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蔡愛卿
在越來越多人熱愛上網以及滑手機,加上閱讀風氣一向低落的馬來西亞,位于詩布朗再也的檳州公共圖書館,依然默默扮演其角色。而翻開歷史我們才知道,檳州第一家圖書館原來是由英國人在1817年成立,屈指一算,圖書館在檳城即將迎來它的200周年紀念日。
1817年1月1日,英國殖民地之一的檳城迎來了歷史上第一間圖書館。雖說這是一間公共圖書館,但實際上只為當時居住在檳城的英國與歐洲人服務,而它並沒有得到政府資助,主要由民間經營及管理。
圖書館裡第一批書是由當時英國公務員以及子民捐獻出來的,想要從圖書館借書的人,必須繳交25西班牙銀元年費,以及每月4元的月捐。這對當時的平民百姓來說,是他們負擔不起的費用,裡頭也都是他們看不懂的書。當時的圖書館,可說是只為特權階級服務的設備。
歷史學家馬可斯林頓日前在威省故事系列之《檳州公共圖書館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講座上,與公眾分享檳州圖書館歷史。該講座由檳城古跡信託會與Think City聯辦。
靠會員年費月捐支持
馬可斯林頓說,圖書館被命名為威爾斯王子島圖書館(Prince of Wales Island Library),座落在萊特街與大伯公街之間,東印度公司的軍備儲藏建築內(現已拆除)。第一批由公務員與民眾捐出的書共有900本。圖書館的運作,主要靠會員的年費與月捐,以及理事會成員的捐獻在支持。
不過圖書館的運作並不理想。到了1822年,雖然藏書已增加至3000本,會員卻從30人減少至19人,許多書本被人借走后沒有歸還,更嚴重的是圖書館負債高達1012西班牙銀元。為了重整圖書館,新的理事會成員接手其營運,並搬遷到位于道寧街與土庫街之間一棟建築內。
他說,圖書館曾經數次遷移,檳城高庭、市政廳、檳州大會堂都曾經是其落腳處。而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公共圖書館,是在1880年搬到市政廳建築后的事。那時候起海峽殖民地政府每年固定撥款支持圖書館的運作,並且開闢公共閱讀室。除了書籍之外,也提供來自英國以及其殖民地的各種報章、雜誌供閱讀。
推動革新帶動人文發展
曾經在1965年至1971年擔任檳州圖書館義務巡察員的Think City主席拿督安華法查,對戰后檳州圖書館的發展非常清楚。他說,州圖書館曾經推行數項革新措施,對檳州人文發展起了積極作用,這些革新包括方便人民的開放時間、舉辦藝術展、公共講座、珍貴書籍藏書室等。
他說,舉辦藝術展是州圖書館的傳統之一,目的是為有才華的年輕畫家,提供展出作品的空間。檳州許多著名畫家,早年都曾經在州圖書館的空間舉辦畫展。
他說,州圖書館的珍貴書籍藏書室是個寶庫,收藏英國殖民地以來倖存的珍貴藏書,這些藏書包括一本在1677年出版的第一本馬來文版聖經。
建議數碼化運作
安華法查認為,檳州圖書館擁有逾200年的悠久歷史,有關當局應該整理出圖書館的詳盡歷史,並且引進更多數碼化運作,讓圖書館與時並進。
他建議州圖書館與分布在不同地區的分館,藏書資料應該互相連線。這樣人們只需上網就能查詢要找的書可以在哪間圖書館找到。他也建議圖書館將檳城每日出版的各語文報章數碼化。
他認為喬治市世界文化遺產區應該擁有一間圖書館,匯集所有與檳城有關的書籍。因為在近十年來出版的檳城書籍,已經比過去兩百多年來出版的還要多。
“檳州圖書館也可以舉辦國際研討會、參與檳州文學節的舉辦。我也建議圖書館再版1974年出版的《檳城書目》(Penang Bibliography),加入更新的內容並制作數碼版。”
大量藏書被賤賣遺失
馬可斯林頓說,檳州圖書館曾經有許多珍貴藏書,包括第一批由民眾捐獻的900本書,許多書籍因為被偷或有借無還,尤其在二戰檳城淪陷時間遺失大量藏書,真的十分可惜。
他說,檳城淪陷時,圖書館負責人將館內的珍貴藏書裝箱,然后收藏在鍾靈中學。戰爭結束后,一部分書籍回到了圖書館懷抱,但也有一部分遺失,相信被人偷了。
“1945年10月22日的《海峽時報》報導,藏有大量珍遺歷史書籍的檳州圖書館由于受到日軍轟炸,陷入混亂和遭遇搶掠,半數書藉被賤賣用作包裝紙。”
他說,在二戰之前,檳州圖書館擁有2萬5000本藏書,800名會員。不過許多書籍在戰爭時遺失,至今他無法找到總共丟失多少本書的數據。
他相信,戰爭加上過去一百多年來書本被偷、有借無還等情況,圖書館失去的珍貴藏書數量不少。他從事檳城歷史研究15年來,從未見過圖書館成立初期的書籍。
“這批書籍很好認,因為書本上都印有Prince of Wales Island Library字樣,但我從未見過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