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締沙白非法蚶苗場 漁業局拔樁2500枝

來自雪州漁業局的官員,巡視在雙武隆至大港漁村海域處進行的「拔樁」取締行動,拔下的木樁全都由舢舨載到海邊處理。

(大港4日訊)雪州漁業局在為期3天的“拔樁”行動中,拔除了非法蚶苗場的2500枝木樁。

雪州漁業局在今年在沙白一帶,展開3次取締非法蚶苗場行動,分別于1月3日、8月10日和11日和12月2日至4日,在3次行動中拔除了3868枝木樁。

漁業局官員沙菲阿芬迪說,在雪州的非法蚶苗場的木樁共有8000枝,當局已展開取締行動,希望能減少非法木樁,涉及的木樁除了使用紅木,也用鐵枝或塑料管,為了對付非法蚶苗場,該局每年至少展開為數三次的取締行動。

他說,今年的3次取締行動,分別是在沙白縣甘榜萬津海域、烏暹漁村海域和雙武隆至大港漁村的海域,在首次和第二次被拔除的木樁分別是2533枝和1115枝。

他指出,第三次則于12月2日至4日,參與行動的執法人員有14人,動用7艘舢舨及一艘引擊船只。

他說,雪州沿海一帶非法養殖蚶類、蚶苗或非法捕蚶、撈取蚶苗活動相當的活躍,而大部分蚶苗場和養蚶場是在沙白一帶,從撈取蚶苗、養殖蚶類、捕已成長的蚶類,運出蚶類至其他州屬等,都需獲得漁業局發出的執照。”

拔除違例木樁

沙菲阿芬迪今日在沙白縣的雙溪多拉尼漁村召開記者會時說,在取締行動,將拔除違例者所設置的木樁,然后運往垃圾場銷毀。

他指出,非法養殖蚶苗場或非法養蚶場將在1985年漁業法令下受到對付,違例的外籍人士將被罰款2500令吉,本地人士則被罰款500令吉。

每年產量4萬噸變2萬噸

雪州曾是國內蚶產量第一州屬,每年產量達4萬噸,如今只剩下每年2萬噸的蚶產量。

沙菲阿芬迪說,從2008年至2010年,雪州是國內盛產最多蚶的州屬,每年產量是4萬噸,在2010年后,產量減少至每年2萬噸,在全國排位第三,即是在檳城和霹靂州之后。

他指出,蚶苗和蚶產數量的減少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自然環境、非法捕蚶等。

“我們已積極展開各項運動,希望能把蚶產量恢復以往每年約4萬噸的,預期需5年至10年。”

沙菲阿芬迪說,雪州目前總共有200個蚶場,是當局所憲報和屬合法的蚶苗場,每一個蚶場約50公頃,每一個蚶場是供6至10位漁民撈取蚶苗。

他指出,截至目前,在雪總共有1200位漁民向當局登記和涉及蚶業。

他說,蚶苗場是位于沿海的一至三海哩之處,通常是當局在鑒定和獲得漁民通報告,經過鑒定有蚶苗的話,就會憲報該地點為蚶田。

他指出,一旦宣佈為合法蚶田后,會發出執照給漁民。

“鑒定蚶苗場的期限不一定,要視情況而定,通常一個蚶苗場開放讓有執照的漁民合法撈取的期限是二個星期,但如果超過二個星期后還有蚶苗的話,我們會再延長相關期限。”

蚶苗至少4毫米才能賣

沙菲阿芬迪說,蚶苗至少要長到超過4毫米(mm)后,漁民才能撈取相關蚶苗再售賣給養蚶業者。

他說,若蚶苗小過于4毫米,漁民將被視為非法撈取,違例者將在1985年漁業法令下被對付。

他指出,當局規定蚶苗的大小是介于4毫米至25毫米之間,至于已成長的蚶類要超過25毫米大。

他說,當局規定只有超過25毫米大的蚶類,才能在市場上出售,如果是小過于25毫米,涉及者也是被視為違例。

“若蚶苗太小,一旦被置放在養蚶場,蚶苗很容易流失,存活巴仙也不高,蚶苗一般是要在養蚶場中養殖至少8至12個月才能賣到市場上。”

他說,據瞭解,目前有部分違例者除了撈取和售賣體積太小的蚶苗予養蚶業者,有些養蚶業者也把太小只的鮮蚶賣到市場去。

他指出,儘管當局有權力針對違例者採取行動,但因人力不足,也造成取締行動無法全面進行。

供應減蚶類價格飆漲

疑供應量減少,導致蚶類價格已飆升至每公斤8令吉。

沙菲阿芬迪說,不只雪州的蚶類產量減少,其他州屬都面對同樣問題。

他說,在開齋節前,本地蚶類價格是每公斤介于2令吉至4令吉;從開齋節開始,蚶類的價格就飆升至每公斤8令吉,直至現在。

“除了供應量減少,相信是需求量高的因素,造成鮮蚶類迄今還是保持相當高的價格。”

沙菲阿芬迪說,目前,當局針對蚶苗和蚶類所發出的執照分別是徒手撈取蚶苗執照(20令吉)、用工具撈取蚶苗執照(100令吉),買蚶苗執照(200令吉)和賣蚶類執照。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