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北馬頭條】浮羅淺海漁業漸沒落 魚兒哪去了? | 中國報 China Press

【今日北馬頭條】浮羅淺海漁業漸沒落 魚兒哪去了?

報導 : 陳麗玉
(檳城11日訊)10年不止人事幾番新,浮羅山背淺海漁業的10年前後,也從全盛漸走向沒落,甚至不少魚種絕跡。



在浮羅雙溪檳榔港口捕魚超過50年的江瑞福(61歲)說,從浮羅漁港出海到淺海海域,十多二十年前至少有上千種魚種,漁產很豐盛,但近年漁產銳減,連不少魚類也絕跡。

他估計,十年前後,淺海海域有30%的魚種絕跡,因為這些小魚和魚卵,都被入侵淺海作業的拖網漁船拖光。

三年級開始捕魚的他舉例,小學時期曾抓過一種漁民俗稱“力魚”的魚類,這魚類應是被滅種了,足足50年不曾再見。



“還有長得像一粒圓圓麵包的‘包鯧魚’、‘鯊魚條’和‘格格魚’,已不見蹤影至少十多二十年。”

他解釋,甘榜人稱“格格魚”為ikan ket ket,魚身有點像白鯧,但和白鯧不同類。這種魚現在市面難找到,20年前每公斤才1令吉,10年前因缺貨飆升到每公斤20令吉。

他舉例,還有一種絕跡的魚類叫做“紅爪魚”,值錢主要在於魚鰾。

“今昔漁穫是天壤之別,10年前出海一定能抓到白鯧魚,隨便也有三五十公斤,現在要抓5公斤也難。”

他說,十年前,頂級白鯧每公斤才賣12令吉,現在每公斤50令吉。

拖網 氣候滅魚蹤

為什麼魚類會絕跡?

江瑞福說,拖網入侵和氣候轉變是兩大因素。

“拖網入侵淺海作業,會把魚苗拖光,而且破壞海床,影響魚類繁殖,久而久之,一些魚就滅種了。”

他解釋氣候因素時說,以前的氣候穩定,農曆四月至七月吹東南風,農曆七月至十月吹北風,農曆十月至翌年農曆三月吹東北風。

“如今氣候不定,今天明明吹東北風,明天突然改風,魚類適應不到驟變的氣候,都游到深海,不留在淺海下卵。”

他說,近年浮羅區的淺海漁獲,越來越少,比起幾年前,至少減少了50%,尤其是在淺海才抓到的貴價魚,如白鯧和鬥底鯧。

古城 麻坡漁產豐富

江瑞福在5年前跟隨漁業局到外州考察,發現馬六甲和柔佛麻坡的淺海海域,魚類豐富,魚種也很多。

“我們這裡絕跡的魚類,那邊還有,因為那邊嚴禁拖網漁船入侵淺海。”

他說,馬六甲和麻坡靠近新加坡和印尼海域,兩國嚴厲管制,拖網不敢入侵淺海。

年輕人都不捕魚了

江瑞福感嘆,10多年前該港口的漁業盛期,當時漁獲很豐富,每趟出海三五十公斤漁獲很平常,如今20公斤算大豐收了。

他說,現在漁業做不下去了,收入這么不穩定,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捕魚了。

“以前我們每趟出海有200令吉收入就能賺錢,現在不談賺錢,單單收支平衡至少要300令吉。”

他說,10年前,一艘淺海漁船和引擎才各千多令吉,現在一艘船要逾萬令吉,引擎也是這個價錢,成本很高。

供不應求自然貴

魚商陳建木強認為,拖網入侵淺海海域造成海床被破壞,淺海漁產減少了,產量少價格自然提高。

“漁產少魚商還是照賣魚,反而民眾要吃貴魚。”

他希望有關當局關注拖網入侵課題,畢竟該問題存在多年,事在人為,當局有心要解決一定可以。

他也發現,最近許多鬥底鯧的體型越來越小,一公斤有整10隻,每隻僅100克,相信是長不夠大就被拖上來。

“一般市面上賣的,比較有肉的鬥底鯧都有200至300克,而餐館用是400至500克,低於100克的很少賣。”

提到近期產量,他說,每逢農曆十三至廿三日,所謂的月圓期,漁產一般都很少,出海都補不到魚,是正常現象。

拖網不越界魚蝦好繁殖

“只要渡過過渡期,長遠對大家(淺海和拖網)都好!”

美湖漁民協會支會主席拿督蔡瑞光(70歲)說,政府規定拖網漁船的作業範圍,已從原本5海里延至8海里以外,拖網漁民需面對一個收穫減少的過渡期。

“如拖網漁民嚴厲遵守,長遠來說,此措施對拖網和淺海都是好事。”

他解釋,拖網越界作業會破壞4至5海里的海床,進而毀滅淺海繁殖的魚卵。海床被破壞後,魚類都不來繁殖,原有的魚卵也沒了;如拖網不入侵淺海海域,海床完好,魚蝦可好好繁殖。

“魚蝦產量多了,自然會湧出8海里以外,比如白鯧魚,到時淺海和拖網漁民,一樣有收穫。”

蔡瑞光擔任該支會主席33年,也曾是公巴區漁產收購商。他說,拖網入侵淺海大事捕魚,造成白鯧和鬥底鯧,買少見少。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