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客室.週末架勢堂 領兼職酬勞做全職的活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會客室.週末架勢堂 領兼職酬勞做全職的活

20151107heart02



特約:子若
圖:潘嘉威、受訪者提供

今日登場
台灣身聲劇場副團長兼編導張偉來
這個週五開始,《老鼠娶親》在古法田園上演,《架勢堂》與台灣身聲劇場副團長兼編導張偉來有了一席訪談,分享他在台灣度過的16年苦樂劇場生涯,以及走進大馬生態環境裡做演出的期盼。

張偉來於1980年在吉隆坡出世,學齡以前,他的童年都在關丹度過,他聲稱,這段在海邊生活的歲月裡,使他從小就對原始的事物產生莫大興趣,這無形中影響了他後來一直留在台灣身聲劇場的原因。

話說,19歲那年,他負笈台灣藝術大學唸戲劇系,當時的他學習慾望很強,加上難得出國留學,不僅止於學校的學習,他也積極參與課堂以外的劇團活動,當中包括正處於草創期的身聲劇場(1998年創團)。



在這個劇場裡,從當初“包山包海”的角色,做到今天的副團長兼編導職位,一待就是16個春夏秋冬過去了。如今回想當初接觸這個劇場時,他察覺這個團的演出方式非常有特色,“他們總會把許多樂器結合起來,尤其是部落使用古老的鼓,或是其他傳統吹奏樂器。”

訓練出全能技藝

這些不華麗不花俏,但最原始、最簡單的東西,頓時讓他找到了連結,“那是關於童年、關於生命的連結!”這種連結在異鄉遇見了,內心自然充滿歡喜,促使他一頭就栽進了身聲劇場,從此無法自拔。

在成為身聲劇場的一分子後,他曾經挨過苦,真正經歷過艱難,卻又從困境中熬過來了。“初期,我們都非受薪演員,儘管如此,大家都願意用一種全職的態度領取兼職的薪金。”多年以後再回首,他深切瞭解, 是那樣的生活與訓練方式,才會成就今天凡事游刃有餘的張偉來。

“在當時,我們每個團員什麼都要做、什麼都得負責,那麼,我個人偏愛美術方面的事物,因此,劇場裡的道具與舞台設計都由我來負責。”當然,他也是在劇中擔綱演出的演員之一。

“其實,有許多的事情都在那兒學習。”他以駕車為例,在大馬考取駕駛執照後,就出國唸書了,完全沒有駕車的機會與經驗。為了應劇團四處巡演的需要,他只好硬著頭皮坐上駕駛員座位,並在台灣演員同事協助下,載著道具趕在出演的路上。

如今,練就了他駕著車子就能越山過海,走遍偏鄉小鎮表演的好本領,“除了駕駛技術,還有電腦剪片……都是當時被訓練出來的生存技能。”這種身兼多職的演員生活,不只是把他們培養成“全能的生活者”,同時,也把這種凝聚團體的能量融入表演之中。

人就像抽屜收藏各種能量

“許多人訝異於我們彼此間的默契與能量,但,它其實是在現實生活的互動裡磨練出來的本能。”好比,他們每個人都能分飾多個角色,這一刻還是幕前的演員,下一刻馬上成為幕後的配樂員,角色的交替與轉換方式快而準。

這個角色交替與轉換模式的心理調適與準備,對於他後來在全力推動當地的社區踩街和藝術教育活動中有莫大助益,“它讓我能夠在一天裡扮演著不同角色,早上可以是教小朋友打鼓,下午則陪同安哥安娣做道具,到了晚上就會跟大家在一起排練創作……”

從以上的經歷中,他覺得,人就好像是抽屜,在打開的一個個抽屜時,裡面會散發不同的能量,“只要能量用完了就打開另一個抽屜,那麼,新釋放的能量就會支撐著我們走下去,哪怕做再多的事也不會感到倦累。”

“在每一個切換角色的時刻裡,只要我們懂得善用怎樣的能量去面對,你就會發現,原來能量是源源不絕的。這種學習後來應用在劇場大小事物上,自己做起事來將得心應手得多。”

街頭表演領教無情考驗

眾所周知,藝術源於生活,生活是藝術創作泉源,若是藝術需要走入人群,走進生活,劇場也該走到不同空間上演,劇場演員更應該從室內走出戶外,“因為戶外如街頭、廟口之地,才是對演員起著真正的考驗。”

劇場裡的觀眾與戶外的觀眾是截然不同的群體,張偉來娓娓說來他的看法,基於禮貌,劇場裡的觀眾就算演出不怎麼精彩,他們也會認真地看到劇終為止而不離場;但是,當我們走到街頭時,觀眾與演員的關係是對等的,只要節目稍不精彩,觀眾馬上掉頭就走。

“在現場,有的孩子甚至會直接地問說:媽媽,他在做什麼?很無聊耶!”這是街頭賣藝人必須面對的不留情面考驗,而他也曾有過一段日子靠街頭賣藝過活,“就是那種把樂捐箱放在前面,利用各種表演來獲取觀眾的樂捐。”

這麼做是因為劇場無法支付演員的月薪,街頭賣藝成了他們賺取生活費的途徑之一,而劇場也成了他們過日子的地方,“我們沒有足夠的錢付房租錢,於是,幾個團員就是白天在劇場裡排練,晚上則取出各自的睡袋在劇場裡度過漫漫長夜。”

這樣過生活的方式約莫過了一年時間,他們也透過街頭表演,獲得大量接觸人群的機會。期間,更學會了與觀眾取得連結的各種技巧,因此,他們開始被社會群眾認識,也受邀參與當地的各項藝術節。

於是乎,他隨著劇團的循序漸進的發展,投入到踩街與藝術節的活動中,“長期以來,身聲劇場採取對內與對外的雙線發展。一方面是在進行劇目創作和演員訓練,另一方面則是帶領社區民眾參與群體性演出,我們甚至承辦幾屆的淡水環境藝術節。”

啟蒙心智增進個人優點

話說回《老鼠娶親》,這是張偉來與人人人鼓劇場於2013年合力製作的一個兒童劇目,“當時,我們是在零預算經費下製作《老鼠娶親》,彼此分工寫劇本、分段落、做道具、譜音樂等。”

他尚記得,那年的農曆新年,他自掏腰包買了張機票返馬過新年,那時,大街小巷沉浸於拜年的歡樂氛圍,但他們卻是相約出來排練《老鼠娶親》這部劇,並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演練,並給呀吃華小的同學們免費觀賞。

那一回的演出,他們得到了“大馬戲劇之母”稱號的孫春美老師高度評價,認為在這個華人新年傳統故事裡頭,融合了馬來歌謠,加上現場音樂與舞蹈 ,以及演員穿梭在觀眾之間的表演,增加彼此的互動,“她覺得,這是一齣有潛力的劇目,應該多演給孩子觀賞。”

找來找去,原來最強的是自己!

《老鼠娶親》是一則流傳已久的華人民間故事,相傳每年春節的正月初三晚上,是各地鼠王結婚的大喜日子。這個經典故事,上一代人曾聽過,這一代人也許不熟悉,下一代可能沒有機會聽,但經典需要代代相傳,因為它可以連結代代人。

“孩子在現場可能被演員的面具或是音樂舞蹈深深吸引住,但回到家裡以後,他們會跟長輩一起回想劇情,這個時候,長輩們就可以適時地和孩子或孫子,重溫他們小時候曾聽過的傳統故事了。”這是多棒的交流機會呀!

在張偉來的版本中,劇中小老鼠不斷尋找最強的駙馬,好讓公主能夠嫁給他。小老鼠找啊找,遇見一個比一個來得更強的人,最後,小老鼠赫然發現,自己竟然是最強的!此劇要傳遞的訊息是,讓孩子發現他人優點,從中學習如何增進自己的優點;在這過程中,要免於讓孩子處於“自己不夠好”、“別人什麼都比我好” 的狀態。

在孩子的學習路上,大人教導他們探尋內在的自己,回歸到自己,而觀賞一部戲劇時,同樣是回歸到表演,“我們不見得有華麗的戲服或大型道具,但演員的表演、音樂、舞蹈、歌謠等元素才是重點。”他說,兒童劇場不是把孩子所要的東西都傾囊而出,更多的是啟發他們的想像力,“他們不只是來看錶演,而是參與表演。”

不忘創作的初衷

這一趟回國準備《老鼠娶親》演出前,張偉來才忙完10月舉辦的“2015新北市淡水環境藝術節”的事務,這個結合台灣公共部門、藝術家與在地民眾合力打造的地方盛事,以街道為劇場,上千名居民穿上戲袍一起上街表演。

通過這項藝術節,他不僅接觸到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同時,也提供了一個機會,讓他自己一再問自己:創作的初衷是什麼?有什麼創作是可以與他人分享?

他說,在結識的社區群眾裡,不論男女老少,都擁有不同的生命經驗,當他在給對方藝術方面的指導時,著重的是為彼此打開一扇交流與分享之窗。

在寶島學習的寶貴藝術經歷,讓他決定回到家鄉貢獻自己所學,2011年,他到呀吃十四里華小,跟一群大馬藝術家與當地社區群眾,合力把“親親大自然烏冷縣社區藝術嘉年華”成功辦起來。

在田園中與蝴蝶較勁!

紅姐姐為《老鼠娶親》物色的演出地點是環山綠抱的古法田園,他甫抵達現場,就被美不勝收的環境吸引了,同時提心吊膽起來!“我們常說,在戶外做演出,如果連旁邊飛過的蝴蝶都比你好看,觀眾何必看你的表演呢?”

他深深吸了一口氣,說道:我們要把皮繃緊一點咯!“這並非意味我們要做得比環境更好,而是如何融入環境裡頭。”在過去兩年來,此劇曾在禮堂、食堂、廟口等地演出過,但古法田園給了他與這部劇再次出發的動力,因此也增加了演員人數,傾力演出。

對於來看劇的孩子們,他坦言,不會奢望一齣就能改變什麼,但,大夥兒群聚在大樹下,一起用歡樂的心情欣賞傳統故事與古樂,這種時刻、這種習慣,“我想,它必定在孩子心裡留下不一樣的感覺,這是一種有溫度且可貴的交流。”這樣的溫暖是一輩子的!

【雙鼓動劇場】之老鼠娶親

日期時間:11月6日及13日,4pm;11月7日、8日、14日及15日,10am&4pm。
地點:古法田園Newera Organic Farm Lot 5277A,Kampung Janda Baik, 28750 Bentong, Pahang.
Waze:New Era Organic Farm
票價:RM50(0歲至3歲免費)
票務熱線:012- 2345 449

童年歲月從來是,有多珍貴就需要多珍惜,洪繡晴與張偉來把《老鼠娶親》搬到戶外演出,只為了許孩子一個自然而有意思的歡樂童年。
童年歲月從來是,有多珍貴就需要多珍惜,洪繡晴與張偉來把《老鼠娶親》搬到戶外演出,只為了許孩子一個自然而有意思的歡樂童年。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