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法規要求複雜 中小企業貿易障礙多
報導:陳艾薇
中小型企業佔亞太區域所有企業總數的比例超過90%,僱用了60%至80%之間的勞動力。目前,中小型企業為我國貢獻了35%的國內生產總值,並計劃在2020年成長至41%。因此,亞太區域整體經濟想要取得成功的關鍵,是思考如何讓中小型企業更容易進行貿易活動。
DHL Express南亞與東南亞區域海關與監管事務副主席余文民認為,在中小型企業面對的多項全球化挑戰之中,掌握不同的法律、規則和技術要求,是最大的貿易障礙之一。
有別於歐洲,亞洲的貿易環境是各自為政且多元的。因此,遵守不同的貿易法規有助企業降低風險,同時能更有效地掌握這些法規的複雜性;反之則可能造成企業在金錢方面或商機的損失。若情況嚴重將導致企業被罰款,甚至企業人員遭監禁等後果。
余文民舉例:“我們曾看過企業因為忽略了產品出口所必須符合的相關執照要求,而被迫展延或取消新產品的推介。”
他認為,對發展中國家的中小型企業來說,這些複雜的法規是一大問題,因為企業難以取得可靠與準確的相關資訊。
應分配資源加強瞭解
同時,有限的資源導致這些中小型企業不願意投資更多的人力資源、程序和知識,來瞭解及遵守這些法規。
余文民指出:“要克服這項挑戰,政府部門和中小型企業分別扮演重要角色。”
他說,為了避免違反法規造成昂貴又危險的問題,中小型企業必須分配必要的資源,確保對所有相關法規的瞭解與掌握。
他也呼籲中小型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不要只著眼於當下所需的投資,而是把對法規的了解視為一項長遠的企業優勢。
在建立貿易合規性的早期階段,中小型企業可以考慮針對合規框架,對外尋求貿易專家的指導,以縮短整個學習過程。
不過,由於貿易合規性是一項根本的企業風險,所以中小型企業在依賴外在夥伴建立貿易合規性的同時,也必須準備承擔相同甚至更多的責任。
促進貿易政府責任重大
政府在促進貿易方面所推動的措施,也帶動了中小型企業的發展,若後者能認識法規對貿易的影響、全面掌握法規程序,同時擁有正確的合規策略,就可以從區域性與全球貿易中受益。
只不過,政府與相關機構在制定或修改法規時,也應顧及相關法規對企業的影響。同時,政府也透過工作坊或其他管道為企業提供相關咨詢服務,讓他們快速瞭解新的法規。
余文民指出,清楚的指南、透明的程序及方便易用的工具,能減少企業在掌握新法規時的負擔。
他說,政府必須緊記,他們擁有消除或製造貿易障礙的權力,而且有責任在制定法規限制與鼓勵自由貿易之間達致平衡。
為打造一個更好的貿易環境,亞太區域國相互合作並採取行動實施了相關措施,例如在東協經濟共同體框架下協調法規、東協單一窗口及關稅協調目錄(Harmonized Tariff Nomenclature)。
不過,余文民稱目前還有許多其他的課題有待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