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吉:Frenemies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朝吉:Frenemies

習近平訪美9月28日前腳才走,一個星期后,美國就和11國達成“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TP) ”。各式各樣的所謂“深度好文”在彈指間流傳。總結起來就是兩句話,“美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以及“圍堵中國”。



前一句是文革時,毛澤東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后一句是知識圈、智囊圈、媒體圈,常用來描述中美關係的關鍵句。前后兩個禮拜,由原來紅紅火火的“習主席訪美成果盤點”,到“TTP圍堵中國的經濟”,中美關係在流傳甚廣的文章中,是過山車式的冰火五重天。

我長期觀察這些“熱帖”,都會對背后發帖者的動機感到思想錯亂,更別說我那些中國朋友,在平時低頭刷屏閱讀這些“熱帖”時是怎么被影響的。他們真讀的。當我看到幾個朋友無比憤慨地分享,並以感歎號表示:“美國人亡我之心不死!”其后一位海外華人留華博士,也跟貼。同仇敵愾。

當外交事務染上民族情意結,原來外交上你來我往的博弈,give and take,成了你死我亡的意識形態之爭。這就是當下某些中國民眾對于外交關係的想像。亞投行得到各國參與,就是巨大勝利。TPP才初步有12國達成協議,離落實還遠,而且中國還沒有表態參不參加,大家就解讀成了“圍堵”。外交事務的進退,是以階段作為考量以及成果為導向的。所以很多人說,外交事務總在變化中,大家只能說個傾向,判斷個可能,從不說死。當然意識形態的語言就不是這樣。這一點馬來人和中國人分享著同一個意識形態結構,值得另作一文。



中美猜忌日益加劇

美國媒體自創一個新詞“Frienemies”,來概括中美關係。這是介于朋友Friend與敵人Enemy之間。香港《信報》專欄作家阮記宏翻譯為“既友既敵”,也有人翻譯為“亦友亦敵”,另有人模仿英文疊字方式以“敵友”來翻譯。為什么不是“友敵”呢?中美之間的猜忌日益加劇,從這個新詞可見一斑。

被中國外交界譽為首席中國通的蘭普敦(David Lampton)5月在一個中美論壇上,就表達了這個擔憂。他指出兩國精英對彼此的觀感,充斥著焦慮及猜忌。中國精英以及民眾視美國為阻擾中國取得應有國際地位的一個障礙,而美國把中國看成是美國全球主導的威脅。一言蔽之,兩國互亡之心不死。今年正值美國選舉年,共和黨民主黨候選人都分別把中國威脅,當成是外交政策的競選主軸。習近平這次訪美,美國國內雜音特別多,都成了候選人的談資。這樣的觀感,恐怕要等到2016美國總統選舉結束后,才稍微明朗。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