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喜文:你存了多少?
有个网站对美国人展开了一项调查:你在储蓄账户存了多少钱?
结果令人吃惊,近62%美国人表示自身存款不到1000美元,其中20%人表示“根本没有储蓄户头”。
你没想到,自己会比大多数美国人“富裕”呗?
这个时代,1000令吉,甚至是1000美元,也称不上为储蓄了,顶多就“余款”,一个不小心,要维修汽车,更换轮胎,就会花个清光,甚至要刷卡赊账。
当然,有钱人还是很多——在参与调查的美国人当中,有14%人的存款达1万美元以上,而大多数为65岁银发族,男人居多。
只能说,人各有志;在亚洲,父母的储蓄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人们不仅会以冗长数字来显示自己的能力,也以此方式来表示自己的责任感。
只是,如果“节俭”并不是生活的目的,那“消费”也不会是生活中心,金钱只是我们通往目地的工具。
你用在哪里?
蔡崇达在《皮囊》中写道:“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许多人的消费,或节俭,是因为“不知道要怎么处理在自己身上的各种渴望;我们找不到和我们所热爱,或厌倦的这个世界,相处方法。”
于是,我们透过许多途径,用尽各种办法让自己快乐,或避免悲伤。
储蓄,大概也是一类,尤其在这个百货价格上涨的时候,如果你定睛的只有银行簿子上的数字,那你大概只会唤来落寞和消极。
“你们这群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
如果你仅有的1000令吉,是在满足各种尝试、履行该有的义务和责任之后的剩余,即使即将再花费一万令吉,也是充裕。
不该为薄弱储蓄羞愧
如果你所仅有的1000令吉是满足虚荣的深渊以满足那膨胀的自己,或因此而膨胀的自己,那是如此的贫乏。
我们不该为薄弱的储蓄而羞愧,我们应该感到惭愧的是胡乱找个窟窿去填满,以游说自己征服了什么,拥有了什么,享受着什么。
“如果我们是演员,那我们唯一的观众——生活,就像是个苛刻导演,用一个个现实对我们指手画脚,甚至临时加入很多戏码,有的帮助我们找到各自对的状态,有的则让许多人NG多次,裹足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