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攝手‧貧瘠“柬”單美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我是攝手‧貧瘠“柬”單美

20151123pgraphy01



報導:李毓康
圖:受訪者提供
攝手:潘毅桓 Thomas Phoon

當大家有著同樣的技術和器材時,是什麼令有些人拍出來的總是與別人不同呢?“學習攝影的重點不是技術,更不是器材,而是攝影師的本身。對做人的態度、對攝影的理想、對人文的關懷、對生命的要求等,這些個人專屬風格,才是與別人不同的因素……”

攝影人潘毅桓對接觸攝影,先擱下技巧學習,而是從研究攝影器材開始。“由於小舅想買相機,托我去查詢,後來因店主朋友的慷慨,在特別優惠的游說下,他為自己買了第一部數碼單反相機。”



剛開始,對攝影技術不甚瞭解,他開始自我學習,透過看攝影雜誌及書籍,還有與攝影好友交流,踏入曝光,構圖等實習之路。

在他開始掌握基本的攝影技術,拍攝主題也越來越廣,鳥類、風光、人像及旅遊攝影,都均有涉足。

在渴望得到更多的知識,他開始尋找與攝影有關的紀錄片,在看到紀實攝影師詹姆斯納赫特韋(James Nachtwey)的作品,他確定找到了自己的攝影方向。

“詹姆斯納赫特韋的人文紀實,讓我看清前方,心裡就是想成為這樣的攝影師,我要捕捉需要關注的故事。以後我開始專注對紀實攝影和新聞攝影的學習,希望分享身邊需要關注的人、事、物。”

他分享了走訪柬埔寨金邊“貧民窟”的組照,除了居民單純樸實,那裡貧困落後的窘況,讓他難以忘懷,至今歷歷在目。

貧民窟依著半荒廢的火車軌伸展,徒步走完大概需半小時,沿途間中傳來陣陣酸臭味,抬頭一望,可以看到柬埔寨一棟棟的摩天大廈,兩者相視而立,貧富距離似遠還近。

走出貧民窟,看到的不只是貧乏,你會不禁問自己:“改變的契機,倒底在哪裡?他們還要這樣一代活過一代嗎?”

距離金邊不遠的火車站貧民窟,生活條件仿如第二個世界,以茅草搭蓋的房子,一下雨,滴滴漏漏難免,風雨再大一點,家園一夕毀了,這也不是新鮮事。

需要付出一天的辛勞,才得以換取飽足的一餐,是這里的生存定律,反看我們周遭,生活是幸福的,卻不懂惜福;他們的不幸運,卻造就了心靈的富足,這就是潘毅桓眼中的“柬”單美。

20151123pgraphy02

【影像背後】生活“盲”茫

人的需要分為生理的、安全的、感情的、受人尊重的、自我實現的5種。肚子無法溫飽,仍停在第一層的生活困境中的他們,對於未來,還能擁有哪些夢想或期待呢?

潘毅桓 Thomas Phoon-英國皇家攝影協會及馬來西亞攝影家協會碩學會士,以柬埔寨拍攝的紀實作品,首位贏得美國權威黑白攝影雜誌聚光燈大獎(Black & White Magazine Portfolio Contest Spotlight Award)的大馬攝手。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