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飞大马(二) 朋友兄长邀请影响大 一跃龙门 情深似海
报导:潘有文
图:李志强
柔佛新山的舞龙风气,造就舞龙水平居高不下,朋友之间的影响力,占了一个重要因素。
新山福州十邑会馆舞龙队成立30多年,夺过不少国内外舞龙比赛三甲,堪称大马舞龙界“劲旅”。
从舞龙教练、领队至队员之间,可以发现朋友之间的影响力不少,让不少人走上舞龙这条路,并且一直与“龙”同在!
男女之间一见钟情的爱情,没有理由可以解释,看对眼后爱火迸发,一发不可收拾。
舞龙何尝不是如此,最初可能是因为受朋友之邀而加入舞龙队,未料就毫无理由的与它结下不解之缘。
45岁的新山福州十邑会馆舞龙队教练陈世强,11岁加入舞龙队,12岁在这间会馆舞龙队内,至今已有30多年,从队员到教练的生涯,舞龙始终让他甘之如饴。
“进入龙狮队是经朋友介绍的,不懂为何就参生兴趣,一呆就呆了很久。”
当年,他的哥哥常协助舞龙队伍的运送工作,他也不算对舞龙陌生,然而并没有因此加入龙队。
乐得伙伴
反而是在朋友的游说下,他加入了舞龙队,未料就这样沉浸在舞狮的世界中。
现在的他,工作忙碌的时候,依然抽出时间指导会馆的舞龙队,他当初那一股热诚的火,依然在胸中燃烧,岁月和生活并没有打击他对舞龙的坚持,因为这是他无法割舍的兴趣。
如今,他把参与舞龙的角色,升级成传承的使命,他相信这个历经岁月洗礼的中华文化,没有理由无法发展得更出色。
相较陈世强教练,该会馆舞龙队的新一代,16岁的苏鉝翔,就是舞龙队初生之犊,虽然仅有3年的舞龙经验,但已凭著个人影响力,吸引六七名同校同学加入这支龙队中。
他13岁时,一位参与舞龙的朋友兄长,就问他是否要参加舞龙,原本对舞龙有兴趣的他,即刻点头答应了。
对一些喜爱“耍酷”的年轻人来说,舞龙这种文化活动,可能就是“过时”的玩意儿;一幅时髦打扮的苏鉝翔,并不担心遭人取笑,而至今也没朋友有这样的反应,他则乐得朋友群都是舞龙的伙伴。
也许可以如此解读:这种友情现象,坚固了新山的舞龙文化,朋友之间以舞龙会友和交友,感情反而变得更加稳定,从中建立舞龙时的默契与团队精神。
训练体能打好基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想要舞得一手好龙,除了技术,体力不可或缺。
赖利国身为舞龙教练之一,对于年轻团员体力有着严格要求,期待他们练好体能后,有更出色表现。
但是,练习体能的动作,如伏地挺身、仰卧起坐,以及练习腰力的动作,常会引起年轻团员,尤其新进团员不满。
他笑说,他们这些教练就好像都成了魔鬼教练,似乎就是在折磨年轻团员;但是,日子久了,年轻团员从练习体能中体会到好处,就会接受教练团的训练了。
相较数十年前,当时的教练才是真正的魔鬼教练,现在的教练以体能训练的方式指导新一代,看来只是小儿科了。
“以前训练很辛苦,我们必须站在长凳子上面舞龙,教练拿着籐鞭指导,如果从长凳上跌下来,就有得你受了。”
原来当时的教练认为,站在长凳上训练可以练习平衡感,不易跌倒;然而,赖教练表示,如果现在还用这种方式训练,这些年轻人第二天或就不见人影了。
龙头减重由4kg变2kg
赖利国舞龙头出身,当时的龙头重达4公斤,提着龙头跑动起来,没有足够的体力,就无法舞出龙的神韵。
舞龙需要新生代,13岁以后的孩子加入龙队后,负责舞龙头的少年人,提着重达4公斤的龙头,可不是什么好玩的事。
“为了让年轻一代参与,担心体格不够壮的人提龙头会疲累,因此舞龙界开始把龙头从4公近减至3.5公斤,再减至2.5公斤,然后就有供表演用的2公斤重龙头。”
然而,比赛与表演不同,龙头至少需有2.5公斤的重量,才符合比赛规格;一般表演时,可能时间较长,使用2公斤的龙头,才不会消耗过多的体力。
由于舞龙花式日新月异,花样百出,不再只像以前单纯的跑动,时常需要“跳绳”(跨过龙身),龙头太大也会刮到“龙二”(龙头之后的龙身舞动者)的脚,出现类似被籐条鞭打的条痕,改动龙头体重可以减少这方面的情况。
四处比赛广交朋友
27岁的陈佳鍨和26岁的陈维昌,两人投入舞龙的生涯,都与父亲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陈佳鍨的父亲在1980年代时是龙队的一员,之后转任领队;父亲带着只有10岁的孩子“南征北讨”,出席各种舞龙活动,孩子觉得父亲舞龙时“很酷”,在幼小心灵中撒下舞龙的种子。
陈佳鍨正式加入龙队后,16岁那一年成为“2004年台湾桃园国际舞龙舞狮功夫锦标赛”冠军队的一员,即是名符其实的世界冠军。
近年,他已转当领队,协助教练照顾和监督队内的新一代,共同维持该舞龙队的水平。
至于陈维昌,他的父亲是舞狮队队员,然而他并没有加入狮队,反而在朋友的影响下加入龙队,父亲认为龙狮并无太大差别,支持他投入舞龙生涯中。
舞龙是陈维昌的兴趣,但他是一个爱交朋友的人,舞狮让他找到很多朋友,而且从中培养默契,又可以跟一群朋友四处比赛和表演,或者一起游玩,让他觉得非常开心。
虽然,偶尔会有专注在其他娱乐的朋友取笑他,但他反驳说,这是他的兴趣,而且他想要把从舞龙长者们身上学到的东西,传承给其他人,而且这是一个使命。
摆脱黑社会背景
42岁的赖利国拥有25年的舞龙经验,目前是舞队内的副教练,经历过舞龙给人印象不佳的年代,至今更珍惜舞龙的形象。
1980年代中期以前,龙狮队给人的感觉就是有着“黑社会”背景,队伍之间的会互相敌视,这使得当时大多数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进入龙狮队。
他身在那个时代,体验过让人歧视的眼光,好不容易舞龙队经历时代考验,形象逐渐恢愎过来,这使他得更加关心新一代的舞龙队员,不希望他们重蹈覆辙。
“年轻人的观念改变了,上一代可能有一些背景,因此学生家人会有疑问,但我会回答:时代不同了。”
年轻人年少气盛,有时一言不合发生冲突,有者可能就要炫耀自己的能力,他就会居中协调,劝告他们以这种方式处理事情,对将来进入社会时没有多大好处。
爱之深,责之切,他苦口婆心的劝诫年轻团员后,不听劝者就会让他们离开,否则无法向其他孩子的父母交代。
队员流动影响练习
舞龙需要10人一组,队员之间无法轻易被替代,人员流动会影响练习。
陈佳鍨表示,依照该会馆舞龙队的情况,流动量并不小,但是只要留在队内超过5年者 ,基本上就少有离队,因此虽然人员流动多,还是有不少留在队内10年以上的队员。
“人员离开的原因不少是长大后到社会工作,或有了家庭时间无法配合练习。”即是说,还在求学的年轻人时间上比较容易配合。
目前,留在该龙队内活跃者约有30人,年龄从最小的14岁至63岁左右,包括舞龙、鼓乐、领队等。
他指出,该龙队并没有一套审核机制;在表演或比赛上场与否,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专长,但最重要是以不影响年轻队员课业为大前提。
队员受伤几率方面,偶尔会有一些小伤,这些可能都是基于一些撞到或钩倒之类动作。
他说,队员反复的练习,熟能生巧后,拥有足够的把握才会参加比赛,然后通过比赛累积经验。
龙队需要合作不在竞争
在商业领域,同行如敌国,但在现代的舞龙界,已没有明显的派别或门户界限。
陈佳鍨表示,与其说舞龙队之间是竞争对手,不如说都是舞龙界的大家庭,今时今日的龙队,可以看到各队间的合作。
“当一些队伍需要帮忙,彼此可以合作,互相指导。比赛时有好几队还租同一个场地练习。”
难道对手之间不怕有人模仿舞龙桥段吗?这就是舞龙极为强调默契的原因,因为一个龙队突然在赛前改变花式,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每队都经过长期苦练,才完成套舞龙模式,说改就改,谈何容易呀?
各龙队之间的合作,意不在竞争夺冠,反而希望藉各队的表现,吸引更新生代加入,壮大舞龙的团队。
而且,他指出,与一般注重玩乐的年轻人相比,舞龙者更早接触社会,从中学习更多非玩乐所能学到的事物。
福州十邑会馆舞龙队部份奖杯榜 ★2000年马来西亚全国龙狮锦标赛亚军 ★2002年马来西亚第一届全国龙狮公开赛夜光龙艺赛全国冠军 ★世界香港夜光龙醒狮锦标赛2003季军 ★2004年桃园国际舞龙舞狮功夫锦标赛世界冠军 ★2013年首届马来西亚夜光龙龙王争霸赛全国季军 ★2014年第二届马来西亚夜光龙龙王争霸赛全国季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