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那些年我們不食人間煙火

報導:葉鳳玲

圖:受訪者提供、互聯網

90年代是瓊瑤電視劇的全盛時期,帶給少女們的青春歲月,幾分夢幻、幾分期盼,以及幾分課外的愛情指引……

“小學時期,每到下午,電視就會播放瓊瑤電視劇,我和姐姐看了好幾集就迷上了。瓊瑤電視劇最吸引我的是劇中的帥哥美女!當然,裡頭純純的、扣人心弦的愛情故事,對當時情竇初開的我起了很大的啟蒙作用!”

當年,不只是謝子佳,就連她的堂弟也是標準的瓊瑤迷,和她一起追看瓊瑤劇呢!

謝子佳認為,瓊瑤劇的一大特色就是歌曲。瓊瑤劇的主題曲、插曲與片尾曲,都是搭配劇情量身訂作,其中90都由瓊瑤親自作詞。只要搭上瓊瑤劇順風車的歌手,唱片都大賣,如高勝美、李翊君等。

最淒美,印象最深

“以前科技沒有現在這般發達,我當時憑記憶把那些歌曲的歌詞抄在本子裡,然后捧著本子反覆唱了又唱。劇中詩意濃郁的對白和引人深思的哲理,也凸顯瓊瑤阿姨的文學造詣,讓瓊瑤劇更具魅力。”

《鬼丈夫》和《啞妻》是謝子佳最喜歡的瓊瑤劇:“題材最具新意也最淒美,令我印象最深刻。”

瓊瑤劇的故事背景多數設定在古代,她認為,正因為古代背景的設定,有種遙不可及的唯美感,才使觀眾充滿憧憬和嚮往。

“記得當時劇中女主角們的古裝扮相,尤其是兩條辮子的髮型,還有薄薄的‘空氣劉海’,更在我們家掀起了一股熱潮呢!”

瓊瑤劇亦創造一個轟轟烈烈、海枯石爛的愛情世界,提供了許多人一個心靈的想像出口。“所以,瓊瑤劇才能跨越幾個年代吧!”

謝子佳心目中瓊瑤劇的最佳女主角是劉雪華。她說,沒有人能夠像劉雪華那樣,演到動情之處,眼睛眨也不眨就有一顆豆大的淚珠盈眶而下,而且哭的模樣依然那麼美麗動人。

至于男主角,她屬意“有著深情款款眼神”的馬景濤,以及“笑容讓人感覺暖暖”的林瑞陽。

悲情淚水鎖住觀眾的眼

從80年代末的《煙雨濛濛》、《幾度夕陽紅》到90年代初期的《雪珂》、《望夫崖》,再到后期的《還珠格格》,瓊瑤劇幾乎全程參與了林利畛(38歲)的少女時代。

“我很小就跟著媽媽看瓊瑤劇,是媽媽帶我進入瓊瑤劇的世界。當時覺得劉雪華好美!水汪汪的大眼睛真的迷住了我。有她的劇集,我基本上都不放過,她哭,我也哭,哈哈!”

在她記憶中,小學五年級開始就和母親、妹妹守在電視機前看瓊瑤劇。就這樣,一看就看至高中。不同的是,上了中學,發現周圍的同學也在看瓊瑤劇,自此,多了同學來討論劇情。

瓊瑤劇到底有什麼魔力吸引住她?“悲情吧!尤其越悲慘的劇情,越能牽動我的心。”

也追捧原著小說

雖然有人說瓊瑤劇婆婆媽媽、哭哭啼啼,但林利畛認為,這就是瓊瑤劇的特色,它刻劃出不食人間煙火的愛情,道出感情裡最純粹的部分。

“我很佩服瓊瑤能將劇中人物的性格刻劃出來。比如,我最喜歡的《雪珂》,這部劇講述雪珂與顧亞蒙之間坎坷曲折的愛情經歷,以及骨肉至親之間的動人親情。前面是悲加恨,后面是喜加樂,都讓我很感動。”

林利畛不只是瓊瑤劇迷,亦追捧瓊瑤小說。初中時期,表姐借了本《庭院深深》給她閱讀之后,或買或借,她陸陸續續在看瓊瑤小說。

“看小說,可以天馬行空想像場景;看電視劇,有俊男美女看。”

瓊瑤劇裡的情愛纏綿,當年是否曾經喚起她對愛情的幻想?她笑說不會:“這是電視劇啊!再說我很自卑,當時不覺得有男生會看上我。”

夢裡依依瓊瑤劇三段情

在瓊瑤電視劇流行以前,70年代的台灣就已吹起瓊瑤電影風潮,甚至創造出“雙林雙秦”時代。林青霞、林鳳嬌、秦漢、秦祥林是瓊瑤電影中俊男美女的代表。

不過,瓊瑤電影在80年代風光不再。然而,隨著電視普及,瓊瑤的文學魅力開始蔓延至電視劇。從1986年的《幾度夕陽紅》、《煙雨濛濛》,到1987年《庭院深深》、1989年《在水一方》和《海鷗飛處彩雲飛》,不論是演員或是主題片尾曲,每個細節都由瓊瑤親自掌握,開始建立瓊瑤劇的王國。

特別在90年代,可說是瓊瑤劇風頭最盛的時期,几乎是誰來演瓊瑤劇誰就紅。瓊瑤劇為什麼能創造這樣的奇跡?瓊瑤捧紅了哪些明星?且來回顧90年代瓊瑤劇的三段“情”。

苦情首度中國取景

以民初為背景的“六個夢系列”之《婉君》、《啞妻》、《三朵花》,開創90年代的第一波瓊瑤劇風潮。這也是瓊瑤劇第一次到中國取景,把天壇、萬里長城與跌宕起伏的劇情做結合,讓觀眾感到賞心悅目,並帶動台灣電視製作到中國取景的熱潮。

《啞妻》劇中,劉雪華掉眼淚的功力,令人嘖嘖稱奇,成為她的經典代表作;林瑞陽激動的演出,現在還讓大家津津樂道。還有,這個系列電視劇也捧紅了中國童星金銘,楚楚可憐的“小婉君”、“小雨點”,都為觀眾所喜愛。

奇情幾分聊齋味道

《青青河邊草》、《梅花烙》、《鬼丈夫》、《水雲間》、《新月格格》等瓊瑤劇繼續風行,但是從劇情方面增加了一些奇情和寓言的風格,使悲劇不再是一沉到底,變得離奇跌宕,有幾分聊齋的味道。

在這個時代,陳德容和岳翎可說是瓊瑤劇的女主角代表人物,而御用男主角則非馬景濤莫屬,他的激情演技,配合悲情的女主角,一起控訴形形色色不公平的舊時婦女命運。

另外,瓊瑤劇也捧出了好幾位中國演員,如“華又琳”何晴、“汪子璇”陳虹以及“蕭雨鳳”水靈(蔣勤勤)等。

歡情還珠最亮眼!

90年代后期,以逗樂搞笑的《還珠格格》一、二部風魔華人世界。這部作品是瓊瑤難得一見以歡情為特征的喜劇,最大的特色就是與悲情劃清界限,由此可見,瓊瑤的創作無窮。

瓊瑤自己也說:“想我一生就像一根火柴一樣在燒,最燦爛的一瞬間,應該算是這套《還珠格格》。”

鬼馬精靈的“小燕子”絕對是瓊瑤劇中女主角的另類突破,表現出世紀末年輕一代的爽朗心懷。而飾演“小燕子”的趙薇更是一炮而紅,林心如、范冰冰也憑借此劇一躍成為一線紅星。

90年代瓊瑤電視劇,你看過幾部?

1990年2月:六個夢之《婉君》

1990年3月:六個夢之《啞妻》

1990年4月:六個夢之《三朵花》

1990年12月:《雪珂》

1991年3月:《望夫崖》

1992年3月:《青青河邊草》

1993年10月:梅花三弄之《梅花烙》

1993年11月:梅花三弄之《鬼丈夫》

1993年12月:梅花三弄之《水雲間》

1994年10月:兩個永恆之《新月格格》

1994年11月:兩個永恆之《煙鎖重樓》

1996年3月:《一簾幽夢》

1998年3月:《蒼天有淚》

1998年4月:《還珠格格》

1999年4月:《還珠格格第二部》

瓊瑤簡介:16歲寫小說

本名陳,1938年出生于四川成都,書香世家,父親是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母親則于建國中學任教。16歲時以“心如”為筆名,不斷地寫小說與散文,約200多篇。

1963年發表《窗外》于皇冠雜誌,轟動一時,之后就以瓊瑤為筆名不斷創作至今。目前約有64部小說作品,由此創作改編的電影約50部,電視劇約25部,跨越電影電視界超過40年。


如果沒有漫畫 青春腦袋如何天馬行空!

日本漫畫發展數十載,在許多人的青春時代或多或少留下了印象。談到日本漫畫,第一印象閃入腦海中的,還是高喊“龜派氣功”等必殺技,或是誕生“要是放棄的話比賽就結束了”等眾多名言的王道漫畫。

黃碧詩(38歲)是日本漫畫的真粉絲,一旦談起日本漫畫,她就會信手拈來,滔滔不絕。舉凡說得出的漫畫,《七龍珠》、《怪醫黑傑克》、《灌籃高手》、《亂馬1/2》、《棋魂》、《ONE PIECE》……都在她的閱讀名單上。

黃碧詩從初中就開始看日本漫畫,因為三位哥哥都看漫畫,她也跟著看,一看就愛上了。

“當時有著課業壓力,看漫畫是一個可以正面舒緩壓力的管道。而且,日本漫畫的廣泛題材、創意、懷抱的熱血,對一位正屬探索階段的中學生而言,有著無限的吸引力。”

90年代是一個沒有網絡和手機的年代,所以漫畫深受學生歡迎。“那時候最熱門的漫畫非《七龍珠》和《灌籃高手》莫屬,而女生追看的就是《尼羅河女孩》之類的。”

擷取正能量

幸運的是,由于家裡經營漫畫店,許多新舊漫畫她可以隨時愛看就看。同時,其大哥在台灣念大學,當年很多經典漫畫都是他在台灣買的收藏品。

黃碧詩從日本漫畫裡獲得閱讀樂趣之外,亦擷取正能量。

“我在《灌籃高手》裡看到了奇蹟是可以靠自己創造的;在《ONE PIECE》裡明白了人生是可以有所選擇,只要不放棄希望;在《PLUTO布魯圖》裡,清楚了仇恨是不會創造出任何改變。”

日本漫畫是黃碧詩生命中不同時刻的記憶符號,標記了她生命不同階段的模樣。她不確定漫畫中的道理,自己領略了多少,又是否完整地貫徹在日常生活中,但是“熱血、正義、堅持、夢想”這些字眼,卻因為漫畫而鮮明立體地存在她生命裡。

“漫畫沒有非看不可的理由,也未必能因此讓生命變得美好,這是選擇與價值的問題。于我,沒有漫畫的人生,天馬難行空、索然而無味。”

要她選出最能代表90年代的日本漫畫,黃碧詩給了兩個名字:《七龍珠》和《灌籃高手》。

“無論從銷售量、最受歡迎程度、影響力、滲透層面或延伸的各種商機,這兩部漫畫都一一具備條件,在當年的漫畫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另一個更大的指標是,這兩部90年代漫畫到現在,依然是漫畫迷指定必看的‘漫畫聖經’。一個好的故事、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漫畫,就該如此。”

故事多元創意無限

日本漫畫是黃碧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養分,她為之著迷至今有三個原因。

“日本漫畫的創作題材浩瀚無邊,這是日本漫畫的骨架,運動、偵探推理、飲食、鬼神妖怪、心理學或醫學等,所有可以預料和無法想像的現實或非現實題材,都可以成為漫畫的題材。”

“第二,漫畫裡總有超乎想像的創意,這是日本漫畫的肉身。有了題材,怎樣佈局、如何表達,往往是漫畫家最大的挑戰。挑戰成功的創意故事,就成了閱讀時最大的驚喜和震撼。”

“第三,故事中蘊含的意義,這也是日本漫畫的靈魂所在,在享受閱讀之后,可以理解故事要傳遞的訊息,或正面積極,或沉重嚴肅。這才是閱讀漫畫最深刻和玩味的體驗!”

獨特風格繼續精彩

每一個年代,都有這個年代獨特的文化風格。

“我覺得創作都是受到大環境的影響,日本漫畫亦然。現今網絡很發達,發表作品的管道很多,所以冒出了很多年輕的漫畫家,但是風格有待加強,且很多都屬短篇,架構不出氣勢或故事的完整性。”

相比之下,黃碧詩認為,90年代的天才漫畫家比比皆是,競爭性強,可以持續連載的作品,無論是在主題、風格、故事上,都有明確且獨特的個人風格。

“我對90年代日本漫畫最強烈的印象有兩個,一是人物畫風紮實細緻,池上遼一、桂正和、車田正美、森田真法、千葉徹彌、原哲夫等,都在畫風上花盡心思。”

“二是故事的吸引。雖然現在還在連載的精彩漫畫有不少,但很多經典的漫畫就在90年代成形,如《七龍珠》、《灌籃高手》、《單身宿舍連環炮》、《將太的壽司》、《金田一》等。”

看漫畫不太設限種類的黃碧詩,特別想推荐荒木飛呂彥的《JOJO冒險野郎》系列。

“它以冒險和智慧打鬥為主軸的故事,因為作者創造出一個可由人類的精神能量所引發出來的替身世界,使得故事顯得獨樹一格。漫畫裡強烈獨特的畫風、另類的角色設定、創意的故事鋪排,讓這部漫畫被譽為暴力美學的極致代表作。”

因為安達充認識棒球

日本漫畫家當中,黃碧詩喜歡的有好幾位,且都是她心目中不同風格的殿堂級漫畫家:手塚治虫、鳥山明、浦澤直樹、尾田榮一郎、井上雄彥、荒木飛呂彥、窪之內英策。

還有一個名字,在她心裡面。“我特別推薦安達充。看安達充的漫畫是在中學時期,而安達充漫畫裡以青少年為主角,對于夢想的熱血追求和純真的青春情懷,完全符合當時的心情。”

“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我是因為安達充的漫畫,才開始認識棒球。也是因為安達充的漫畫,我開始嚮往與我毫無關聯的甲子園球場,覺得青春就是要揮灑並無可避免的會留下遺憾。”

“安達充”是黃碧詩心中青春的代名詞。她說,30年過去了,安達充依然以自己的步調和風格,堅持創作專屬他的熱血青春漫畫。

“或許一段年少時光是一生中最值得懷念的,以致一個漫畫家用超過30年的時間,來發掘、詮釋、描繪它的美好與缺憾。感謝安達充讓我的成長歲月,有了更立體的輪廓。”

拍成電影想像空間反而少了!

許多日本漫畫都被改編成日劇或電影,從靜態的畫面轉換到動態的影像,黃碧詩對此頗為接受:“遇到自己喜歡的漫畫改編的,還是會選擇觀看。看過的日劇有《教頭當家ROOKIES》、《料理新鮮人》,電影有《殺戮都市GANTZ》、《死亡筆記DEATH NOTE》等。”

然而,因為對漫畫有一種執迷的喜愛,她還是最愛原著漫畫。

“電影有不一樣的說故事方式,需要把細節表現出來,把關係交代清楚,才能把故事貫穿起來又不突兀。我個人喜歡漫畫給予的空間感和想像感,看電影反而覺得不夠利落,節奏不適合自己,哈!”

她並不抗拒改編漫畫的日劇、電影,透過其他媒介的帶動能讓更多人知道原著漫畫,或有看原著漫畫的想法,那是她樂于看見的。

黃碧詩以“一種創作上的艱難藝術”來比喻日本漫畫。原因在于,它幾乎都是先以連載的形式在漫畫刊物推出,集合足夠的集數后再推出單行本。

“漫畫家需在有限制的規格下做天馬行空的創作,所有的分割、背景、角度都必須計算精準,然后在限定的頁數裡完成故事。漫畫家就是在這樣苛刻的條件下,固定每星期創作出一章節的精彩故事,這就是漫畫家偉大的地方!”


銀河星星再遙遠少女仍愛追…

在90年代,簡直就是偶像呼風喚雨的璀璨年代。當年香港的四大天王,氣勢可說是空前絕后……

每個少女心中,似乎都必須有個帥氣男偶像來餵飽情竇初開的心,才算是沒白白度過青春期。葉彩雲就是其一:“他一出道我就喜歡他!從小學一直喜歡到現在!”

這個“他”,就是香港四大天王之一的郭富城。

“當年他那首《對你愛不完》紅到不清不楚,就是那時候開始喜歡上他。為什麼會喜歡郭富城?很簡單,帥啊!跳舞又好看,年齡小就是膚淺,呵!”

緊身牛仔褲、夾克,搭配電眼及帥氣微笑,還有那標誌性的“冬菇頭”髮型──當年,葉彩雲的少女心,就被那樣的郭富城給融化了。

她說,除了帥氣,富郭城往后的努力,都是許多人有目共睹的。

“四大天王各有特色,郭富城的特色就是帥、愛跑車、會跳舞、換女友像換衣服,還有就是永遠都會把‘這裡’講成‘傑裡’。”

近距離接觸,故作鎮定!

“當年還小,都是聽哥哥買回來的卡帶。稍微大一點,才會自己去電影院看他的電影。”2013年,一直都是粉絲的葉彩雲,終于有機會去香港觀賞偶像的演唱會,長年來的夢想終于成真。

90年代當紅歌手發片量都很密集,而且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這些偶像還會有各式各樣的照片、海報等出現,粉絲一邊數著手中的零用錢、一邊煩惱究竟該挑什麼款式。

“我記得那時非常流行印有藝人肖像的衣服,我拉著媽媽,一定要她買印有郭富城肖像的T恤給我。那時媽媽可是萬分不願意,可是我是千萬分一定要買,哈哈!”

除了四大天王,林志穎、小虎隊等,也是當年少女們們的偶像。不過,葉彩雲當時比較排斥林志穎,很怕這位偶像的競爭對手搶了偶像的粉絲。

從小學生、少女成長到現在已是兩位孩子的媽媽,葉彩雲從來沒有想過可以和郭富城見面。在她心目中,偶像就是遙不可及的人。

“可是,沒想到后來我進入媒體行業,然后竟然可以見到本尊!那種心情就像是夢想成真,同時內心沸騰,可是礙于當時的媒體身份,只能故作鎮定咯!”

網絡世代偶像如朋友

和朋友們一起討論偶像,是少女們的青春回憶。不過,當年葉彩雲和朋友討論的並不是郭富城:“我的朋友們都不太會欣賞郭富城,哈!反而我們比較常討論日本男星。”

比較90年代和21世紀的偶像,她認為,現在最明顯的就是有了網絡,粉絲隨時隨地可以看到偶像的最新狀態,偶像也好像變成自己的朋友一樣,可以互動。

“這年代的歌迷真幸福,而我的偶像很明顯還是停留在那個年代,因為他完全沒有任何個人社交媒體的賬號,所以他依然是如此遙不可及啊!”

誰是香港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並非偶像團體名稱,而是香港媒體給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這四位天王級明星的稱號。這個稱號始于1992年,四人幾乎壟斷了香港娛樂圈近十年,橫掃每年年終樂壇各大頒獎典禮。

劉德華、張學友、黎明三人,當時所屬的唱片公司是寶麗金(現在的環球唱片),而且在香港就已經在戲劇、歌壇上有了名氣,唱的也幾乎都是抒情歌。

郭富城比較不同,他原本在香港只是默默無聞的舞者,但在1990年時被相中,在台灣拍了“被潑一杯水之后露出無辜眼神然后騎摩哆追愛”的摩哆廣告,引起大批少女的好奇心。

后來,台灣飛碟唱片趁勢找他出唱片,以載歌載舞的歌曲《對你愛不完》作為主打,讓他成功成為少女的新偶像,之后順利紅回香港。


留歌作紀念一場青春一場夢

90年代也是台灣流行音樂的巔峰年代,每當昔日熟悉的旋律響起,經歷那個時代的人會隨著歌聲回到從前……

對于八字輩來說,90年代的台灣流行音樂伴隨著他們一路成長,而這也正是華語流行音樂最好的年代。黃曉珍,便是這個年代的聽眾。

“大概是13歲左右吧,因為我哥哥買了王傑的專輯,無意中聽了他的歌,再加上當時的電台經常播放他的歌,聽得多了,自然而然就喜歡他了!”

1987年,憑著《一場游戲一場夢》出道的王傑,即刻當紅至90年代中后期,憑著浪子氣息席捲廣大少女心,包括當年的黃曉珍。

“王傑的代表作有很多,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一場游戲一場夢》,畢竟這是我第一次接觸他的歌,而第一印象往往最深刻。”

只會默默支持

學生時代喜歡上的偶像,會去關注他、崇拜他,每當他發行新專輯的時候,都會想要買卡帶。“不過,學生沒那麼多錢,只好省吃儉用,把零用錢存起來,然后買專輯支持偶像。”

有做過瘋狂追星事蹟嗎?她說沒有,相較于現代粉絲送禮物,甚至飛到國外觀賞偶像演唱會,90年代支持偶像的方法充其量就是買他的卡帶或CD。

“除了買專輯,也有收集他的剪報。還是學生嘛,沒有經濟能力,不允許我做任何瘋狂的事情,哈!而且,我也不是那種瘋狂的歌迷,只會默默支持他。”

雖然隨著自己的成長和際遇,后來沒有再以“王傑迷”自居,但是當年迷王傑時讓她聽著卡帶跟著哼哼唱唱,或者在畢業紀念冊上抄寫偶像的歌詞,都成了美好的青春記憶。

90年代他們也很紅…

沒有手機、沒有網絡的90年代,少女們的青春情懷,都記載在音樂最美好的年代,她們曾經追過的偶像……

男偶像神話

不少香港歌手挾著偶像風氣在華語流行樂壇竄紅,如孫耀威、鍾漢良、陳曉東、草蜢等。小虎隊的清新形象掀起追星熱,隨后的“台灣四小天王”林志穎、金城武、吳奇隆、蘇有朋也都男女通吃。

同時間,浪子系偶像王傑和齊秦、“情歌王子”張信哲等,也留下經典的音樂風格。

玉女偶像

承襲80年代“玉女掌門人”長髮、大眼的風格,“飛鷹三姝”年紀最小的伊能靜,人氣從80年代橫跨到90年代,“少女隊”徐若瑄、“軍中情人”方季惟、以《變心的翅膀》紅遍街頭巷尾的陳明真,以及孟庭葦、林葉亭、王馨平都是經典代表。

90年代后期,香港歌手楊采妮以陽光甜姐兒形象深植人心,周慧敏則成為男孩們永遠的夢中情人。隨著90年代后期民風漸開,蘇慧倫、范曉萱、徐懷鈺等另類玉女相繼出現,也正式宣告偶像新世代的來臨。

都會心聲代言人

90年代也興起“都會女子代言人”,比如《夢醒時分》陳淑樺、《飄洋過海來看你》娃娃、《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林憶蓮、《領悟》辛曉琪、《我願意》王靖雯、《淚海》許茹蕓、《很愛很愛你》劉若英等,都創下不少經典。

另外,“都會男聲”也各擁魅力,《讓每個人都心碎》的黃大煒、“國民歌王”周華健、“情歌王子”張信哲、美聲組合優客李林、童安格等,皆留下一首首流行永遠的情歌。

百家爭鳴的創作年代

90年代是流行音樂創作盛世,個人創作乃至樂團皆大放異彩。此時湧現出來的樂團有伍佰&China Blue、陳昇與新寶島康樂隊等。

滾石唱片在當時為全盛時期,李宗盛、林強、周華健、郭子、伍思凱、庾澄慶、黃韻玲等詞曲作品傳唱度高;退伍重返樂壇的張雨生,也成功打造出《姐妹》的張惠妹。


文字裡找到詩般情懷

少女情懷總是詩,每一個少女情懷,幾乎都對愛情有嚮往。90年代的書店、租書檔,總會有張小嫻、亦舒、深雪、張曼娟等言情小說擺在一堆,豐富枯燥乏味用功讀書的學生時代……

張小嫻從暗戀走向禪味

本地作家鄧秀茵的少女心,就被言情小說滋養著。在她大學先修班的時候,恰好香港當紅女作家張小嫻的作品,開始被引進大馬。

“我喜歡逛書局,看到《麵包樹上的女人》、《三個A CUP的女人》,覺得書名特別,看故事簡介也覺得很有興趣,就買下來看,就這樣成了張小嫻的粉絲了。”

找到共鳴

在更早之前,她閱讀亦舒和瓊瑤,欲轉換閱讀口味之際,“張小嫻”就這樣恰時出現。

“張小嫻的文字和情感細膩,很生活化。那時候,還是情竇初開的少女情懷,沒有勇氣跟自己喜歡的男生表白,而張小嫻那時候寫了很多女主角想跟心儀的對方在一起,但又不知要怎麼辦的暗戀故事,讀起來總覺得這和自己的心境很相似。”

同時,張小嫻的作品充滿異國氛圍,讓當年嚮往國外卻沒有機會出國的鄧秀茵,在閱讀的字裡行間裡,滿足了憧憬與想像。

直今,鄧秀茵仍是張小嫻的粉絲,也有跟隨她的專頁。“她的書還是會買,即使沒有時間讀。有時候在想,如果我也有這樣的粉絲,哈!”

她說,早期張小嫻筆下的女主角很執著,后期的小說卻減少了曖昧情愛,女主角無常看待愛情,多了幾分佛學的味道。

從每一位喜歡的作家的文字裡,鄧秀茵汲取了養分。“亦舒知識很廣,張小嫻的文字和情感細膩,深雪直接和言詞鋒利……她們都有我喜歡的部分,我希望能從她們身上,去要求自己努力做到。”

去年,鄧秀茵創作其第一部愛情長篇小說《愛,一直在這裡守候》之時,為了尋回學生時代蠢蠢欲動、單純的思緒,她特地重溫《荷包裡的單人床》,並且參考書裡以書信形式展開故事的手法。

亦舒筆下港女成熟世故

亦舒小說最吸引顏碧霞,是簡潔的文筆,不囉嗦、不婆媽,相當寫實,反映了香港的社會狀況。“她的小說很寫實,不太夢幻,很靠近生活。”

顏碧霞對亦舒小說的感情,始于初中。早在小學六年級,同學們在傳閱岑凱倫的作品,所以她最先是看岑凱倫小說,然后13歲的時候,亦舒進來了。

“當年看的亦舒小說,都是從書店租回來,然后在同學之間傳閱,分擔費用,或者交換看。當時能找到的亦舒小說,都看了。”

顏碧霞當年就讀的是國中學校,圖書館極少中文課外閱讀書本,書店就成為她看中文書或小說的唯一選擇。

描繪面具后的人性

“那時候,亦舒小說的封面設計也很特別。”書的封面上,都是細長女人的身影,這已經是亦舒小說的標誌了!“我看了亦舒大部分的作品,直到今天,還是很喜歡。”

亦舒作品當中,顏碧霞印象深刻的是《畫皮》。“這本書深刻描述人們在社交中無法放下面具,帶上面具的人們比沒帶上來得自在,或許是自卑感作祟吧!”

亦舒對書裡的女主角著墨不多,往往數言帶過,但是已讓讀者領略到“美麗脫俗,懂事又成熟世故”的神韻。

“我覺得亦舒筆下的女主角是港女的化身,懂事成熟世故,也帶有一點傲氣。這麼多位女主角當中,我想,我比較喜歡《畫皮》裡的文昌吧!她臉上有疤痕,需要戴面具,后來遇到了元師傅學習化妝技巧,從中獲得很多啟發,最終放下了,豁達了。她有一顆善良的心,也懂得保護自己,我喜歡!”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