就放下。所以,此时此刻提起这事(创设文学奖)是对的事。

多年以后回首三个人在成长岁月里建立起来的友情,继程法师有感而言道:我们为了共同嗜好而走在一起,这么多年以来,也保持彼此的共同点,这种友谊真的非常单纯,“彼此再见面时,会谈过去,也谈当下,但外面的世界怎么变也不会污染这份深厚的友情。”

回馈母校
设文艺奖提升人文素质

《同窗》三人讲座之所以在他们三人迎来60岁之时落实,那是源于55岁时的一个突发奇想,“一群老同学提议过,在退休的年龄办一场活动,把三个人打拼的点点滴滴说给年轻人听。”

但这个计划并没有执行,当潘总再次提起时,有个同学则说了一句当头棒喝的话:60岁也不迟啊!“于是,60岁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动力。”

他们三人之所以再次聚在一起,那是因为他们用了数十年的岁月去证明一件事,那就是文字滋养了他们,人们也在他们的文字中遇见美好的生命。因此,他们要把当中的体会告诉所有年轻人,“文字可以让人生出彩虹。”尤其这个时代投身在文艺界的年轻人,买少见少了。

当这个计划真正要落实后,华联校友会给了非常鼓舞人心的反应,于是激荡他们去做有意思义的事情,他们把一个单纯的三人讲座会延伸到文艺创作奖的设立。

据他们透露,太平有个特色,那就是路上走的几乎都是华联的校友,这让他们萌生以定期举办大型文学活动作为回馈学校的念头,“毫无疑问,学校的硬体建设已不缺,但人文素质却有待加把劲。”

因此,他们将把是次《同窗》三人讲座邀请券的收入,结合华联校友们的金钱赞助,用来设立文艺创作奖。初步构思,文学奖项一个是专为华联的学生设立,另一个奖项则公开给全国的华校中学,而长远的目标是在未来推动太平华人文化节。

俗语说:有梦想有未来,三个60岁的人依然有梦要圆,这是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

《同窗》三人讲座

继程法师、音乐人周金亮与《东方日报》总编辑潘友来,以说带唱的形式,传递三个人用了60年岁月感悟出来的人生禅言禅语。

日期:10月10日,晚上7.30
地点:吉隆坡创价学会,SGM综合文化中心
索票:邀请券RM100

*现场赠送礼袋:

1)继程法师一甲子专辑《生命的感恩三》;
2)周金亮音乐新专辑《继程.周金亮一甲子的岁月60首的诗词系列——妈妈是菩萨》;
3)潘友来新书《人类生命的光辉一代传一代》。

联络人:黄毅璇@ 016-231 8629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