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行脚.孩子点灯 延续母语光辉
供稿:董总《中学生》月刊
每个民族的母语,都是世上最漂亮的语言。在强势的韩流吹袭之下,哈韩风魔了Y世代。如果你以为Y世代心中只有“oppa”的话,那可就大错特错!尽管韩流滚滚,但浑厚优美的中华文化,以及母语本身的博大精深,在百花齐放的语言中坚强地绽放。Y世代没有忘记自己的母语,并透过绘笔点亮母语明灯。
董总《中学生》月刊陪伴着中学生们成长,相伴在母语的学习道路上。从“亲近美丽的母语世界”,到推广“点亮一盏母语明灯”,以灯泡为创作框架,让学生们畅游在图像式世界里,点亮更多盏母语明灯,传承文化,第二届中学生插画创作比赛漂亮诞生了!
这项比赛,吸引了全国649位的中学生参加,他们用彩绘的方式,擦亮母语世界。他们透过绘笔,诠释自己对母语的丰沛情感。
阅读充实创作内涵
“自我有记忆以来,就学习华文。我认为,一个人至少要学习自己的母语。”来自吉隆坡尊孔独中的符静慧,以温柔的口吻叙说著。摘下初中组金奖的她认为,守护母语的根非常重要。尤其,在大马推动华文教育不容易,从先贤、华教斗士林连玉等人的奋斗付出,才为后代打造一个学习华文的环境,母语的延续并非单凭一人之力。对主题做了联想后,她先画个草图,再慢慢找资料、铺排构思。
“我真的很喜欢华文和中华文化!”她雀跃地说,不只把热情灌注在画纸上,她还会主动阅读书籍来丰富自己,也在不知觉中养成绘画的习惯。“有些朋友认为,会讲华语就够了……”对她而言,这是不够的。在跟朋友相处时,她还会推荐一些有趣的儿童文学给朋友看,让他们多点接触学习母语。
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她从书中获得很多想法,对于创作也有帮助。想到可以画自己喜欢的东西,像古人造型卡通等,她心中徜徉著无限的知足,而课本、笔记本、朋友的书,统统都布满了她的“画迹”。
生活中用词富创意
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中文、中华文化、古诗、文言文等,无非为了探寻中华五千年的精髓,体验文化底蕴下的睿智、魅力及魄力,培养高尚品格、思想与情操。
日常生活中,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之一。“学好华语,让我跟别人互动时,沟通良好,用正确的词语,说话流畅。”来自巴生兴华中学的刘康宁如此表示。她的姐姐刘恺宁则有不同的看法,她笑着说,“说话更有文化,不会动不动就生气乱骂。”她坦诚,陶醉在母语的学习中,让她变成更有修养的人,同时了解了古代文化,便可用想像力把古代场景绘出来。学习母语一点都不枯燥!她接着说,班上同学用文言文来“替代”粗俗的话语。还有一次,某位学生向老师“告辞”时,竟行个礼后抛出一句,“小的告退”让老师大笑不已。
喜欢画画的这对双胞胎姐妹花,在绘画中是彼此的老师。他们相互学习,互相给意见,这次分别摘下高中组的金、银奖。初尝超越了姐姐的滋味,刘康宁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她说,在自己的作品中,她带出了文化传承的力量。老师点燃了心中那盏母语明灯,从前到未来,永远明亮着。
回归绘画原始初心
时光的巨轮底下,讲究的是数码与科技,但青少年依然愿意透过画笔表达所思所想,董总出版局主任聂婉钻对于学生的表现,表示赞许。今年,首次以灯泡作为绘图架构,创意窝(Creative Volts)总监叶孙鸣坦言,这是不一样的尝试。初中组无论在创作态度或作品上,表现比高中组好,他鼓励学生们在作画时“莫忘初衷”。
多媒体设计师赖华昌也颇有同感,他说,高中生创作时,深受现代化科技影响,把电脑的构思画在平面创作上,想用最短的时间看到最快的成果。
创作需要心思与耐力,母语传承更是需要。像来自峇株巴辖华仁中学王嘉玉的作品中,以马来同胞们做为题材,学习华语。跨越族群,让文化交流、体会文化之美,才能让母语的光芒,在尊重与和谐当中绽放异彩。
主办单位:董总《中学生》月刊
报名截止:20-12-2015(星期日)
对象:13至18岁青少年(在籍中学生)
网页查询:http://dongzong.my/publisher
洽询电话:03-8736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