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走向民主(系列6) 番紅花革命抗議軍人統治 僧侶上街要求政改
整理:本報國際組
1992年上台的丹瑞在加強對國家控制的同時也開始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緩和國內緊張局勢做出一些重要努力。
首先是解除在8888起義期間頒布的戒嚴令;2003年8月,軍政府宣布了七點民主路線圖計劃,包括恢覆舉行國民大會、啟動制憲程序和舉行選舉。但不少批評人士認為,這個計劃是軍政府為延長統治而耍的花招。
經濟上,軍政府也嘗試過多種辦法吸引外國投資,但效果非常有限,主要原因,一是獨裁體制下腐敗橫行,投資環境缺乏吸引力,二是國際制裁,投資風險過大。
2007年8月15日,軍政府無預警廢止石油和煤氣補貼,導致價格飆漲好幾倍,引發民眾連日來示威,要求民生物資價格合理化。
9月6日,一群僧侶挾持公務員,要求軍政府為前一天打傷3名僧侶的暴力行為道歉,遭到拒絕。僧侶宣布拒絕接受軍政府成員及其家人的布施。緬甸是佛教國家,僧侶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僧侶這次公開和當局決裂在全國產生重要影響。這場抗爭慢慢發展成1988年以來規模最大的人民抗爭。
由于站在示威最前線的是佛教僧侶,遊行群眾將象征僧袍的深紅色帶子別在衣服上,表達對僧侶的支持。因此稱為“番紅花革命”。
宣佈實施戒嚴
遊行者的訴求從最初的要求控制物價轉變為要跟軍政府對話,要求釋放翁桑蘇姬等政治犯。抗爭中最令人鼓舞的時刻,是一群僧侶沿大學路漫步,向翁桑蘇姬致意。
9月26日,當局宣布實施戒嚴。逾萬名僧侶不理會宵禁及集會警告,在仰光大金塔聚集。當局對示威群眾武力鎮壓,至少3名僧侶和一名婦女被打死,100人受傷,300多人被拘留。
軍政府翌日大舉搜捕近千名帶頭示威的僧侶。面對不顧危險堅持遊行的民眾,軍警開槍射擊,至少9人死亡,包括《法新社》的日本攝影記者長井健司。
這場番紅花革命雖然像1988年的民眾起義一樣被當局鎮壓下去,但它對軍政府的權力基礎造成了更強烈的震撼。
國際社會聲援擴大制裁
番紅花革命后,美國和歐盟對緬甸發動新的制裁,制裁擴及軍政府成員及其家族,並再次要求軍政府和翁桑蘇姬進行對話。
這次運動開始到結束,國際反應之迅速和強烈超過以往任何一次革命。2007年8月22日軍政府剛剛開始抓捕示威者時,美國國務院就發表聲明予以譴責,並要求軍政府立即釋放活動人士和反對派展開對話。
到9月28日當局實施鎮壓之后,菲律賓總統艾羅雅對仰光發出警告,如果繼續對民眾進行暴力鎮壓,菲律賓將停止給緬甸的金融支持。日本首相要求緬甸對日本記者遇害作出解釋。東協也呼籲聯合國采取行動。當天,聯合國安理會呼籲軍政府自我克制。
聯合國安理會10月還首次發表正式聲明,敦促軍政府釋放政治犯,停止對平民使用暴力,並啟動真正的對話。在運動后期,聯合國人權特使前往緬甸,在軍政府領導層和反對派領導人之間進行斡旋。
歐盟在10月宣布擴大對對緬甸的制裁,除了已有的武器禁運、資產凍結和簽證停辦之外又增加了木材、金屬、寶石等一系列商品的禁運令。
美國國務院和財政部也增加新的制裁措施,比如凍結包括丹瑞在內的14名緬甸高級官員在美國金融機構的資產,禁止任何美國公民跟這14人之間有生意往來。澳洲也針對軍政府人員采取了一些金融制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