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重仁:善待這個地球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徐重仁:善待這個地球

今年米蘭世界博覽會,主題是“滋養地球,生命的能源”,議題觸及珍惜食物、選擇食物、生活中與食物關係的平衡,希望能夠喚起世人對于飲食適量、簡約、平衡和永續發展的重視。



米蘭世博,共144國參展,瑞士館裡巨大食物塔裝滿零食、食物,提供參觀者盡情享用。

不過,展期中不會再補充,透明塔身設計,從館外便可看到剩下多少庫存,藉此教育參觀者取用食物,應該“吃的適量”,且考量到其他人,並提醒民眾在食物分配與永續發展間,個人也該負任。

這跟談食安很像,要做好食安,消費者意識很重要。



很多狀況是因缺乏對此領域了解,而引起恐慌。因此,要做好食安,必須從教育著手。

最近看到台東的學校鼓勵小朋友在校園種菜,學習澆水等,透過實作,直接學習如何照顧蔬菜、了解營養價值,從小建立食安觀念。

德國館則運用大量IT科技,發給每個民眾一張感應紙,不同主題展區,透過感應紙投影,都會顯示出不同的資訊,主題包括水資源、土壤、氣候、生物多樣性和食物等,希望藉由互動式學習,尊重大自然,並了解食物來源。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場館主題“Slow Food(慢食運動)”,它的起源是個協會,于1989年由Carlo Petrini創立;台灣2005年也成立分會。慢食的概念:透過食物,去討論隱藏在其背后的移動、利用與生態間關係。

飲食習慣趨向平衡

館中有“過去vs.現在”怎么做的照片呈現,直接展示出人類在畜牧、農業等變化,例如,過去養豬,是把豬隻放出來跑,現在則圈養居多;過去栽種番茄貼近大自然,現在則網室栽種居多。

簡單劃分,過去栽種養殖以小規模多樣作物、量少價值更高,與大自然和平相處為主;現代則是大規模栽培、量多成本低,與大自然偶有衝突。

不只栽種,現在食物大都經加工,已非原貌,且包裝過多。例如沙拉,過去蔬菜清洗后加上醬料即可食用,但現在為求快求便利,超市販售包裝好的,這些包裝物、容器,未做垃圾處理流至海洋,被魚類誤食,就會造成整體生態汙染。

Slow Food中強調“無包裝食物”,用塑膠袋包裝會對環境造成負擔。同時,更延伸飲食要平衡的教育,很多人吃西式自助餐,拿了很多卻吃不完,造成浪費,這類飲食習慣最后都應趨向平衡,才有助于食物和環境發展。

Slow Food亦推廣“少吃肉”,例如我請客去飯店吃牛排,分量很大,吃不完浪費,但勉強吃完,則造成身體負擔。在日本餐廳裡,餐點的分量約僅台灣餐廳的一半以下,主廚從健康角度思考,吃七、八分飽比較健康;日本甚至推廣“半斷食”,在一段期間內有幾天吃的清淡、或者不吃,有利于身體排毒。這些例子值得台灣餐廳思考,怎樣才是適合的分量。

大家都知道要減量,但生活中卻常看到超量。據統計,美國人一年吃肉125公斤,反觀非洲人一年吃肉低于20公斤,兩個數字很懸殊,再思考,若是中國大陸或印度,每個人也都吃125公斤的肉,全世界糧食就要告急了。大家應該喚起自我意識,在生活飲食部分,如何去簡約。

北美每人一年丟掉的食物約280至300公斤,包括農產品、魚、肉等。青菜蔬果外表有一點瑕疵,最后都因消費者不買而被丟棄,這類水果稱為“醜蔬果”,也是食物浪費的主要來源之一。

其實醜蔬果可以拿來加工,做成果汁、麵包或加工食品,把醜的、剩餘的蔬果再製,不僅避免浪費,還可做出新商機,更是珍惜食物的態度,對自己好、對大地也好,自然心情就開心。

“只買你要的數量,不要浪費食物”,一旦過量就會成為麻煩,不如一開始就買適量。每個人如果都能從自己飲食上先改變,不要買過多、不要吃過多、包裝不要太多,善待這個地球,相信對環境會更好。

(作者為台灣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