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館‧創意窩助藝術家圓夢 本土創作走向國際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時尚館‧創意窩助藝術家圓夢 本土創作走向國際

報導:黃美仙
圖:受訪者提供



年輕人總是希望在事業上,“闖”出自己的一片天,特別是“創意”無限者,對設計充滿嚮往,無奈市場的“吸收力”並無想像中好,最後的最後,惟有將熱誠擱置,向現實低頭。

鄭慶源、葉孫鳴及羅美玲這個鐵三角組合,了解在我國從事設計、藝術創作人士的苦處,便共同建設理想,擔任在大馬實踐首個整合本土藝術創作資源的幕後推手。

鄭慶源(Key Tey)、葉孫鳴(Abner Yap)及羅美玲(Katherine Low)這個鐵三角組合,各施所長,致力於推動本土原創設計的發展,並推往國內或亞洲,甚至國際,目的是讓全世界看到大馬優秀的創作人,以及原創作品的獨特藝術魅力,提升對本土文化的理解。



這份理念是以“創意窩”(Creative Volts),這個設計藝術推廣平台來實踐。他們帶著大眾的期望,將它作為一種力量推到前台,成為當下藝術生態的中堅力量。

“創意窩”不斷發掘並栽培本土創作人才,透過不同平台展示他們的作品,同時積極尋求任何跨界合作,開發更多可能性商機,扶持創作人才和作品融入市場,成為本土藝術創作力量的中流砥柱。

他們三人合力經營一家網絡設計公司已多年,在業務上獲得穩健發展的同時,也共享理想為本地創作獻出力量。就在2013年,他們三人以行動實現了理想。

“這段時間,我們所做的項目、整體規劃運作,獲得眾多藝術家和行內專家支持,大家都認為這是一件好事。我們也是在大家意見的基礎上,逐步完善項目。”葉孫鳴擁有良好口才,是此任務的宣傳公關。他坦言,過程中也會面臨眾多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持續發展?

他在想,不管什麼樣扶持方式,對藝術家來說都挺好。無論是創作、宣傳推廣、國內外巡展,或者直接給予資金支持,對青年藝術家的創作都能帶來實在幫助,對他們是一種鼓勵和肯定。

因此,當他們選擇了比較認可的藝術家後,就保留長期持續性互動,對藝術家的創作進行追蹤,與藝術家建立彼此信賴的合作關係,在一個比較合理的平台上,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一起成長。

自我創作表達很重要

現在青年藝術家的作品面貌(或者說風格),大體上可分為三方面,一是社會日常經驗的表達,二是自我個體意境的營造,第三個是借鑒吸收一些知名藝術家,特別是西方藝術大師的某些創作因素。但每個青年藝術家都在不斷探索思考屬於自己的創作風格,找到一個點來闡釋自己的作品,因此作品的表現方式呈現多元化,很難歸納在什麼流派底下。

最主要是藝術家的獨特想法、創新能力,第一次看到作品就有眼前一亮的感覺。藝術家要有自己的藝術創作語言表達方式,對自己的藝術觀念思路有比較清楚的認識。

關注青年藝術家,就是關注藝術創作的未來,眾人拾柴火焰高,整個藝術行業對青年藝術家的重視,對當代原創藝術的關注,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是會產生革命性影響。我們作為剛剛起步的青年藝術家項目,希望有更多機會聽取大家的經驗和意見,共同探討青年藝術家推廣的新方法、新模式。

設立培植平台 推廣大馬藝術文化

“本土”原是這個概念的雛型;志在提供平台讓所有具熱誠、愛畫畫的創意藝術家投稿。所有作品不作篩選,同時也沒有後續跟進。當初“面市”時,模式比較新穎,但基於後來定位更加清晰,考慮到把這平台走得更長遠,甚至或有機會走向國際化,主動接觸不同種族的設計師加入,提供彼此學習的機會。

“那時我們發現,好像只有華人有留意到我們,事實上,我們並不設任何界限。從最初的摸索階段,我們再進一步開創另一個模式,注入大型活動,讓大家關注到當代藝術、關注到我們的藝術家。”過程中是經過不斷摸索,同時也便於操作,於是改名為“創意窩”(Creative Volts),對大馬藝術今後的發展,或許會有不小的助力。

提起設計藝術推廣平台,通常會想到是院校或者企業推動;這3個人創立這樣一個推廣平台,想要實現什麼呢?

原因很單純:作為一個在非牟利組織,“創意窩”蓄意成為一家集藝術、設計、創意生態圈,一個可持續培植力量,成為具影響力的本土當代藝術推廣平台。

它是一個為大馬新銳藝術家提供支持的培植跳板,讓所有新銳藝術家的創意及貢獻得到廣泛關注,同時也為各領域提供欣賞藝術的捷徑,提升我們對設計藝術的理解。

鄭慶源在受訪時表示,最初是為了給藝術家一個機會,因為太辛苦了,尤其是恰逢經濟危機,不但市場凋敝,從事設計、藝術的年輕人本來就沒有機會展現自己,此刻更糟糕。我們就想自己做一個平台,幫助年輕藝術家,讓大家知道在本地也有很多人才,有很多好東西。

重拾設計師信心 鄭慶源:不埋沒人才

他們也注意到,近來有很多藝術推廣平台不斷湧現,不同的是,作為本地“帶領者”的“創意窩”,其推廣平台更加細化和多元化,並且深入和關注青年藝術生態的不同層面和各個階層,拉平了青年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使得更多青年藝術家被發掘和支持的可能。

鄭慶源在談到舉辦這個平台的初衷時表示:“在國外,類似的設計藝術推廣平台有很多,能有效對整個設計創作市場狀態作判斷。”

反觀在大馬,沒有一個固定平台,藝術家本身也無法判斷在藝術生態中的位置和價值。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啟發他想要做一個整體性平台。在這個平台上面,可以是實現信息的互動和流通。

鄭慶源會有如此現實的想法,可是與他的經歷有關。從澳洲留學歸來後,便投入多媒體設計教學工作,多年來培育不少設計、藝術新秀,但也接獲不少人的申訴。

“我們最想做的事,是不埋沒人才!我們不希望任何一個繪畫天才或者有天賦的設計師,因為沒有錢或沒有人發現,而被埋沒了。”他坦言在個性上不乏現實主義元素,無論任何作品都有其價值。

他說,不少具有設計才華者,基於面臨生存問題,都從事其他領域的正業,惟有在業餘時間依然不放棄設計的嗜好。“所以,這是我們做這樣推廣平台的動力,目的是要讓大家重拾對藝術的信心,我們願意扛起這個責任。”

應有價值觀 自我要求講究品質

具體來說,藝術家推廣的層面,還是以展覽為主要方式:“發現很多青年藝術家對自己沒有一個肯定的價值觀,隨隨便便就把作品交上來,抱著只要有人要我的作品,其他事情也不太計較了。”

“打從他們投入社會,就要有意識每個作品的誕生是不能馬虎,必須做出品質,也要獲取應得酬勞。”這也是他們向外表達的聲音。

經過三人的致力推廣,整體上看,不少參與的藝術家和作品,已經得到行業和社會的普遍關注,但為免隱藏過度消費青年藝術家概念的危機,他們極力為創作者爭取合理酬勞。

“我們最初的想法,還是要為本地藝術家做點實際事情,促進彼此之間的交流,也充分調動長期積累的行業資源,拓展適合青年藝術家發展的可行性機會。”

在社會發展迅速和變革的過程中,通過藝術方式表達,記錄年輕一代藝術觀念和時代發展碰撞拼發出無限可能,發現有價值的文獻作品及藝術人才,建構具有歷史文化品牌,又具有當代文明氣質的國際藝術展覽品牌。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