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澄:親子關係的探討 | 中國報 China Press

碧澄:親子關係的探討

西方社會偏重個人與自由,東方(尤其是華裔)則著重人倫。



歐美子女到了成年階段,家長無不鼓勵他們另組屬于自己的家庭;華人父母卻希望多代同堂,最低限度父母能與孩子住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歐美家長到了老年,不少得過著孤單的生活,卻認為是無可奈何、無可避免的事。老一輩的華人,一般抱著“養兒防老,積穀防饑”的傳統觀念;華裔子女如果把父母拋棄或送去老人院,會被社會批評為不孝。

我們的家長也會慨歎兒女(多)以及養育辛苦的苦惱而說出“一生兒女債,半世老婆奴”、“有兒有女是冤家,無兒無女坐蓮花”、“養兒一百歲,常憂九十九”等話語,但他們總不想處于“膝下猶虛”的概況,希望“養兒養女往上長”的愉悅情景。

子女最重要的是培育



時代的變遷,改變了人類的思想。20世紀初,一些社會學家擔心世界有一天會“人口爆炸”,實際情況並不如此。西方一些國家人口零增長甚至負增長已經成為事實,只有非洲、印度等國家例外。中國對人口的增加,控制有方;鑒于需要,一胎政策已改為二胎。然而,很多年輕夫婦覺得“一已為甚”,對此新政策反應並不熱烈。對于把老人送進有素質的護老院,已獲得多數人贊同。

這種改變,主要來自生活壓力,一方面也由于個人對生活素質的要求不斷提高。他們堅信,子女不單是生、是養,更重要的是培育。法國、新加坡等國家的一些夫妻對教養子女沒信心,寧可養貓養狗。他們也不一定不曉得傳宗接代是人類天職的道理。

如今生活費高昂,孩子的教育費節節上升。培育孩子,使他們成人成才,幾乎是身為華人的共同願望。大家都不想看到自己的骨肉自生自滅,或跟著自己在生活線上掙扎求存。有子女的,一心一意打拼,賺更多的錢,改善家庭經濟水平,也讓下一代出人頭地。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已經改變,夫妻一同外出拚搏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只有老人或孩子留在家裡,子女交保母照顧、送去幼兒園、托兒所的情形,在大多數地方早已司空見慣。

父母同失蹤常有所聞

加上世界潮流影響所及,男女雙方對配偶的要求已徹底改觀。由于標準“過嚴”,容或受到外在因素刺激,動輒鬧婚變的個案日益增加。母親離家出走,父親不知所蹤,父母一同失蹤的案例常有所聞。問題家庭中的孩子,日后沒有問題已屬萬幸,由心理不平衡等衍生出各種問題,理所當然。

長期身邊沒父母的孩子,在中國稱為“留守兒童”。據統計,目前在中國農村這類兒童為數超過5800萬人,父母一方外出工作的占57.2%,雙方都外出的占42.8%。近日報載, 陝西關山一名四年級紀姓學生,無法寫一篇以《我的爸爸媽媽》為題的作文,他淡淡地解釋:“我不會寫,我只和祖父母生活,爸爸媽媽都忘了。”

雖然目前我國的“留守兒童”帶來的社會問題還不是很明顯,但大家應及早留意並認真探討是必須的,以免為時太晚。我們要身心正常發展的下一代,不要有心裡留著缺乏雙親關愛造成陰影,引發複雜問題的青少年。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35