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国文:巴黎恐袭给我们上了哪一课?
“作为恐怖主义分子袭击的首要目标,美国可以先休息一下了,现在法国才处于那个位置。”这是一位法国的国家安全官员在2013年对《时代周刊》发表的谈话。
只可惜法国国家安全机构对恐袭情报的掌握,没有这位官员对法国成为恐怖分子新箭靶的预测来得准确。今年1月发生的《查理周刊》办公室遭恐怖分子枪手袭击,造成12人死亡;相隔10个月后,巴黎在黑色星期五遭受到最严重的连环恐怖袭击,造成至少129人丧命。
恐怖分子为何接二连三地选择向法国下手?这道问题并没有标准的单一答案。主流的说法,是法国近年来积极参与打击恐怖组织“伊斯兰国”(ISIS),因此成为恐怖分子报复的对象。
这个说法没有错,但不见得是事实的全部。巴黎遭恐怖分子血洗,除了有恐怖主义渗透的外因,更关乎法国国内政策及社会状况的内因。
法国是全欧洲穆斯林人口最高的国家,境内有650万名穆斯林,占了人口将近10巴仙,大部分为北非的移民。
然而,在移民政策上相对宽松的法国政府,于引导及协助移民融入社会的政策上,却是相当的模糊与不足。2005年,两名北非移民青少年因躲避警方而意外身亡,在移民聚居的市郊引发暴动,进而扩散成全国大规模骚乱;2013年,一名穆斯林男子因抗议警方制止妻子穿戴面纱而被逮捕,此事件激怒了穆斯林社群,引起另一轮的暴动。
教育及工作机会的匮乏,生活条件的卑微、让移民社群长期处于不满的状态,进而演变成反社会的偏激思维。仇恨及排他的情绪,为极端主义的滋生提供了最佳土壤。
遏止恐怖主义,不能只靠反射性的暴力回击,还得针对恐怖主义滋生的源头对症下药。否则,以军事力量摧毁了一个恐怖组织,还是会有另一个恐怖组织的出现,让反恐行动变成越反越恐。
遏止极端主义滋长
回看马来西亚,我们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一样,无法在恐怖主义的扩散下独善其身。
除了加强反恐情报的监控,提升针对外来恐怖主义渗透的保安机制,我们同时也应该由内遏止让恐怖及极端主义滋长的条件,尤其是操弄及煽动种族及宗教情绪的卑劣从政作风。讽刺的是,最常使用这种龌龊手段的,正是来自国内最大的执政党的党员及领袖。
种族及宗教课题的炒作,是建立在“非我族类”的思维上,手法是不断突出“我族”与“他族”的差异,甚至无中生有地渲染“他族”对“我族”的威胁。这条路,只会越走越狭隘、越来越偏激。极端主义及恐怖主义,不正是如此滋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