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庫.幸好還有梅忠記 | 中國報 China Press

知食庫.幸好還有梅忠記

特約:林金城



■“知食分子.人文空間”總監、品牌創意顧問、美食專欄作家、電視美食節目顧問、詩人(隔周刊出)

重新翻閱我在1990年代寫下的幾本檳城筆記,當中好幾段關於生活公市的記錄,都曾提到“梅忠記”這間粵菜飯店。

根據當時的考察,在生活公市三幢人民組屋的底層,共有三間廣東人經營的食肆飯館。即C座由梅姓順德人掌廚的“梅忠記”,和相隔兩間舖位由鶴山人溫福麟主理的“南記”,以及位於D座的一間飯館“梅易記”。

當年這三間小飯店的左鄰右舍,包括一攤油炸鬼和兩間廣東餅家,即中山人經營的“梁池記”和東莞人開創的“伍記”。走出生活公市,在日本橫街(Lebuh Cintra)上還有兩間廣東酒樓:富香和大東,街旁則有檔賣白糖糕和鹹煎餅的攤子和一攤松鶴軒涼茶檔。越過新街(Lebuh Campbell),走向日本街(官方名字與日本橫街相同,皆稱Lebuh Cintra),在轉角的大陸茶室旁,有檔由東莞人經營的廣東豆粽和紅豆沙,再往前走便是台山人創立的新潤記飯店,和隔壁新生活茶室午間開市的豬腸粥和晚上擺檔的魚生雞粥。若回頭走向十字街口,左拐走幾步路,便是桃園茶樓,再往前走向新街頭,巴剎鈄對面有間佛山南海人經營的宜香茶樓,往前再向左拐,走進賣菜街(Lebuh Carnavon)後,就看見益和茶樓……



以上便是我當年蒐集到的廣東飲食版圖。筆記上一再劃線強調:就方言群華人飲食而言,如果我們以為檳城就只有福建和潮州味道,那表示我們對檳城飲食文化的知識太過膚淺!

廿多年過去,慶幸大多數食肆仍然存在,或傳至第二代,或移到他處續戰飲食江湖。然而,三間位於生活公市組屋樓下的飯店,現在就只剩下“梅忠記”獨撐當年的市井風華了。南記的滑蛋薑蔥炒牛河、金錢豆腐、桂花麵和玻璃蝦,早已隨著溫福麟老先生褪下戰衣後成為絕響(印象中好像從沒見他穿過上衣呵);而知食老前輩口中一再傳誦的,“梅易記”那獨步江湖的豉汁排骨,也成了我當年擦身而過的遺憾!

幸好還有“梅忠記”。是的,“南記”和“梅易記”已結束營業多年,而伍記餅家和油條攤也搬到日本橫街去了,能吸引外人走進這社區的,大概除了找停車位外,就是專程來買“梁池記”的餅和吃一頓“梅忠記”的粵菜晚飯。買餅總是來去匆匆,不像吃晚飯那樣,坐在店裡,或頂著夜空還可以抬頭看看那三幢檳城最古老的組屋,邊吃邊看邊聽,感受這8、9成居民都是廣東人的社區氛圍,一改檳城只有福建一言堂的錯誤印象。

粵菜醬色油光教人讚嘆

“梅忠記”創立於1950年代,創始人為祖籍廣東順德的梅忠,後傳女兒梅嬋,約廿多年前,梅嬋再將生意交由其姐梅寶瓊的五個女兒打理。負責樓面的陳大姐說,現年七十多歲的梅嬋阿姨每天午間都會出來走走看看,排行老大的她和老四負責樓面,其他三名妹妹則包辦廚房大小工作,而所有菜式都傳承外公和阿姨的手藝食譜。

我對“梅忠記”的粵菜有超過廿年的情感,幾道熟悉的菜餚都抹上歲月的醬色油光。如玩火般快炒的一道滑蛋薑蔥牛肉,鮮嫩的肉質鍍上薄薄的一層蛋液,滑而不溜地也恰恰鎖住了爆炒過的薑蔥香韻,此乃鎮店之寶,一點也不為過。

薑芽鴨的古式調醬、炸蝦球的外酥內鮮,都讓我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的味覺記憶裡。至於紅燒魚頭、豉汁排骨、韭菜花或椰菜花炒雜等,都屬於古方舊法的烹治食譜。尤其一道梅嬋阿姨創出的“三菇皮蛋”,以冬菇,蘑菇和草菇來炒皮蛋,更是教人驚喜讚嘆。

我突然想起筆記中有道“韭菜花油炸鬼炒雜”,便向陳大姐點了這道從沒嚐過的“遺珠”。

她愣了一愣,笑說那是以前街坊經過油條檔時,買來要求加進“韭菜花炒雜”裡的,飯店並沒提供這道菜式啊!從她表情我大概可以看出已很久沒人提起這道菜了。她突然笑了起來:你下次買來吧,我幫你炒!

梅忠記

創始年:1950年代
地址:C-6 People’s Court, off Lebuh Cintra,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營業時間:18:00~21:30(不定期週三休息)
電話:04-2617672(陳大姐)
GPS:N 05.41738′ E 100.33363′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