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見聞‧一桶水賣兩分錢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心見聞‧一桶水賣兩分錢

報導:榮固
攝影:潘嘉威(部分圖由Bernad提供)



從前,島上沒有自來水,井水是主要水供,今日,井從歷史崗位退了下來,但似乎還能穿透歲月的屋瓦,映照上個世紀的天光雲影……

來到邦咯島平陽居,仿佛來到一座迷你展覽館,牆上滿是邦咯島歲月流雲的照片,早年的島民生活、造船廠、漁村晚霞、海邊樓宇、板橋,還有流浪犬、野外猴類……

室內也收藏舊針車、石磨、籐籃、峇迪風箏,還有被人遺棄的硬木櫃子,重新油潻刻字登場……此外,尚有利用船板及床板改裝成的吧檯,漂流木再造的桌子、椅子,舊物廢物環保循環再利用,時間也仿佛在此駐腳生根。

平陽居主人Bernard(饒慶生)曾在外打拼,長年留在中國發展,工作壓力大,時間忙碌,爾后倦鳥歸來,回到邦咯島,重返祖居,見祖屋年久失修,屋頂漏了,陽光撒了下來,井邊,還長滿雜草。當年Bernard的曾祖母就靠著這口井,一桶水兩分錢,就這麼一擔一擔挑去賣,養育后代子孫。



雖然,“分”這貨幣單位最后改稱為“仙”,但這一仙一仙的銅板后來都沒有“得道升天”,反而遁入歷史裡中。

唯有井水至今依然清澈,仿佛可以穿透歲月的屋瓦,映照出上個世紀的天光雲影。打水時,還能嘩啦嘩啦地響,開口訴說從前的故事。

幸好,有好友馬路平幫忙,Bernard重修祖屋,也特別照顧到這一口井。

飲水思源,一口井有著傳承的意義。

平陽居目前也免費開放給民眾參觀,可電郵:[email protected]

我的家,我的藝術

49歲的馬路平可算是一位“素人藝術家”吧!沒受過什麼正統美術訓練,13歲就輟學工作,后來更是四海漂泊闖蕩,足跡到過中國、台灣、日本,三十多歲才返鄉。

目前在邦咯島從事家居裝修、造假山花園的工作,每天就和木頭、石頭打交道。有時,腦子對著這些木頭石頭久了,靈光一現,浮出一個輪廓,于是,他便加工,改裝成家具或工藝品。

在邦咯島的日子,過得悠閒,得空時,他愛往海邊去撿漂流木,或到樹林拾枯木。這些原本註定只能遭海水浸泡到腐爛,或被白蟻蛀光的木頭,到他手中,變成有了新生命力。

到他的家參觀,在客廳就可以看到沒有隔間的主人臥室,單身生活非常自在,牆上懸掛一木,刻著“邦咯是我家”,有時打開門,風灌了進來,仿佛也有了海的氣息!

秘密花園,任思緒飛翔的走道

在平陽居側邊走道,藏著一座“秘密花園”。緣自去年海島節,吳明月認識了Bernard,今年,應邀在本屆海島節前,在平陽居外牆畫壁畫,爽朗的明月二話不說,試試吧!由于近年流行“秘密花園”的填色繪畫,她決定畫上一圈圈纏繞的花草樹木,主題美麗,又環保。

可是工程不小,高處,不只動用梯子爬;低處,還要曲腳蹲,長時間維持一種動作,自是容易腳痠背疼,只能靠毅力撐。明月利用周末同日時間,從實兆遠搭船過海到邦咯,還帶著一票人來,包括自己的女兒,甚至,有時還有小孩、外國游客參與,才完成這項工程。

辛苦的是,在陽光下曝曬,有時空氣還欠佳,吸著煙霾,慢慢畫,開始長出一朵、兩朵、三朵……最后海花似錦,蝴蝶也飛來了!

后來發現走道兩面牆,一邊繁花似錦,另一邊空空的,顯得一邊重一邊輕,經過隔壁家主人同意后,呈現另一個風格的畫,橙黃為底,描黑圖案,裡頭有芳草菲花,還有富有邦咯島特色的一口井及犀鳥。

一條窄窄的走道,變成一座花園,非常快樂童話!

千里因緣一島牽

天涯海角不是距離,能夠讓心靈安定的地方,就是家。異鄉人來到邦咯島,不知不覺讓自己的心或作品,留在這裡了……

靠得緊緊的人情

邦咯海島節期間的天空不算太晴朗,偶爾煙霾來襲,來到海景酒店(SEA VIEW HOTEL) 的露天餐廳,這一天出奇澄清,傍晚夕陽斜照,映出漫天彩霞,美麗非常,一匹馬(載著游客的)總在眼前走過去又走過來,好像在說:拍我吧!拍我吧!

我們坐在這裡,享受大馬道地的多元美食,而且還與伊朗藝術家Asghar Yaghoubi夫婦同桌吃飯。有別于一般西亞婦女給人的刻板印象,渾身裹著一層又一層的布,他太太打扮得十分簡約端莊大方,而Asghar Yaghoubi則成熟穩重,散發藝術氣質,一看,不是藝術家,就是教授之類的人物。

好登對的伊朗夫婦!

面對如此良辰美景,他太太不禁感嘆:“有七年時間,沒有看到海了!”

黃昏海景,莫名觸及人們心底感受,Asghar Yaghoubi也有感而發:初來島上,從沒想過這裡的屋子會靠得那麼近,只隔小小的窄巷。不像其他海島發展快速,高樓林立,一切變得商業味,人際關係冷漠了,質樸民情也消失了。

這不正是邦咯島詩人王濤在海島節詩書歌發表會上吟誦的詩《海島屋子》,如出一轍嗎?全詩如下:

屋子攏得近近地
人情靠得緊緊地
門與門懂得遷就
窗口和窗口懂得寬容
鞋子和鞋子懂得關懷
衣衣褲褲懂得問候祝福
飯香飄過你家的廚房
歡笑聲飛揚在她家客廳
我從城市回來的消息
哎呀呀──
老早就被屋后老水井
噗通噗通地通風報訊
攏得近近的屋子
靠得緊緊的人情

心靈安家的地方

“一個人周遊世界四年,翻開貼滿簽證的護照,居然有十張屬于馬來西亞,而在馬來西亞有一個地方竟讓我去了四次,前后停留了一個月,我相信還會有第五次第N次,這就是不被很多人知道的邦咯島——一個可以讓心靈安家的地方。”

這是來自中國的顧永紅在網志寫下的感言。永紅初來大馬,住錯有跳蚤的旅館,被咬到紅腫痕癢,后來轉到邦咯島旅游時,在Bernad姑姑介紹下,Bernad推薦永紅一種藥膏,情況改善不少。兩人自此認識。

第二次,永紅因為大哥過世,又來邦咯島養心。第三次,又介紹一位朋來來,第四次,帶女兒來。最后永紅與Bernad結拜為“姐弟”。

無論是在天涯或海角,能讓你心安的地方,就是家,而能讓你心安的人,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家人吧!

吹笛人,你好嗎?

這《長笛音樂家》就坐在海南會館前,無論日曬或雨淋,它都日日夜夜對著大馬路吹奏一首無言的歌。

就這麼過了一年,當Asghar Yaghoubi再度出現在“他”的面前,不禁百感交集地說:“Hello, How are you. Im back. ”(哈囉,你好嗎?我回來了。)一句問候,無限掛念。

“吹笛人”正是伊朗藝術家Asghar Yaghoubi于去年第二屆邦咯海島節所創作的作品,那時他帶同14歲小兒子前來,Bernad幫忙接待。父子倆個別臨場發揮,利用廢棄物來環保創作。Asghar Yaghoubi利用廢鐵創作《長笛音樂家》,還有利用廢木製作《魚》;而小兒子收集邦咯島孩子不要的玩具,在板上拼砌成圖騰,噴上藍潻,藍色是最能代表伊朗的顏色,取名《回憶》,像似留住島上孩子的童年。作品就收藏在平陽居裡。

當時,父子倆在海島節開幕前,就回了。這回,Asghar Yaghoubi帶著妻子前來,除了看一下海島節,更重要的是探望自己的作品,那廢鐵做的吹笛人,長鏽了,但依然盡忠職守,而木做的“魚”換了展示場地,可能日曬久了,魚嘴巴裂了,于是他用鐵線將魚嘴紮回去。

Asghar Yaghoubi留在島上的,不只是兩件作品,也是心!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