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柔佛頭條】柔武術起死回生 國際矚目注強心劑
報導:吳菊君
攝影:張來星
(新山18日訊)隨著武術已被列入亞運會及東運會比賽項目,也一度列入2020年東京奧運會候補項目,備受國際矚目。本地中小學生重燃對學習武術的熱情,本地武術“起死回生”。
九十年代至廿世紀初,柔州的武術可說是最輝煌的年代,武術水平之高,曾連續三度蟬聯全國武術錦標賽冠軍,成功保住冠軍杯;唯相信培訓體制的問題,使得本地的武術出現斷層,水平走下坡,近年來奮起直追,培訓新兵,以期重現輝煌。
柔佛州武術龍獅總會會長林振榮接受《中國報》訪問時說,本地學習武術的學生維持一定的水平,不僅華小、獨中,甚至也打入國中。
他說,武術已受到教育部的認可,並被列為正式課外活動,包括武術班都有一定的學生來源。
冀到國小開武術班
“我們的目標是未來可到國小開辦武術,讓更多友族學習,打造成‘一個馬來西亞運動’,也讓武術成為國家級的運動項目。”
唯他坦言,本地的武術活動面對經費不足,甚至連會所及沒有受訓場,幸獲士姑來五福城廣場的支持提供一個空間,州選手才有暫時的訓練場所。
新山縣發展華小工委會主席蘇文吉兼堅柏華小家教協會主席蘇文吉認為,武術是中華傳統文化之一,不加以推動的話將會失傳。
他以堅柏華小為例,該校武術班開設多年,現在也越來越受學生的歡迎。
受訓時間不足難大躍進
受訓時間不足,本地中華武術難以大躍進。
來自中國江蘇省武術教練田亭亭(25歲),來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約有3年時間,去年被邀請來本地執教。
他受訪時坦言,在馬新一帶,學習武術的受訓時間不足,難以大躍進。
他說,相較在中國,武術訓練已成系統化,運動員受訓時間長,而且運動員在很小的時候就已被送入訓練。
他說,儘管如此,合理的安排時間和學習態度很重要,柔州選手的整體表現都算不錯。
吁企業資助州選手
本地企業受促領養州選手,解決經費不足問題,才能持續推動本地武術發展。
柔州體育理事會武術教練郭煌華指出,柔州州選手共有20多名,年齡介于11歲至20歲。
“訓練選手及帶隊出國經費不菲,若要無后顧之憂栽培本地武術選手,須靠本地企業領養和長期資助,才能永續地推動。”
他說,他們在開班前,都會到校園進行巡迴表演,讓學生有個基本概念。
他坦言,一些學校基于課外活動或沒有人手拒絕開班,這也是他們面對的難題之一。
詢及家長鼓勵孩子習武的目的,他說,其中強身健體因素佔了60%,讓孩子成武術高手佔30%,防身大概佔10%。
他笑言,本地武術屬表演性質,若真的要做到抗匪,必須要有數年格鬥經驗。
國中推動武術難度較高
武術被視為“民族性運動文化”,要在國中推動武術並不易。
柔佛州體育理事會教練兼武舞藝術坊創辦人李勁松說,相比華小及獨中,在國中推動武術難度較高。
他透露,國中校方常會有主觀性觀念,認為這是一種民族性運動,而另一問題是國中生不熱衷參與課外活動。
他說,全柔各縣華小及獨中幾乎都有開設武術班,開設武術班的國中則少過8所。
李勁松認為,本地武術近幾年回到正軌,學生人數維持一定的水平,也在重新趕回以前的水平。
“吸引孩子習武因素,主要是孩子對武術有興趣,以及學生家長鼓勵孩子習武。”
他認為,推廣武術運動按部就班,穩固華小、獨中及國中的武術班,才會把觸角延伸至國小。
從笨珍到新山受訓
不辭老遠,只為武術!
兄妹陳星亦(17歲)及陳星佃(13歲)就讀笨珍國中,兩人在家人支持下,常不辭老遠來到新山。
每星期4天,母親會載兄妹倆到新山受訓。
哥哥陳星亦也在去年的柔州際賽,在耍棍、刀等比賽項目奪得多面獎牌,他已鎖定參加明年的馬運會,希望奪得獎牌。
父親鼓勵13歲學太極拳
曾在馬來西亞武術學聯競標賽太極拳項目,奪得金銀牌的林漢江(19歲),邀朋友加入打太極拳,反被友人嫌棄太極拳是“花拳繡腿”的玩意兒。
林漢江住在烏魯地南優景鎮,畢業優景鎮國中,明年將會繼續升讀學院。他13歲時,父親鼓勵他一起學太極拳,他從此越學越有興趣。
由于參與馬運會的年齡限制是21歲,林漢江已鎖定明年沙拉越舉行的馬運會奪牌,為在國家的武術生涯中,再劃下輝煌戰績。
小兄妹相繼加入武壇
小兄妹相繼加入武壇,成了本地武林高手。
戴劍雄(12歲)和戴妏瑩(11歲)住在士姑來大學城,兩人就讀輔士華小,相差1歲的兩兄妹,都在就讀四年級時加入學校的武術班。
戴劍雄雖身形嬌小,去年柔州基礎長拳賽中的3段拳項目奪得金牌,妹妹則在柔州42式太極拳奪得金牌。
戴劍雄人小志氣高,希望未來晉級國家隊,在武術界綻放光芒。
他說,雖訓練時間長,但他不厭累,希望繼續在武術界創有名堂。
兄弟立志加入國家隊
郭億旺(16歲,就讀新山寬柔中學高一)和郭億晟(14歲,就讀國際學校)兄弟倆,畢業于新山寬柔一小。
兩人不約而同在小學三年級參加學校武術班萌生興趣,弟弟億晟同樣受到哥哥影響加入武術班。
他們說,他們受到父母的大力支持,兩兄弟也立志加入國家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