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森美兰头条】 为了帮人下苦功学 印裔神父用华语弥撒
报导:戴美清
摄影:胡传成/部分照片受访者提供
(芙蓉29日讯)为了更贴近牧民服务工作,印裔神父把学习中文当成使命,不惜远赴台湾两年,展开学习中文的美妙旅程。
今年6月1日开始到芙蓉圣母往见堂担任本堂主任的赫乔治神父,说得一口标准华语,能以华语主持弥撒讲道理,还能使用中文打字。
来自吉隆坡安邦的赫乔治神父(42岁),早年在银行结束4年的工作,22岁开始于槟城修道8年,包括在神学院4年,2004年年初晋铎为神父。
更易沟通
赫神父受询时对《中国报》时说,激发他学习中文有两件事,第一件是在19岁参加青年活动,常去郊区如到彭亨关丹、文冬、劳勿的教堂举办活动。
由于当地是印裔神父,华裔青年倾诉渴望有神父能以华语讲道理、为他们祈祷,青年们的心声深深感动他。
“另一件事是,有一次教授神父带我们到槟城政府医院探访病人,在医院分批行走时,一位老妈妈在喊叫,口里说著华语,而我说马来语,最终老妈妈转身示意不要打扰了。”
当时,护士全都在忙着,他很想帮老妈妈,碍于无法沟通帮不上,只能难过离开,在他心底种下一颗种子:将来一定要把中文学好。
进入神学院后,毕业之际,主教与他讨论以后要当一名怎样的神父,他反映以前曾到过彭亨,当地一个月才一次能见到神父,因道路不好,有时淹水,使神父无法过去。
“我说,如果当神父,就要当很容易找到的神父,我也要求给我一点时间,想到中国学习中文。”
他说,主教考虑一星期最终答应给他两年时间,原先想到中国,最后选择台北天主教辅仁大学语言中心,2006年学成毕业回国。
台湾老师一对一教导
踏足台湾,赫神父开始学习中文的路程,来自中国东北的董洁芬老师,以一对一方式教导他,在两个月,他就学了日常的华语沟通。
最初半年的起步阶段,从书本获取中英文注解,同时开始学习汉语拼音。
他说,老师很严格,说话稍有不对,就会马上纠正,而他到户外逛街、搭巴士时,就会把不认识的文字抄起来,再请教老师。
“半年后,第二本的课本需要学一年,也越来越深了,要学习文法,那时我反问自己,是做错了选择吗?能继续下去吗?”
不过,融入当地社会,为他制造了更多学习机会,在放假时,常随原住民神父回乡,敞开心怀学习中文。
每天放学回家,他会花一个小时半看卡通、电视剧,他最爱追看的电视剧是《生命的太阳》,每天都不会错过,而早上就听收音机。
闹出“炸蛋”笑话
从购买食物时闹出“炸蛋”笑话,赫神父领略到中文的难度。
在首半年第一本书的最后部分,赫神父学了一个字“炸”(fried)。一天早上,他到蛋糕店买早餐, 看到三文治时询问店员:“小姐,请问里面是炸蛋吗?”
店员笑着骂他,这不是“炸弹”啦!当时他搞不清店员指的是甚么,因为他想问的意思是这里面是“fried egg”吗?
“之后请教老师时,老师告诉我,英文所有都是fried,中文就不一样了,难度就在这里,有煎的、炒的、炸的、蒸的。”
他说,每当学了新字就会学以致用,就像学了愁眉苦脸,看到修女同学脸色不好,就会抛成语问为何愁眉苦脸。
记得在圣诞节前夕,踏出升降机时,他对朋友说:“圣诞…圣诞…”却记不起如何说“快乐”,结果只能尴尬地说再见。
庆中秋节扮演嫦娥
赫神父不但要学习汉语拼音,书写每一个字都是繁体字,阅读经文、新闻范文都是直式的文章,在学习中文8个月后,已能使用中文主持弥撒。
由于与多位神父同住,每天有机会听华人神父交谈,增加学习的机会,神父们也常鼓励他,当说错时,就会马上纠正他。
赫神父在庆祝中秋节时,在演绎“嫦娥奔月”故事中,扮演嫦娥呢!
学习两年中文后,赫神父的语言能力受到老师肯定,毕业前,即2006年11月12日,他受校方推荐参加“第34届国际友人中国话演讲比赛”,是大学三位代表的其中一人,以“学习中文的乐趣”为主题,获得优胜奖。
游中国了解历史
在书上学习中国历史,让赫神父对中国产生很大兴趣,更亲身到中国走一趟。
他说,为了了解书上所学,他随同一名神父到中国西安及北京,看秦始皇陵、兵马俑、华清池等景点,还登上万里长城。
“看了孔子、老子对教育有很大影响,才了解马来西亚华人办教育动员力强,为华教付出高度精神,我在加影也了解到董总举办的活动都是为鼓励教育。”
孔子的“中庸之道”令他印象深刻,他说,学习中文让他更了解华人的风俗习惯。
2006年回国后,赫神父首先到甲洞,在4个月拜访了300个家庭,聆听他们的要求,由于通晓华语,受访家庭成员更能表达生活感受。
“如果沟通不了,他们无法打开心门分享,不能讲华语,就帮不到华人,学了中文后,我可以用辅导及聆听告解。”
赫神父今年从加影堂区被派到芙蓉天主教堂堂区,面对有一半的教友需要华语,他的中文派上用场,最让他感到快乐与欣慰的是,无论处于哪个环境都能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