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庫.百年興記 大街情懷 | 中國報 China Press

知食庫.百年興記 大街情懷

特約:林金城



“知食分子.人文空間”總監、品牌創意顧問、美食專欄作家、電視美食節目顧問、詩人

每個城鎮都有一條通向歷史的“大街”。

或許以現代人的角度來看,其“大”似乎並不算大。但當年老百姓的約定俗成,絕對不會騙人;只是我們生不逢時,未趕上一個城鎮的初始,與那個時代的崢嶸歲月相遇罷了。也許週遭早已物是人非,甚至人物皆非,但有幸總會找到一些蛛絲馬跡,牽引我們“走向”那個久遠的大時代。

檳城喬治市就有一條“大街”,早年英殖民政府將它命名為China Street(現改為Lebuh China)。顧名思義,想必當年這條街聚集許多剃髮結辮的唐人商賈,曾經繁華一時,也是附近幾條唐人街意義最為“重大”的一條吧!以致當英國人在草描喬治市的地圖時,才會寫下這個很具意識形態的官方街名。



看見China Street一詞,如果領會不到其“背景意義”的話,應該拉到大街去罰站。是的,罰站時記得往街尾望去,隔著一條椰腳街Pitt Street(現改為Jalan Masjid Kapitan Keling),正對面就是那座擁有215年歷史的廣福宮(俗稱觀音亭)了。如此“提示”,連地理位置都標註得一清二楚,要是還想不通,也就沒辦法了。

問題是,這一兩百年的“中國大街”,至今仍留下什麼歷史餘味?

一些被我歸類為戀戀檳城的懷舊派朋友,總是一再遺憾,說還來不及記錄,許多美好的味覺記憶已逐年消失,仿彿都在我們這一代幾十年的光景裡煙消雲散。奇怪的是,平時悲觀的我,在面對別人悲觀時,總是特別樂觀。我喜歡把他們帶去大街清和社斜對面的一間飯店,然後興奮地介紹這飯店可是創立於大清光緒33年(1907年),至今已有108年歷史,與知名的新街(Campbell Street)百年印度老店Hameediyah Restaurant同年。

是的,這就是“興記飯店”,低調得連許多檳城人也不曉得有這麼一間跨越一個世紀的粵式老飯店。

第一次造訪,是誤打誤撞地拿著知食老前輩提供的口傳資料,一時觀音亭對面,一時清和社斜對面,幸好他說店裡擺著許多古色古香的紅竹凳,結果經過時一眼便認出。

乍看,真的傻眼了。起初我還以為店家刻意買些仿古傢具,學台灣一些餐廳,用來營造“古早味”。但細看整體佈置及氛圍,才發現是活生生的生活場景,毫無“琢痕”可言。據老闆黃進棟解釋,這些竹凳共分三批,最後一批約在1960年代購入。其實,這些紅竹凳也不算什麼古董,只是當年許多雜貨店從中國進口的家庭日用品罷了,平常人家都有一兩張。

老菜簡樸無華味道好

現年58歲的黃進棟有一本很詳細的族譜,他說,太爺黃開懷於清末年間,從廣東肇慶的新興太平村南來,起初在檳城新街開設南珍燒臘飯店,並承接燒豬,之後遷到大門樓一帶創立“興記”,直到1907年,才又搬到大街現址。由於阿爺黃文佐為家中長子,必須留在家鄉,所以沒跟太爺下南洋,倒是父親黃玉興及其兄弟隨後南來跟著太爺打天下。而黃進棟則在1979年,從父親及叔伯手上,接下這四代人的飯店生意。

這至少超過108年的歷史,就保存在廚房一隅的兩片長形招牌上,由上而下,分別雕刻著:南珍承接金豬菜晏常便,以及興記酒晏常便承接金豬。

對一些老街坊及知食老前輩而言,“興記”的燒豬是一則回不去的傳奇。黃進棟無奈地說,自接手後由於人力不足,已沒燒十來斤重的豬仔了,改成方便製作的燒排;以前用木柴,到他的手則改為椰殼纖維,用的同樣是座地式的老柴爐。可惜到了2011年,由於市政府不允許燒柴,只好將柴爐打掉,改用電爐來製作燒臘。

可惜之餘,幸好黃老闆仍將祖輩的許多老菜式給傳承下來。像一道豆腐魚,就跟雪隆地區吃到的同名版本全然不同。豆腐不炸魚不煎,魚塊換作魚片,鑊氣換成和氣,講求的就是一個“滑”字!另道鹹蝦蓊菜,更是不可多得的招牌菜。蓊菜汆燙後鋪上以鹹蝦、油渣和肉渣爆香的黃金醬,一爆一和,相得益彰。其他如熟地豬腳湯、藥材八寶雞和煎黑鯧等,都屬於簡樸無華,低調得讓人大大感動的好味道!

一條歷史大街,一間百年飯店,一桌家常便菜,一圈古老竹凳,等著我們就位。

興記飯店

創始年:1907年

地址:60, Lebuh China, Pulau Pinang.(清和社斜對面)

營業時間:11:00~14:30、18:00~20:30(飯店,星期一休息),08:30~11:30(豬腸粥,星期五至星期日)

電話:04-2610010(黃進棟)

GPS:N 05.41798°E 100.33948°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