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自廈門
我喜麵食。馬來語的麵條Mi是借用福建話或廣東話的發音而來,想必馬來先民原也不吃麵。似乎沒有人做過統計,馬來西亞人的麵食與米飯的食用比例是多少。為了區別面廠量售的麵條,馬來西亞有些面家打出“手工面”的招牌,標榜是自己親手和麵粉,製做麵條。我們大家熱愛的板面就是一個代表。
我曾經興致勃勃帶中國朋友在吉隆坡吃特色麵條,一路上先吹噓一番何謂板面,人家的手工面怎么個有嚼勁。友人到了現場一看幾個小伙子現場製做出來的“手工板面”,就跟我說,這哪叫手工面啊,都不是用手拉出來的!直到今天,我有時看到掛上手工面招牌的面家,還是會忍不住跟他們講,你們這個叫做“半手工面”。
香港是麵食的沙漠,只有沒有個性的泡麵。蔡瀾把吉隆坡金蓮記黑乎乎用豬油渣炒的福建面列為死前必吃美食,你就知道,港人對平時每日早晨清湯公仔麵的疲憊感有多大。港式燒臘店裡常有的雲吞麵或幹撈叉燒面,馬來西亞也有。雖然香港朋友每回都向我投訴,你們這些馬來人,都把面煮太久了。但是港式的幹撈面常讓我有滿嘴咀嚼塑料袋之苦,實在無法體會出美味。香港的麵食,我從來不點。
吃麵已經不再講究
中國可算是麵食的原鄉之一了。說起手工面,首先就要點名“蘭州拉麵”。雖然不是連鎖經營,但是全國大街小巷都開,已經到了有商業街就有“蘭州拉麵”的盛況。麵家一般是西北的回民或維吾爾族所開,個個都是現場和面拉麵。客人點一碗,師傅才現場拉。我總看得出神,怎么雙手一張一拉,就化成千條髮絲般的面。但是當代中國的麵食還停留在溫飽的階段,已經沒有了陸文夫記錄早年在蘇州吃麵的講究。好麵之徒要算好時間去面攤吃湯麵,面的煮法可以有“免青”(不要放蒜葉)、硬面、爛面、寬湯、緊湯、重面輕澆(面多些,澆頭(料)少點)或重澆輕面。客人吩咐起來像念快板似的。
現在中國的麵店,煮出來的麵都分量很大。我幾次要求老闆減半,他都很擔心我會要求減價。他說:“客人付了錢,可不能吃不飽。”所以為了把量做大,又不能不計成本,大陸的麵店基本上都是湯頭、配料與麵條的比例嚴重失衡。一碗麵,吃到后面,怎么像走長城一樣,吃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