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蘿夏:入微──見證時代

不像舊時,看電影前會先做功課,至少會知道導演是誰。這日看電影,很快的心裡哎呀一聲:這是大片呀!花很多心血不說,更一定要大撒金錢才能堆砌成亂真的時代感。心中同時迴盪從小就有的感慨:中港台影片是永遠不可能有這樣的認真。

看的是美國新片《Bridge of Spies》,直譯就是《間諜之橋》。以五十年代初美蘇冷戰為時代背景。沒有豪華宮殿,不是繁華都會,一切都還相當簡樸,但是我們也算是過來人,一看就明白這真是花大錢營造出來的五十年代氣氛。

導演原來是賣座電影片之父史提芬史匹堡,難怪難怪,現代導演中也只有他肯、還有野心追隨大衛連的腳步拍大片,之前的《林肯》也是花大錢營造南北戰爭時代的電影,也只有他才有這個本事拿出這樣多的資本拍這種“巨片”了。當然,觀眾即刻聯想到這是明年奧斯卡的熱門電影。男主角湯漢斯飾演精明油滑的商業律師,卻又堅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準則,很可能他會再下一城,成為奧斯卡第一位三屆影帝。

這裡不說故事,主線是美國與前蘇聯交換間諜。史匹堡的電影人人可放心,再嚴肅的題材也絕對不會令觀眾打盹。資深人士尤其是老報人大概會對它感興趣,因為裡面不時提及的美蘇冷戰、間諜、柏林圍牆,正是那個時代報界人士耳熟能詳的術語。

當然,90年代后,蘇聯、柏林圍牆、東歐共產國家都成了歷史名詞,我們剛好身處那個時代,恰巧成為歷史見證人之一。那時柏林圍牆的臭名僅次于文化大革命。猶記得《讀者文摘》,久不久就有一則動人心悱的越牆逃離東柏林的故事,還記得一個一家人乘氣球越過圍牆逃離鐵幕的驚險經歷。那幀東德年輕軍人跳過鐵籬笆的歷史照片,只要讀報的人,幾乎都有印象。

《間諜之橋》的年代就是柏林圍牆剛建立時。

現在誰提蘇聯?那時報紙無日無之,我們悲觀以為,柏林圍牆恐怕會永遠醜陋地存在,誰知世事如棋局,它竟然相當輕易地消失了。繼之蘇聯與南斯拉夫解散,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逐一瓦解。

據說德國人感激當時蘇聯的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當然有理由。

也有人說,其實是中國六四悲劇帶來的影響成果,我也相信。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