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走向民主(系列2) 軍事將領發動政變 多黨議會時代終結 | 中國報 China Press

緬甸走向民主(系列2) 軍事將領發動政變 多黨議會時代終結

整理:本報國際組



二戰前夕,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的緬甸獨立運動風起雲湧。

在日本支持下,反對英國殖民政府、渴望獨立的翁桑將軍組織緬甸獨立義勇軍,1942年他率軍與日軍一起參加了對英軍的戰鬥。

1943年8月1日,在日本主導下,緬甸宣佈獨立。戰前曾在英國殖民政府任緬人總理的巴莫出任元首,翁桑任國防部長兼國民軍總司令。緬甸名義上擺脫了殖民統治,但實際上只是日本傀儡。



1944年,翁桑開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並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對抗日軍。日本投降后,英國收復緬甸。

1947年1月,翁桑將軍與英國政府談判,順利通過讓緬甸獨立。但同年7月19日,翁桑將軍和其他6名臨時政府領導成員開會時遭到暗殺,7人全體遇害。

翁桑的繼承人吳努(德欽努)繼續領導獨立運動,英國議會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認緬甸獨立。

在獨立的大約頭10年,緬甸人曾經嘗試過民主政治。緬甸在首任總理吳努領導下實行多黨議會選舉,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聯盟連選連勝,保持著議會多數。

當時緬甸的人均生活水平遠高于周邊國家。政治上也非常開放,沒有言論控制和新聞檢查制度,數百家報刊雜誌可謂是百家爭鳴,大批年輕學子赴海外留學。

可好景不長,獨立后的緬甸,由于緬甸共產黨和其他政治派系的反抗,使得國內紛爭不斷。

1962年,軍事將領奈溫將軍以防止國家分裂的理由發動政變,宣佈要使緬甸成為社會主義國家,也標誌著緬甸多黨民主議會時代的終結。

奈溫政府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民族問題等各個方面全面推行中央集權體制,由軍隊領導人組成的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成為唯一合法政黨。緬甸從此進入一黨專制和軍人統治時期。

同年7月,學生在仰光大學發起示威活動抗議軍事政權,軍隊則在奈溫的間接指使下以血腥鎮壓。

牛津花園的儉樸主婦

在踏入政壇前,翁桑蘇姬只是一個居住在英國牛津、再平凡不過的家庭主婦。

緬甸1962年發生軍變時,翁桑蘇姬在印度與身為大使的母親在一起。她于1964年前往英國留學。

翁桑蘇姬在倫敦求學期間,認識了英國學者麥克‧阿里斯,兩人于1972年元旦結婚。

婚前,翁桑蘇姬給未婚夫寫了187封信,她曾在信裡說:我只要求一件事:萬一我的同胞需要我,你要協助我完成他們所賦予我的責任。阿里斯回答:我永遠不會站在你和你的祖國之間(不阻礙之意)。

他們婚后有了兩個兒子,一家人平靜地過日子,阿里斯繼續學術研究,蘇姬在家相夫教子。

1974年11月,軍政府首腦奈溫拒絕為前聯合國秘書長吳丹舉行國葬。一群大學生劫走靈柩,將他安葬在前學生會的所在地,並展開示威。軍政府奪回靈柩,轉葬在大金塔廣場的墓園。軍隊向龐大示威人潮開槍,造成數百人喪生。

此時,翁山蘇姬正在牛津過著平靜的生活。在蘇姬家作過客的吳丹孫子在《大河迷思的腳步》一書,描寫在牛津花園的每個下午,孩子們在草皮上玩耍,他們一同喝茶,阿里斯則抽著煙斗。

1988年,翁桑蘇姬平靜的生活起了波瀾。這一年,遠在緬甸的母親中風,她回國探望,不曾想過此后再難與家人團圓。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