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韦地:真医生假文青──挑战极限之必要 | 中国报 China Press

林韦地:真医生假文青──挑战极限之必要

日前在吉隆坡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关于攀登圣母峰的《Everest》,一部是关于火星冒险的《The Martian》。



说来有趣,两部电影都有点似曾相识。关于山难片,中学时就曾看过当年很红的《Vertical Limit》,那时候年纪小,我便觉得登山好危险,登山队里也是有坏人,而且人际关系也是很复杂。《Vertical Limit》里的主角们攀登K2峰已经这么危险了,多年后的《Everest》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攀登世界最高圣母峰,更令人感到动魄惊心。看完电影后,特别上网找了电影中描述发生于1996年那场山难的资料,光是读维基百科便花了我不少时间。

其实,那场山难也有来自台湾的登山队员遇难,但电影里着墨甚少。当天晚上睡觉时,一直梦见这部电影的片段,一直想着如果在电影进行到某处时,主角就决定往回走,下山了,结局或许就会有所不同。

到达自己的目标地,然后拍照留念,到底是不是真的那么重要?



想起小时候看《阿波罗13》时,电影里宇航员在太空梭里看着月球表面,近在咫尺,却无法降落,一位宇航员说,看那月球表面多美,另一位宇航员却和他说,别想太多,我们要回家。

《The Martian》也是一部关于从太空回家的电影,相比起《Everest》,这部电影正面太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是美好收场,正面到美中两国可以携手无私地合作,中国可以伟大到牺牲自己的太空计划,将火箭免费送给美国,只为了将一个美国藉的太空人从火星救回来。

世界和平,地球大同,一起奔向美好的火星。

(可是编剧和导演,你们这样设定有想过俄罗斯的心情吗?)

《The Martian》充满了《Interstellar》的影子,Matt Damon都扮演那个在太空里,等待被救援的角色,只是他在《The Martian》里改邪归正,变成十分讨喜的植物学家。不似《Interstellar》充斥物理理论,时间和空间扭曲,《The Martian》剧情里的科普细节都十分生活化,充满巧思和惊喜,没东西吃了就拿队员的大便当肥料,在火星上种马铃薯,电力不够就把暖气关掉,结果冷到半死就把核废料搬上车当暖气,番茄酱吃完了就把止痛药磨成粉配马铃薯吃,十分有趣,电影对白里那些关于公海和殖民的概念用在火星上也十分新奇。

看完这两部电影,除了发现资本主义无论是在圣母峰和火星上都无所不在之外,觉得自己可以活在地球的平地上,在家里开着冷气,抱着温暖的枕头和棉被,真好。只是或许在人生某个阶段,人总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挑战极限,挑战自己可以爬多高,可以走多远,可以将自己或某群体的旗子插在任何自己想要插旗的地方,可以在多恶劣的环境活下来。

我也想要挑战极限。

我想要挑战自己,可以在家里宅多久?

林韦地-在新加坡当医生、“草根书室”董事,曾获花踪文学奖、大马中文部落格祭最佳艺文部落格奖。出版文集《在第一本书之前》、《不可一世》、《于是》、《两医之间》。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