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現場‧STEM回到未來 知識開創新生活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學習現場‧STEM回到未來 知識開創新生活

報導:方俊心
攝影:劉潔雲



最近上映的科幻片The Martian(火星任務),恰到好處地揭示了“STEM”的重要性。當主角Mark被遺棄在外星球,獨自面對整個宇宙,他不但沒坐著等死,反而——掏出他所有的STEM知識,創造一個讓自己得以存活下去的環境。

STEM是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的縮寫(Scien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長久以來,我們多把它統稱作“理工科”。

回顧人類歷史,原先我們的老祖宗住在這個地球上也不是那麼得心應手,閃電打雷會懼怕,毒蛇猛獸不知如何分辨,更不用說耕種、醫療、製作道具以利人生等。當他們從經驗裡歸納出法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經過了代代相傳,人類的生活才變成今天舒適的樣子。STEM的應用,實則從來不曾在我們的生活裡缺席過。

這兩年為了趕上經濟轉型,我國開始大力提倡STEM教育,目標設定為60%的學生選讀理科,並希望他們將來投入相關行業。在10月10日一場由Eduspec公司舉辦的“STEM:回到未來”論壇中,三位身兼業者和指導者身份的專才,為與會者剖析了他們所觀察的現象,從過去到現在,我國的STEM教育走了多遠?



教學方式與生活有隔閡

“他們(年輕人)從一條損壞得厲害的路走來,我們需要費同等的時間重新訓練他們。”這是博大和拉曼大學前教授鄭景中的感慨之音。

鄭教授是電腦科學專才,擅長程式編碼,時常有機會跟年輕人合作。他認為,我們一般採用的教學方式跟真實生活有隔閡,而且各個科目獨立傳授,把STEM切割得支離破碎;學生,尤其受到互聯網時代影響的年輕人,難以把事情統整在一起思考、運用,然而STEM知識是互相關聯的,大家應把STEM看作一個整體來學習。

他建議,STEM教育從學前年紀就可以開始進行,比如當孩子被熱水燙到,從事件往下延伸,你可以問,為什麼會燙到?幾度會燙到?如果不想被燙到,該怎麼做呢?“這就是科學(S)。”

之后你想到戴手套就可以避免被燙,這便是科技(T),“或者製作一個新東西避免被燙,這便是工程(E)的介入。”工程介入需要數學(M)的計算,“最后可能你會想要利用不同的材料來設計,這就是在STEM之上再加個創新(innovation)了。”

他強調,STEM不應只被視為校園裡的“學術”,它也應從“創造就業機會”的角度來思考。六年前,他跟同道在印度開始進行一項支援婦女再就業的社區活動,透過教導她們程式設計,希望她們掌握了以后能在家工作,改善生活。

好思維帶出好產品

如果不把我國跟先進國比較,只限在東南亞區域裡,黃順發指,我國的STEM工業恐怕“落后泰國一些”。

黃順發在32年前加入豐田汽車(Toyota),在位期間設立了國內汽車工業第一個客戶語音服務中心,業界暱稱他“豐田先生”(Mr Toyota),是豐田的前資深總經理。

他認為,我國新一代年輕人絕對有機會、有潛能推動我國的STEM工業更上一層樓,前提是我國的教育必須“更有創意、更創新”,而且這些重任不只落在教育部肩上,校方、教師也非常關鍵。

他表示,培訓新人時他常傳達一項訊息——技術不是最重要的,因為科技日新月異,只有不斷地思考,掌握“好思維帶出好產品”(good thinking lead to good products)的哲學,個人才能夠在STEM領域裡持續發揮。

“不要墨守成規。如果你看到一件你可以改變的事,就設法改變它。如果你看到一個問題而別人沒看到,改變它便是你的責任。”

選擇歸國接受新挑戰

馮偉洪是科技企業家,中學與大學時代分別在新加坡和墨爾本度過,曾獲澳洲最佳年輕企業家獎、墨爾本前一百最具影響力人物大獎。兩年前他回到馬來西亞創業,主事中小型企業的雲端管理系統。

家人大多數在澳洲定居,問他為何偏偏回來,答案令人莞爾:因為墨爾本已經沒什麼急待解決的問題,即使有,也是完善腳車租借系統之類。但在我國,打開門,你家隔壁可能就有一個很大的問題等著你用STEM知識來解決。喜歡接受挑戰的他,尤其在這國家力求轉型、改變之際,希望回來參與其中。

他覺得具備STEM的知識的人,比如科技人才,能夠把抽象的想法轉換成一種對人們有用處的具體事物,像研發出智能手機,使后者成了隨身迷你電腦,讓遠端作業變得更容易。

某次在我國一場科技新興企業的就業博覽會中,他發現現場兩百多個攤位,竟然都有程式開發與設計師的職缺,而這些企業願意開價4千到1萬2000令吉之間來聘用這些專才。因此他認為,我們現今是處于“令人難以置信地缺乏專才”的階段。

种竹子可賣也可防洪

STEM可以如何改善我們的生活,不妨再看看以下發生在我國和埃塞俄比亞的例子:

計劃名稱:Bamboo Cultivation(竹子栽種)

策劃單位:Sri Mas, Malaysian Agroecology Society for Sustainable Resource Intensification(馬來西亞人的生態農業社)

竹子曾是我國重要作物,除了可食用,人們還用它來蓋房子、造竹筏、製成日常生活用具。隨著時代變遷,這種植物幾乎被我們遺忘,除了偶爾用作造園景觀,它們最原始的功能已經難以回溯。

Sri Mas,一個主要由國民大學科學與技術學院(Facul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KM)組成的非營利組織,正在我國的郊區裡悄悄進行農業革命。他們的目標是協助人民打造可永續經營的生態農業環境,其中一個計劃,便是倡導竹子的栽種。

為什麼呢?每年東北季風肆虐時期,我國東海岸就成為龍王的子民,大城小鎮被浸泡成一片汪洋。大家對去年的水災還印象深刻吧?Sri Mas倡導栽種竹子,因為他們發現當水災來臨時,栽種在河邊的竹子可以作為降低洪水破壞力的第一道防線。而當洪水減退,這些竹子並沒遭連根拔起,反而依然牢牢抓緊腳下的泥土,為水土保持貢獻一份力量。竹子易長,且具有經濟價值,栽種竹子可謂一舉多得。

此計劃目前在積極研究和推廣中,希望能快速在各地推行起來。欲知詳情,請瀏覽www.sri-mas.org

瓦爾卡水塔收水氣化淨水

計劃名稱:Warka Water(瓦爾卡水塔)

策劃單位:Warka Water團隊,由Arturo Vittori(阿特若)主導

埃塞俄比亞境內多高原地形,水資源是一大挑戰,約有6000千萬人無法取得乾淨的水源。在無法掘井取水處,人們只能帶著桶,跋涉數小時去取水,而這些水不一定適于飲用,時常造成霍亂、痢疾、傷寒等症狀。

有一次,意大利籍建築師Arturo到該國旅行,了解了這種現象以后,他提出一個創新的解決方案:製造一個能夠向大氣收集水分的集水器“Warka Water”,使人們免于缺水之苦。

Warka Water的運作原理是收集空氣中的水氣,把它們凝結成水珠,再經過濾,最后變成適于使用的乾淨水源。經過Arturo與團隊從2012年至今的研發,Warka Water只需要四個人用一周時間就能完成,每天為當地人收集約100公升的水源。

此計劃目前在招募志工,詳情請瀏覽http://www.architectureandvision.com/warkawater/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