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感动世人 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系列5)
整理:本报国际组
1990年缅甸选举后军政府仍旧把持政权不放, 但国际与媒体对缅甸局势与翁桑苏姬的注意与日俱增,伦敦泰晤士报称她为“缅甸的甘地”。
联合国一再呼吁缅甸当局释放她、与她对谈;欧美国家要求政权转移,并以禁止对缅军售与援助,作为施压工具。
1991年,翁桑苏姬获得代表最高人权奖项的沙卡洛夫奖,同年11月她又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称她所代表的缅甸民主人权奋斗是“亚洲近数十年来公民勇气的最卓越典范”。
丈夫儿子代表领奖
因为她仍被军政府软禁,所以无法亲自领奖,只好由丈夫阿里斯和她的两个儿子代表她前往挪威的奥斯陆领奖,也代表她宣读“免于恐惧的自由”得奖感言,向全世界宣告缅甸对自由与民主的渴求。
这份得奖感言中引述了翁桑苏姬的名言:“在缅甸追求民主,是一国民作为世界大家庭中自由与平等的成员,过一种充实全面、富有意义的生活的斗争。它是永不停止的人类努力的一部分,以此证明人的精神能够超越他自然属性的瑕疵。”精采的演讲获得全场起立鼓掌。
虽然获得国际上的声援,翁桑苏姬并未因此获得真正的自由。 从1988年回国以来的21年中,翁桑苏姬的大部份时间都是在某种形式的看押中度过的,中间穿插一些短暂的附加著各种条件的“自由”片断。
第一次看押是从1989年7月20日到1995年7月10日共六年。第二次是2000年9月23日到2002年5月6日,共19个月。第三次是2003年5月30日被拘留3个月,然后转为软禁。
第四次是2007年5月25日,当局在她软禁结束之前宣布延长软禁一年。第五次,军政府在2008年5月27日宣布软禁期限再延长一年。第六次是当局借一个美国青年游泳进入翁桑苏姬住处为由,说她违反了软禁规定而再次把软禁延长18个月,直到2010年11月13日获释。
夫婿罹癌坚持留下
军政府为了避免翁苏姬桑透过丈夫散布她的理念和影响力,从1990年7月后,就不准阿里斯再到缅甸去看翁桑苏姬了。
在翁桑苏姬返回缅甸的这段时间,阿里斯一方面独自在英国抚养两个儿子,一方面忙于学校的教学工作,身体健康状况已不如以往。
1997年,阿里斯罹患了摄护腺癌末期。此时他最大的愿望是马上到仰光去见妻子一面,把握人生中最后相聚的时光。
许多国家和组织都请求缅甸政府同意让阿里斯入境缅甸与翁桑苏姬相见,甚至连教宗若望‧保罗二世也都出面呼吁。但是军政府却拒绝让阿里斯先生进入缅甸,相反的,他们建议翁桑苏姬可以离开缅甸到英国 去探望他。
翁桑苏姬面对了人生最大的难题:一旦离开缅甸到英国探望家人,军政府可能就永远不会同意她再回到缅甸了;然而留在缅甸,却又意味着 这辈子可能再也见不到挚爱。翁桑苏姬历经多天的煎熬后决定牺牲个人的亲情,继续留在缅甸,直到1999年阿里斯过世,她都没有回到英国见丈夫最后一面。
1989年被软禁后,阿里斯与翁桑苏姬总共只见过5次面,最后一次是1995年的圣诞节。
失去阿里斯的痛苦让翁山苏姬伤痛欲绝,她坚持留在缅甸的原因就是希望所有的缅甸人民都能够获得自由。
翁桑苏姬的抉择和阿里斯的逝世让广大的群众气愤掌权的军政府如此不通人情。而她永不妥协、用爱与和平抗争的方式,赢得了全世界关注与缅甸人民对她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