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客室.週末架勢堂 用一輩子去做一件擅長的事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會客室.週末架勢堂 用一輩子去做一件擅長的事

特約:子若
攝影:張文輝



今日登場
繼程法師/周金亮/潘友來
一種專長能夠打造輝煌人生嗎?一條路真的能走到底?繼程法師、音樂人周金亮和《東方日報》總編輯潘友來,用他們的生活履歷向人們証明,在人生路上,我們無需太貪婪,只要找到一門自己最懂得做的事,再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做,想必能讓自己成為最有價值的人。

當年,周明添因為聽到竺摩長老說:“馬來西亞發心出家的青年很少,出了家肯研究佛學的更少!”而激發他於1978年初在竺摩法師座下剃度,法名繼程。

爾後,他到了台灣佛光山研究佛學,並在該山中國佛教研究院任教。那一年出家的他只有22歲,時至今日,他已經是一個講學、弘法、禪修、書畫、茶道、佛曲樣樣皆精通的法師。

周金亮闖入本地樂壇後,於1984年跟朋友成立《焦點合唱團》,推出我國首張純本地創作專輯《需要你的關懷》,隨後加入《激盪工作坊》這個推動本地創作歌曲的大家庭,並於1993年,與音樂人張盛德和友弟組成《另類音樂人》,把一首《用馬來西亞的天氣來說愛你》唱得街知巷聞,唱到跨越幾十個年頭。



各自發展專業

如今,他已是集詞曲創作人、歌手、樂手和唱片製作人多個名堂於一身的著名音樂人,不僅擅長於流行音樂,更是古典吉他音樂的佼佼者,積極為本地樂壇培養有潛質的後浪。

自1975年進入《建國日報》開始媒體人的生涯,潘友來就從來沒有離開過這個圈子,就算是1988年離國前往香港,也因為他當時接下了國際時事雜誌《亞洲週刊》資深編輯的任務。

多年以後,倦鳥知返的他,回到吉隆坡出任《中國報》總編輯一職 ,2002年則成為《東方日報》創報總編輯至今。這數十年間,處於亂世中的他一如既往地以一副沉穩篤定的姿態,帶領過無數的新聞團隊走在新聞第一線。

繼程法師、周金亮與潘友來這一路走來,堅持走到底,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後來以佛法入文,以音樂入文,寫新聞更與文字脫離不了關係,他們都以文出彩,總算沒把當年結合他們在一起的“文之初”給忘掉。

同窗聚首
禪韻入樂譜

畢業以後,三個人都像斷了線的風箏,各自飄盪在各自的天空,繼程法師說道:“我們仿彿失散,但我們都斷斷續續獲知彼此的訊息。”有的時候,三人都在同一個城裡卻不相見,彼此的距離是這麼近又那麼遠。

依然調皮的周金亮說道,當年,周明添出家成了繼程法師,潘友來到《亞洲週刊》當資深編輯,都成了同學圈裡的熱門話題,當然,周金亮勇闖樂壇也引起繼程法師的注意。

在三個人之中,繼程法師與周金亮是最早取得聯繫,並且互動比較頻密。他倆再次見面是在周金亮把新鮮出爐的《需要你的關懷》專輯,交到繼程法師手中時。

當時,與金亮多年不見的繼程法師,為對方在詞、曲方面嶄露的才華驚為天人,“他的歌很有香港著名作曲家顧家輝的味道,用字譴詞亦非常精緻。”周金亮曾說道,他老早就鎖定,自己這一生要走音樂這條路。

彼時,已經開始為佛曲填詞的繼程法師,仿彿找到了一盞明燈,他不假思索就把手中一首相當長的詞《空的訊息》交給周譜曲,“但這首歌太長了,以致後來也沒有多少人能夠唱得到。”

後來的日子裡,兩人可說是合作無間,為本地佛教界共同創作了許多經典佛曲,當中包括《慧燈普照》,以及在1999年推出《禪燈》專輯,“我呀,連娛樂版都出現了咧!”繼程法師笑著憶述。

周金亮也因此曾獲太平佛教會青年團的邀約,回到太平教唱佛曲。當他在音樂界的名氣越來越響亮時,也奔走全國各地建立他的音樂事業。在此也順道提一提,今年為了迎接兩個人的60歲,他們共同創作了60首佛曲,已交由周金亮錄製,推出專輯。

20年後再見
不是出師就是出家

據周金亮說,每年農曆新年初一晚上,繼程法師都會在太平佛教會辦同學會,“我若是在太平,都會出席這個聚會。”他轉身望向潘總並調侃他:“這個‘友來’總是沒來!”

畢業後,走上媒體這條路的潘總,要知道其他兩人的消息並不難,因為每當有刊載他們新聞和動態的版面擺在他面前時,他都會給予特別關注,笑問他:“有給他們特別關照嗎?”他先是笑而不言,隨後才說一句:“特別關心也是合情合理的嘛!”

坐在報館辦公桌前接觸第一手新聞版面,他輾轉得知他倆的發展動向,好比:繼程法師四處弘法並在太平佛教會舉辦的禪修課程很受落,後來,兩人也因為參與了現代詩曲朗唱會“動地吟”而聚在一起。

他說,再次見到當年的周明添時,已是畢業後的20年了,對方也成了繼程法師,當時後者給了潘總一個擁抱,他對法師的隨性有感到一丁點的驚訝,他覺得,他是個入世的出家人。

“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將自己融入公民社會、文化、生活中去的師父,這是非常難得的。”潘總口中所說的繼程法師,正是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志業。

至於周同學,潘總表示,這些年間,他也曾坐在舞台下觀賞站在舞台上表演的金亮,每當曲終人散時,他倆也會寒暄兩句,但沒有特別的深談。他與他真正聊起來的一次,距離那年他們畢業已是廿多年後的事了。

“還記得,當天在馬路上巧遇他,他正為下一個表演而趕路。”再一次如此近距離看他,潘總感觸良多地說:“老同學的頭髮真的白了,人也似乎滄桑了!”那一刻是否有我們都變老了的感覺嗎?“沒有耶。”潘總爽快地回答,“但金亮有提到,我們快要60歲了!”

那一次,他們倆在馬路邊聊了15分鐘,過程中,聊到彼此用音樂、用佛法、用新聞進行文字的傳承,結果也許不是立竿見影甚至是無形的,但在潘總眼前,他的同學們都闖出了一場非凡的成就。”

不管世界怎麼變
友誼不受污染

在報館裡一邊關注著兩位老同學動向,潘總也一邊為老同學的堅持感到欣喜萬分。他以金亮為例,他說,音樂這條路也許無法為對方帶來大富大貴,但這位同學始終堅持本身的信念,儘管他沒有問,也知道金亮獲得的是精神上的富足。

潘總覺得,最難能可貴的是,周金亮每一個人生階段都讓人看見新的突破,包括前往不丹旅遊而在佛前發願要寫1000首歌並製作成輯,“看起來,他沒有放棄自己所愛的東西,並把這些東西融入我們曾經共同擁有過的文字裡頭。我們的共同理念是:文字很重要!”

他又指出,“你瞧,師父不只是唸經罷了,他還以寫稿出書作為弘法途徑,並且持之以恆。”繼程法師向來以多個筆名推動佛教文學創作,其著作包括散文、論文、講記等等約五十種,創作佛教歌詞也近百首,可說是一位多產的僧侶作家。

“他們倆都是正能量代表人物,一直以來,擅用自己的興趣與專長做積極正面的事,激起這個社會極需要的正能量。”

樂壇裡的苦行僧

周金亮說在求學時寫下當導演、小說家、音樂家,但都被老師否定了,並認為這些都只能成為一個人的嗜好;直至他看到周同學出家了,潘同學也用漢字影響本區域的讀者群,他們成了周金亮的人生指標,對自己的音樂選擇更加篤定了。

在繼程法師的眼裡,周金亮是本地樂壇裡的苦行僧,凡事親力親為,總是風塵僕僕地奔走在音樂路上,仿彿把生命都交託給音樂。他希望,這位老同學多點照顧自己的健康,“他太拼了!”

對於在報社中工作的潘友來,他敬佩潘總在面對媒體風風雨雨時的抗壓能力,他希望潘總未來能花更多時間在文學方面耕耘,“因為以他的文學功力,未來應該出版更多文學著作,也可以嘗試以報界的經歷寫成小說。”

繼程法師最近對潘總說了一句話,後者借用了這話來勉勵兩位老同學:年歲漸長,時日漸少,做事要有所選擇,該提起的提起,該放下的就放下。所以,此時此刻提起這事(創設文學獎)是對的事。

多年以後回首三個人在成長歲月裡建立起來的友情,繼程法師有感而言道:我們為了共同嗜好而走在一起,這麼多年以來,也保持彼此的共同點,這種友誼真的非常單純,“彼此再見面時,會談過去,也談當下,但外面的世界怎麼變也不會污染這份深厚的友情。”

回饋母校
設文藝獎提升人文素質

《同窗》三人講座之所以在他們三人迎來60歲之時落實,那是源於55歲時的一個突發奇想,“一群老同學提議過,在退休的年齡辦一場活動,把三個人打拚的點點滴滴說給年輕人聽。”

但這個計劃並沒有執行,當潘總再次提起時,有個同學則說了一句當頭棒喝的話:60歲也不遲啊!“於是,60歲成了一個很重要的動力。”

他們三人之所以再次聚在一起,那是因為他們用了數十年的歲月去證明一件事,那就是文字滋養了他們,人們也在他們的文字中遇見美好的生命。因此,他們要把當中的體會告訴所有年輕人,“文字可以讓人生出彩虹。”尤其這個時代投身在文藝界的年輕人,買少見少了。

當這個計劃真正要落實後,華聯校友會給了非常鼓舞人心的反應,於是激盪他們去做有意思義的事情,他們把一個單純的三人講座會延伸到文藝創作獎的設立。

據他們透露,太平有個特色,那就是路上走的幾乎都是華聯的校友,這讓他們萌生以定期舉辦大型文學活動作為回饋學校的念頭,“毫無疑問,學校的硬體建設已不缺,但人文素質卻有待加把勁。”

因此,他們將把是次《同窗》三人講座邀請券的收入,結合華聯校友們的金錢贊助,用來設立文藝創作獎。初步構思,文學獎項一個是專為華聯的學生設立,另一個獎項則公開給全國的華校中學,而長遠的目標是在未來推動太平華人文化節。

俗語說:有夢想有未來,三個60歲的人依然有夢要圓,這是對生命負責任的態度!

《同窗》三人講座

繼程法師、音樂人周金亮與《東方日報》總編輯潘友來,以說帶唱的形式,傳遞三個人用了60年歲月感悟出來的人生禪言禪語。

日期:10月10日,晚上7.30
地點:吉隆坡創價學會,SGM綜合文化中心
索票:邀請券RM100

*現場贈送禮袋:

1)繼程法師一甲子專輯《生命的感恩三》;
2)周金亮音樂新專輯《繼程.周金亮一甲子的歲月60首的詩詞系列——媽媽是菩薩》;
3)潘友來新書《人類生命的光輝一代傳一代》。

聯絡人:黃毅璇@ 016-231 8629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