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柔北.自制刻刀印床印石 蓝俊新醉心篆刻
报导:沈俊荣
(峇株巴辖4日讯)30多年前自制木刻锁匙圈奠下篆刻因缘,销售员无师自通苦心钻研篆刻艺术,利用工余时间捉刀刻石,迄今篆刻出约160个大小印章!
47岁的销售员蓝俊新,30多年前还在华仁中学就读初中三,闲来没事找了一块地基木用刀片刻出浮面的“新”字,自制小小的木刻锁匙圈,没想到却从此与篆刻结下不解之缘。
高中一时,从未学过篆刻的蓝俊新,把一根铁钉磨尖自制“刻刀”,根据小时候从外婆家带回来的《千字文》临摹,在一枚印石上刻下自己的姓名,篆刻出生平第一枚姓名印章。
虽然当时还是“菜鸟”,蓝俊新却懂得采用“朱文”及“白文”相间的构图方式,虽然篆刻出来的印式不规范,但也算颇大胆创新。
蓝俊新接受《中国报》访问时说,当时还是学生仔,经济能量有限,为了满足对篆刻的兴趣,他从峇株巴辖胡椒港老家附近就地取材,在路边找到一些鹅卵石,用砂纸磨滑,随兴刻上“茶”、“虎”等字样,自行摸索篆刻刀法。
收集许多印石
“后来,我慢慢收集许多印石(以寿山石为主),每次去中国旅行也会请人篆刻姓名印章,当作纪念品带回国;有次父亲到江南旅行,也请人刻了两个姓名印章送给我及妻子。”
他说,当时是心想以后年纪大了,闲来没事可以刻石度日、打发时间,所以到处找印石,也托朋友购买,结果收集了约60多枚印石。
蓝俊新起初是用手握著印石篆刻,后来通过在吗呷厂工作的堂弟自制“印床”,用来固定印石,镌刻时更省力,也减少割伤手的几率。
第2个印床也是蓝俊新自制,后来隔了很久才买了一个篆刻专用的印床。随后在网上认识居銮画家曾兴隆,对方也送他一个印床及产自居銮南峇山的“南山石”,从此开启他与本地印石的机缘。
篆刻《心经》做慈善
因父亲逝世每天诵念《心经》回向,蓝俊新一念善心决定发愿篆刻《心经》做善事,结果用了1年时间,把全文268字的《心经》刻成54个印章,裱成印屏首办《心经》篆刻展。
蓝俊新父亲于2009年逝世,当时以佛教仪式进行葬礼,本来对佛法一窍不通的蓝俊新,开始每天诵念一遍《心经》回向给父亲,也因此熟背《心经》经文。
“原本我篆刻的印章以姓名章及闲章(包含名句吉语、斋馆雅称)为主,3年前我萌起一个念头,想以《心经》为主题,就向法师发愿要刻印《心经》印章做慈善。”
他说,去年农历新年后,他开始“动刀”篆刻《心经》印章,起先用中国印石镌刻,后来得到许姓商人送来马山石,才改用马山石,直到今年3月底,前后用了1年时间,正式完成54个印章的篆刻工作。
其努力获得峇株巴辖维也纳艺术学院院长郭柔莹认同,特提供平台让他主办《心经》篆刻作品展,而蓝俊新也捐出一幅《心经》印屏筹款做慈善,完成多年来的心愿。
锄头把手陶瓷随兴刻字
除了石头,蓝俊新也采用南瓜蒂、锄头把手及陶瓷,篆刻出别出心裁的印章。
蓝俊新别署“石城刀怪”,喜欢随兴而作、不按牌理挑战高难度,除了前年用锯断的锄头把手刻字,去年篆刻首个南瓜蒂印章,今年也开始制作陶瓷印章。
他透露,试过各种石头,发现只有软石可“受刀”,最适合用来篆刻;但除了石头,其他材料只要愿意一试,一样可成为篆刻材料。
“我最早都是篆刻姓名章及闲章,去年初开始篆刻有图像没文字的肖形章,图样包括阿弥陀佛、朱雀、佛手、菩萨、绿度母等,这类印章要求刀法更细腻。”
他坦言,从事篆刻工作,几乎70%心力及时间用在锯石及磨石,有时休息日从早忙到晚,只为了锯出所需的印石。目前,他手上200枚印石,一半是自己锯出来的。
“自己锯出来的印石绝对独一无二,每一枚纹路、石皮、色泽、形状都不一样,可以做成‘随形章’,不必非方即圆。”
大马盛产南山石受欢迎
刻印章用的印石多数产自中国,但本地也盛产一些适合篆刻的印石如“南山石”,颇受马新篆刻爱好者青睐。
“南山石”产于马来西亚,被用于篆刻创作约有20年,但只在南马与新加坡一带流传。南山石质地介于寿山石与巴林石之间,拥有浓郁色彩,石质柔和细腻。
蓝俊新说,曾兴隆送给他的几枚南山石,因数量不多,所以他不舍得用来篆刻,但他用其他印石篆刻的作品,一般都会拍照发送给对方,请他点评及指点。
蓝俊新随后接触另一类源自大马的印石,事缘一名许姓商人朋友送来3大麻袋石头,他筛选出可用石头后,以铁锯把石头锯成60多枚形状各异的印石,作为篆刻《心经》用途。
“这些印石因源自马来西亚山脉,因此被称为马山石。”
日期: 2015年12月5日及6日
时间: 上午11时至下午5时
地点: 峇株巴辖维也纳艺术学院 3A-5A,JALAN FATIMAH,83000 BATU PAHAT(天后宫隔邻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