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萝夏:入微── 真空年代
市面出现许多中国进口唱片,不由得感慨:本地市场如何斗得过?精美盒装,一套三张,录音水平非常好,素质绝对不马虎,价钱只比一包香烟贵一些。
很容易卖,因为多是红歌星或者红极一时的流行曲。很快发现这些黑胶CD唱片都是近廿年的流行曲。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年代的老上海与香港流行曲一张都没有,除了周璇,那是因为她太出名,再孤陋寡闻不听歌的人都会知道她。
老上海年代当然不止周璇,还有并驾齐驱的姚莉、吴莺音,更有李香兰、白光、张露。时代曲在五十年代初移到香港另拓新天地,独撑大局的姚莉只有更红,后来又有静婷、崔萍,歌影双栖的葛兰,之后台湾有姚苏蓉、紫薇、陈芬兰崛起,南洋新马有黄清元、秦淮、李逸、黄晓君。都是当年歌坛响当当的人物,为什么不蒙这些中国唱片公司青眼。请别君子地往版权想。愚见是他们不懂这些很可以为他们再大赚一笔的人与歌。这些歌星与歌曲出在他们文化艺术的“真空年代”。他们从未听闻从未接触。这些名噪一时的歌星,每个都有不止出一套三张的歌曲。而且他们的歌迷都还在,市场会很好。
文化知识的真空,也少赚了很多。今日纵使仍然一树桃花千朵红,也不是卅年前的桃花相映红。
那时那里发生什么事,南洋的人耳熟能详,我们自小就知道父母老寄钱回去接济“衣食无依”的亲友,老上海歌星的歌声只飘扬在南洋海外,在那儿销声匿迹。即使民间有人敢大著胆子收藏,在文革大概也完全销毁。
五十到七十年代的香港、台湾与新马流行曲,他们更是无从得知。不止歌曲还有书。那是三十年的真空,补不回。错失太多,真可惜。住在上海的人那时不知有《夜上海》,当然更不知有李香兰的《十里洋场》,都是歌颂老上海昏暗褪色的繁华。
这些唱片也出西洋歌曲,一样出现卅年真空状态形成的文化无知。法兰辛纳杜拉歌里的深情款款,甸马丁懒洋洋浪子般的歌声……他们显然不知道。
真庆幸我们一年一年的与世界文化艺术同步走过岁月,虽然已经夜色昏黄,但一迈入记忆里面,仍然红灯绿酒眼波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