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 分析個人消費行為 迪頓重新界定衡量貧窮方式 | 中國報 China Press

諾貝爾經濟學獎‧ 分析個人消費行為 迪頓重新界定衡量貧窮方式

(瑞典‧斯德哥爾摩13日綜合電)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迪頓獲得。評審委員會讚揚他對消費行為、貧窮及福利的研究,改變了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及發展經濟學,又指其研究有助重新界定全球衡量貧窮的方式。



下週一便慶祝70大壽的迪頓,週一獲獎后表示,自己“關心世界的窮人以及如何能讓他們過好日子”。他預期全球赤貧人口可望持續減少,但警告情況仍不容樂觀。

諾貝爾評審委員會稱,要設計促進福利及減低貧窮的經濟政策,必須先瞭解個人消費選擇,迪頓對增進這方面的理解作出貢獻。

委員會表揚他三方面的貢獻,首先是對消費者對某物品的需求如何因價格、收入及人口變化改變,其次是將針對消費行為的微觀及宏觀研究結合,最后是對發展中國家貧窮問題的深入研究。



委員會稱,他的研究成果對實際經濟政策及現代經濟學均造成明顯且深遠的影響。

重視健康指標

迪頓一直警告,利用總體經濟數據去作出重要經濟政策決定是不可取的,強調要瞭解不同年齡層及收入的消費者,因為經濟條件因地因人而異。這亦影響他計算貧窮的方法。

他認為,經濟學不是只追求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而是要更強調貧窮改善、所得分配、提高底層人民福利,因此特別重視開發中國家的經濟議題。

他一直反對世界銀行設貧窮線,本月初便指出與其把焦點集中在收入水平,不如留意健康等更容易評估的指標,例如孩子營養水平、身高、是否可容易取得水源及上廁所等。

迪頓其中一個主力研究的國家是印度。挪威經濟學院副教授阿瑪斯表示,迪頓等學者的研究使印度改變衡量貧窮的方法學,從而影響扶貧政策,“例如,迪頓發現印度農村的貧窮人口遠較之前認為的多,這影響政府對窮人的津貼制度,讓窮人得以購買必需品”。

極端不平等增富人主導

迪頓2013年推出著作《逃離不平等﹕健康、財富及不平等的起源》,追溯不平等在過去250年的發展,探討健康財富與社會分配的關係,獲《福布斯》評為年度最佳書籍之一。

該書展現他對日趨嚴重的貧富懸殊問題的思考。對于赤貧國家,他認為,滅貧主要障礙並非資源缺乏,而是壞政府。

他在書中亦批評外國援助,指造成的損害可以大于好處,這立場引起不少爭議。他又在不同場合警告,不平等加劇將危及民主體制。

《逃離不平等》面世后,迪頓曾接受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網誌編輯訪問,解釋自己是以二戰時人們逃離納粹集中營的事跡,來比擬當前“人們逃離早亡、窮困與像奴隸一樣、沒有民主、未受教育的生活”。

他說,當非常富有的一群對公共健康與教育沒有利害關係,不平等會持續下去。他形容這是不平等的“黑暗面”﹕當收入極端失衡時,社會將有一些人有錢得不需要任何政府,不但不需要政府提供教育與醫療保健,甚至可能不需要警察或法院。這群人相對獨立,無意願繳稅,也大有原因要削減公共財產,從而影響貧困一群。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