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韋地:真醫生假文青──華文是什么,可以吃的嗎?

回了一趟檳城,活動地點不侷限于檳城,我開車去了大山腳,以及北方的亞羅士打。每次從飛機往下俯瞰時,總在想著關于這座半島的二三事。當腳踏在這片土地上時,我又總覺得理想和現實的距離好遠,想耕耘也不知如何耕耘起,會有迴響嗎?做好心理準備耕耘二三十年,可能只有一點點成果,其實有一點點成果也很不錯了。

十多年過去,這片土壤上的知識層級還是如此貧瘠,決定將自己讀過的書捐給學校的圖書館。每次搬一個行李箱去,塞滿了書也就幾十本,二十多公斤重。幾個同門師兄請我吃飯,或是小鎮裡華人開的馬來餐廳,或是藏在二戰老房子裡的泰式燒烤火鍋,用豬油烤豬肉沾辣椒和胡椒吃,蔬菜無限供應,烤著烤著,天空就下起大雨來,附近有座廟,裡頭供奉著黑白無常。

席間,我們聊起那張UPSR華文考卷,聊起從前我們讀書時,讀金庸是很平常的事。現在中學生讀金庸,大家都會覺得你程度好好噢!但我始終堅信,越年輕的世代總是越進步,比如我看到現今學校的班歌比賽,學生已會做音樂剪輯和炫目的舞台效果,明明才不過十多年前,我參加班歌比賽時,還是在放一首歌,全班一起唱、比手勢,間奏時出來講一段話的原始人層次。

如果我們覺得年輕一代的華文,以我們的標準來說不好,那只不過表示,在這土地上,語文或文學都未曾進化過。有人覺得不好,所以大聲說華文需要搶救,但在一頭熱搶救華文之前,或許需要先回到思考華文對馬來西亞華人的根本意義是什麼。

如果是作為第二語言——一種工具語,那馬來西亞華人的平均華文程度,比世界其他地方的第二語言好太多了,根本不需要搶救,先搶救馬來西亞華人的馬來文吧!不然怎麼一個馬來西亞?

如果是作為第一語言——一種知識和文化和國族的載體,那馬來西亞華文需要的不是搶救,需要的是建構。

或許思考更深入一點,馬來西亞華人是什麼?

在全球化資本主義時代,民族主義真已經丟盔卸甲一敗塗地了嗎?只能每隔數年,聲嘶力竭地高舉大旗,搶救華文文學、搶救華文考試、搶救華文閱讀、搶救華文教育、搶救自己、搶救馬來西亞華人……如一場噩夢,原地踏步不停辯駁,這是可以耕耘出果實的土壤嗎?還是一大片無論誰著地后,都只能陷下去的流沙。

這身份太沉重,只能無意識地不想它,如果意識到了,也只能自欺欺人地說,自己其實是個地球人。或身份其實也是一種帶有資本價值的商品,可把前人奮鬥的故事,說得可歌可泣,好好地用力消費。

對了,忘了說,那張UPSR華文考卷最大的問題,根本不是太難或沒有標準答案,而是為什麼建國這麼多年了,馬來西亞給小學生做的官方華文考試題目,還這麼中國?

林韋地-在新加坡當醫生、“草根書室”董事,曾獲花蹤文學獎、大馬中文部落格祭最佳藝文部落格獎。出版文集《在第一本書之前》、《不可一世》、《于是》、《兩醫之間》。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